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和努力“建设新江苏、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更是南京市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四个城市”和大力发展“五型经济”2的攻坚时期。南京市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关于制定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秦淮未来五年
2、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打造“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个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2五型经济: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态型经济。第一篇“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时期,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积极适应
3、新常态,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第一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期初,原白下区、原秦淮区分别制定并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稳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原白下区以“三争一创”为总抓手,深化创新型城区建设,积极构建以商务商贸、金融、新兴产业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街口、白下高新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幸福教育、健康、养老等惠民品牌,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2012年原白下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9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68.7亿元,年均增长1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0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7.63亿元,年均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
4、产投资两年累计191.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92亿元,年均增长16.2%o原秦淮区以彰显人文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幸福秦淮为目标,推动旅游业、商贸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强老城南保护复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态势。2012年原秦淮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6.59亿元,年均增长1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57亿元,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累计134.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77亿元,年均增长17.5%o2013年3月,经历区划调整重大变革,撤销原白下
5、区和原秦淮区,成立新的秦淮区;2014年2月,南部新城实施“市属区管”,行政区和功能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两区合并后“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新要求,区委一届一次全会确立了“三中心一高地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的发展定位;新秦淮区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十二五”规划前两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审议通过了规划调整方案,重新确立了新区“十二五”中后期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举措。围绕发展定位和“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新区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宏观形势,全区经济和社会总体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中
6、期评估调整方案所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指标较快增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7.7亿元,近三年实现年均增长10.8%,显著高于省市发展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5.7亿元,近三年实现年均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全市前列,达到837.5亿元,近三年实现年均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5.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约900亿元。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以商贸商务、金融、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2015年达90.2%。“网上新街口”、商圈网”迅速发展,金鹰三期、南京新百等项目顺利推进;都市金融营
7、运中心功能显著增强,率先在全市启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创建,提升新街口金融商务能级被确定为全市金融业发展战略目标。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智能交通、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2015年全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219.5亿元。建成苏宁电器广场等一批高端商贸商务楼宇,打造晨光1865等一批特色都市产业园区。实现属地税收亿元楼宇7幢、亿元园区3个。表1-1“十二五”新秦淮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指标名称2013年2014年2015年总量(亿元)增幅(%)总量(亿元)增幅(%)总量(亿元)增幅(%)地区生产总值513.911.6567.2310.4627.7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2810.160.5
8、410.365.7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895.2200.348.4205.3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2515759.8613.2837.510.2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0元9.543306元8.746900.6元8.3文化旅游品质提升。围绕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建设,编制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战略规划、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保护利用规划。加快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复兴,实施贡院街示范段、桃叶渡示范段改造工程和内秦淮河东五华里环境提升工程,完成来燕商城、金榜二期建设;建成科举博物馆一期一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雏形初具,打响“城南记忆”品牌;完成门西愚园复建,大报恩寺
9、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放大文化旅游品牌效应,成功举办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五届秦淮灯会、三次苏台交流灯会;改版夜泊秦淮水上实景演出、秦淮河水上游览线互动演出;国家级非遗“秦淮灯会”入选中国十大节庆品牌。打造特色客栈、秦淮礼物等特色产品,智慧“夫子庙”上线。开展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开工建设区新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南京首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3%;旅游总收入达423.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5;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表1-2“十二五”文化
10、旅游发展主要成绩类另(1主要项目主要规划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南京市夫子庙-老城南旅游产业规划;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信息化规划;“秦淮礼物”旅游商品开发规划。重点项目实施贡院街示范段、桃叶渡示范段和内秦淮河东五华里环境提升工程;启动白鹭洲公园二期建设;完成秦淮小吃城、来燕商城、金榜二期建设;建成科举博物馆一期一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雏形初具;完成门西愚园复建;特色亮点国家级非遗“秦淮灯会”入选中国十大节庆品牌;举办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出“科举文化专题展、举办五届秦淮灯会、三次苏台交流灯会;改版夜泊秦
11、淮水上实景演出、秦淮河水上游览线互动演出;打造特色客栈、秦淮礼物等特色产品,智慧”夫子庙”上线;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南京首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夫子庙-老城南创成全国城市中央休闲区,成为东部发达地区首家省会城市中央休闲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被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被评为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培养了一批优秀导游人才,获得“全国优秀导游员全国导游大赛中文组一等奖等荣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完成高新园区综合研发楼、智能交通创新基地等重点项目,推进国创园改造及宜家南侧、大明路、普天地块建设。建设
12、孵化器示范服务平台,打造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和白下高新园区“1+X”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2处示范点;新增孵化器14家,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引进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73人,集聚2名两院院士和29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其中自主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22名。先后建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科技园4家,南京智能交通产业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创新中心3家,成立江苏华东地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引进中通服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6家,建成江苏省长江都市绿色建筑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带动效应显现,科技创业投资活跃,在地科技投资
13、基金规模达到57.7亿元,新增科技创业投资15.72亿元。全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表1-3“十二五”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成绩类另1主要项目创新要素引进领军型人才373人,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9人,培育科技创业家14人,引进高端人才团队3个;培育科技型企业850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双软企业181家;建成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金融创新创建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建成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引进培育要素市场,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新华商品现货合约交易中心、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相继落户秦淮;苏宁消费金融公司落户秦淮,“任性付”产品上线;芒冠光电、龙虎网、三希科技、新鸿运、久康云、云创数据、
14、壹进制等7家企业新三板挂牌;设计股份、维格娜丝等2家企业主板上市;弘业期货在港交所上市;市区共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立文化金融服务模式。产学研互动建成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筹)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成立江苏华东地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家),引进中通服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6家,建成江苏省长江都市绿色建筑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13个);建成南京智能交通产业创新中心、南京浅层地能开发产业创新中心、南京云信息服务产业创
15、新中心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O科技创新能力组织300余家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计划,其中186个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政府立项累计获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1.7亿多元;新增孵化器14家,新增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90家;累计完成发明专利申请量1291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64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大学生创业氛围“双塘大学生创业园”、“光华创业园”、”1886汽车智谷大学生创业园”先后被命名为市级“示范创业园工区域环境持续优化。利用“亚青会,“青奥会,国家公祭日等契机,坚持综合治理与更新改造相结合,城区面貌得以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完成石杨路、李府街等6条主
16、要干道拓宽改造,实施科巷、文安街等359条街巷约89公里污水管道建设,实现淮海新村、扇骨营等421个小区约272公里支管到户,完成霞光里、晨光新寓等31个排水达标区创建。建设观门口等泵站。新增水西门、银桥市场、马府街、花露岗鸣羊街等10处停车场。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完成京沪高铁沿线、宁杭高铁沿线、城西干道两侧、明城墙内外侧、新街口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10万平方米。推进老旧托管小区品质提升,完成12个区级综合管理“示范小区”创建。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完成安江河、十字河等6条河道清淤整治。开展11条餐饮示范街创建工作,完成约200家餐饮企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淘汰黄标车6200多辆。基本实现
17、明城墙区域贯通,新建广场、游园绿地24万平方米。表1-4“十二五”城市建设与管理情况类另(1完成情况城市建设骨干路网工程完成石杨路、李府街等6条主要干道拓宽改造。防汛及排水设施实施科巷、文安街等359条街巷约89公里污水管道建设,实现淮海新村、扇骨营等421个小区约272公里支管到户,完成霞光里、晨光新寓等31个排水达标区创建。建设观门口等泵站。停车场新增水西门、银桥市场、马府街、花露岗鸣羊街等10处停车场。城市管理环境综合整治京沪高铁沿线、宁杭高铁沿线、城西干道两侧、明城墙内外侧;新街口、夫子庙地区完成环境整治、提档升级。物业管理推进老旧托管小区品质提升,完成12个区级综合管理“示范小区”创
18、建。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完成安江河、十字河、东南护城河、运粮河等6条河道清淤整治。大气环境治理创建11条餐饮示范街,完成约200家餐饮企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完成淘汰黄标车6200多辆;90%以上工地达到扬尘管控要求。绿化建设新建广场、游园绿地24万平方米。民生保障成效显著。大力实施民生幸福保障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强化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等惠民举措,社会救济、保障和福利水平进一步提升。就业覆盖面不断扩大,每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指标。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49925个,实现再就业75359人;成功扶持自主创业者17872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147921人。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累计救助各类对象5
19、5万人次,支出救助金4.89亿元。加强住房保障,建成银龙花园五期北扩、杨庄六号地块、佳营南路一期等保障房片区8个,建成保障房总建筑面积88.37万平方米,共计10568套;完成危旧房改造修缮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近8000户。完成25所中小学、职业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新建幼儿园10所,新开办小学分校1所,加固及新建校舍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建成瑞华慈善医院并投入使用;完成红十字医院新门诊大楼新建以及病房楼改造;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示范区,“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及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建成省
20、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个。巩固城市社区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出新改造全民健身点141个建设11公里健身步道口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达100%。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打造“秦淮区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世代服务-幸福家庭”工程深入推进。妇女儿童事业稳步发展,女性维权就业渠道不断拓展。拓展民生工作站沟通平台,累计筹集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民生问题解决率达87%o安全生产总体稳定可控,食品药品整治成效明显,公众安全感指标连续五年达90%以上。表1-5“十二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完成情况主要领域发展情况社会民生就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49925个,实现再就业75359人;成功扶持自主创业者178
21、72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147921人。救助累计救助各类对象55万人次,支出救助金4.89亿元。住房保障建成保障房总建筑面积88.37万平方米,共计10568套;完成危旧房改造修缮总面积约I(X)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近8000户。社会事业教育完成23所中小学、职业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新建幼儿园10所,新开办小学分校I所,加固及新建校舍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卫生建成瑞华慈善医院并投入使用;完成红十字医院新门诊大楼新建以及病房楼改造,完成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出新;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示范区、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体育
22、五年累计出新改造141个全民健身点,建设11公里健身步道,“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达100%。一综合改革稳步实施。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工程,明确七大方面40项改革任务。深入实施老城南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组建成立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出台景区管理系列规定,完成区属旅游资源整合,推动旅游功能化改造。深化“市属区管”体制改革,建立南部新城管委会和秦淮区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对南部新城管委会不具备审批、执法条件的事项,由区级部门代行办理。优化“医养融合”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开发“医养融合”点餐、配餐、套餐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社区家庭“医养融合”服务规
23、范。全面推行“中心制-耦合型”社区治理模式,被国家民政部编辑成中国特色社区建设:南京市秦淮区经验,顺利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组织26所中小学探索实践“一体化托管办学”,成立一幼、中幼、太幼三大“幼教联盟”,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用”改革试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93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拟定2252项行政权力事项。有序推进所有制改革,完成国有企业市场化战略重组,成立五大集团,实现国有资产、资金、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表1-6“十二五”综合改革工作完成情况主要领域完成情况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出台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行政权力目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淮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 三个 规划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5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