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色建设-人力资源诊断报告.docx
《中色建设-人力资源诊断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色建设-人力资源诊断报告.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有色金属建设XX人力资源诊断报告目录1.人力资源现状描述及分析111人员构成状况描述及分析1111人员构成状况描述及分析1112中高层管理管控者构成描述及分析712人员变动状况描述及分析102.人力资源管理管控职能诊断141. 1人力资源规划142. 2人员招聘173.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194. 4上岗与晋升机制205. 5薪酬与激励232.5.1薪酬制度分析232.5.2薪酬结构及激励效果分析272.5.3员工薪酬的公平性分析302.5.4薪酬管理管控对员工行为的导向作用分析342.5.5薪酬管理管控活动与公司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分析352.5.6薪酬管理管控制度、上岗与竞争机制、绩效管
2、理管控制度的协调程度分析.362.6考核管理管控372.6.1考核制度分析382.6.2考核管理管控模式分析402.6.3考核管理管控流程分析422.6.4考核指标体系分析432.6.5考核结果应用分析443.问题综述及建议463.1问题综述463.2问题总结及建议47编号:中国有色金属建设XX人力资源诊断报告中国有色金属建设XX(以下简称中色建设)是一家以国际工程技术承包为主业、技术管理管控型的、具有多元投资主体的社会公众企业(股票代码:000758)o为了提高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管控水平,建立一套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控体系,实现公司制订的“走出去”战略,迅速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先
3、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为下一轮高速增长奠定人才基础和动力保证,现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诊断,以期认清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合适的方案。本诊断报告的合适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人力资源现状描述及分析;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管控职能诊断;三是问题综述及建议。1 .人力资源现状描述及分析截止2003年6月20日,公司本部正式员工有127人,此外还有借用员工37人、外聘员工5人、退休员工11人。本次诊断以公司本部正式员工为主。1.1 人员构成状况描述及分析公司人员构成状况按照公司全体员工和中高层管理管控者两个层面分类描述。公司全体员工层面主要从职务等级、年龄构成、文化程度、技术职称、专业及
4、从业背景构成等方面来分析,中高层管理管控者层面主要从年龄构成、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等方面来分析。更多免费咨询报告,尽在编号:1.1.1 人员构成状况描述及分析按职务等级划分,公司正式员工的构成情况如表1-1所示。表1-1层级高层中层基层合计职务公司领导财务总监董秘部门经理部门副经理副处待遇主管主办承办及办事员工人及其它人数41174043511015127比例4%48%48%100%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各层级人员数量结构不合理。从管理管控层级来说,公司高层、中层、基编号:层员工比例为4%、48%、48%,呈典型的“电池”型结构,表明公司中层人员偏多,在管理管控上没有形成一定的管理管控幅度
5、,不符合管理管控的效率原则。从各职务级别来说,公司部门经理级有17人,副经理级有44人,而主管级有35人,主办级、承办级及办事员总共才有11人,从中层到基层没有形成合理的梯级,显示后继无人,不利于业务增长对人员的需求。公司中层员工较多,主要表现在部门副经理级人员数量较多。公司目前设有9个职能部门、10个代表处、5个相关项目经理部、9个控股公司,有一部分控股公司未派管理管控者参加,总计有29个部门负责人。而有一些代表处和相关项目经理部有一部分未设副职,公司部门正职与副职的比例平均超过1:2,即每个部门平均有2名以上中层副职。这种中层副职较多的人员结构,来源于公司现有的行政级别管理管控体系,与政府
6、机构的管理管控体系类似,使公司管理管控层显得臃肿,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发挥管理管控者和员工两方面的积极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按年龄划分,公司全体员工年龄结构如表1-2所示表1-2年龄结构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岁以上合计人数162934162012127比例12.6%22.8%26.8%12.6%15.8%9.4%100%比例35.4%39.4%25.2%100%图1-2编号:全体员工年龄结构45. 00%46. 00%47. 00%48. 00%49. 00%50. 00%15.00%10.00%5.00%0.00%35岁以下36-45岁46
7、岁以上从上表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员工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公司现有员工中,35岁以下、36-45岁、46岁以上的员工比例分别为35.4%、39.4%、25.2%,在年龄结构上以40岁为中心呈正态分布。这种年龄结构具有成熟期公司的基本特征:处于收获期,业务开展较为平稳,增长率低,员工年龄逐渐增大,新进员工较少,后备力量薄弱。而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年龄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型,以中青年为业务骨干,以老带新,支撑业务不断成长。公司目前的年龄结构,与高速成长的发展战略是不相符的。员工平均年龄偏大。公司全体员工平均年龄为39岁。公司以39岁为主体的年龄层,工作年限大都在15年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具有丰富的
8、工程管理管控经验和海外工作阅历,但在开拓精神和学习能力上显得不足,比较适合于公司稳定发展的业务,也即适合守业,不太适合于公司的开拓性和成长性业务。公司要开拓新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矿产资源开发业务,要大力开展实业投资及贸易业务,考虑到这些业务对人才的高要求和复杂性,应该以5-8年工作经验或海外工程建设经验的员工为最佳选择,年龄约在30-3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学习能力,能够快速应变和较快地成长。编号: 按文化程度来划分,公司员工的结构如表13所示表1-3文化程度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合计人数15613615127比例11.8%48.0%28.4%11.8%100%从上
9、表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员工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内在结构不合理。首先,公司高学历人员较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有15人,占11.8%,本科学历的员工有61人,比例为48%,显示员工学历层次较高。公司业务的技术管理管控型特点,需要大部分员工具有较高学历,能够身兼数职,快速学习,独立解决海外工程承包中的各种事项。公司要成为国际化、多元化、学习型和成长型的企业,也需要员工学历层次较高。其次,公司还有较多的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公司员工中大专学历36人,比例为28.4%,中专及以下学历15人,比例为11.8%,两者相加有51人,占40.2%,比例较高。这部分员工一般多处于执行层,在承担公司业务的开发与执
10、行上,存在着知识、能编号:力和技能等方面的差距,如果数量过多则会影响相关项目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公司国际化业务的开展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按技术职称划分,公司员工的结构如表1-4所示。编号:表1-4职称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合计人数64371313127比例50.4%29.2%10.2%10.2%100%图1-4全体员工职称结构无职称初级10%29%从上表及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全体员工职称层次较高。公司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数有101人,比例为79.6%,表明员工的整体专业技能较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专业任务,符合公司“国际化”的业务发展方向。 按专业及从业背景划分,可以得出公
11、司现有人才结构与业务发展的适应度。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主要是五个方面:国内外资源开发与经营、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管控、国际贸易、实业开发、长期资本投资等,需要的人才依次是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管控、金融证券及实业投资、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及从业背景。编号:公司人员的专业及从业背景构成如表1-6所示:表15专业及从业背景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管控金融证券及实业投资国际贸易其他合计人数548560127比例42.5%6.3%3.9%47.3%100%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现有员工的专业及从业背景对目前主业的支持程度较高。公司目前的主业是国际工程承包,属于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管控专业及从业背景的员工有54人,占全部员工
12、的比例为42.5%,属于其他及辅助性工作的员工有60人,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47.3%,员工的专业及从业背景与业务有较高的配合程度。而在非主业的实业投资、国际贸易等方面,总共有13名具有专业及从业背景的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10%,在数量上也是不占主要部分。从上述分析可知,现有员工的专业及从业背景对未来战略性业务发展的支持程度较低。公司如要快速壮大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规模,需要增加金融证券与实业投资人才、国际贸易人才等。1.1.2中高层管理管控者构成描述及分析公司中高层管理管控者指的是部门副经理以上人员,共有66人,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52%o 按年龄划分,中高层管理管控人员年龄结构组成如表1-6
13、所示。编号:表1-6年龄结构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岁以上合计人数41319713IO66比例6.0%19.7%28.8%10.6%19.7%15.2%100%图1-5中高层管理者年龄结构从上表和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中高层管理管控者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中高层管理管控者35岁以下有17人,比例为25.7%,36-50岁有39人,比例为59.1%,50岁以上有10人,比例为15.2%,呈正态分布,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有一定的梯度,形成了以老带新的局面,给予了年轻人较好的成长空间。 中高层管理管控者文化程度结构如表1-7所示。编号:表1-7文化程度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
14、及以下合计人数94311366比例13.6%65.2%16.7%4.5%100%图1-6中高层管理者学历结构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D中高管理管控层总体学历层次较高C中高层管理管控者中本科及以上的员工有51人,比例为78%,大专有11人,比例为11.7%,两者总数占全部中高层管理管控的89.7%,总体学历层次较高,完全能够满足管理管控对学历的要求。2)中高管理管控层学历结构较为合理C中高管理管控层的学历结构以本科学历为中心,呈正态分布,研究生学历和大专学历数量差不多。这种学历结构,有利于部门内管理管控者分工,形成一定的职务等级制度,有效地发挥每一位管理管控者的作用。
15、 中高层管理管控者职称结构如表1-8所示。编号:表1-8职称结构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合计人数47152266比例71.2%22.8%3%3%100%图1-7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高管理管控者总体职称层次较高。公司中高层管理管控者中级以上职称人数有62人,占全部中高层人数比例为94%,表明企业管理管控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业务能力较强,能够承担具体业务工作,并且有能力指导基层员工的工作。1.2人员变动状况描述及分析从2002年1月1日到2003年6月30日,公司员工变动情况如表1-9所示:编号:表1-9时间流入流出增减数大中专毕业生外单位调入增加数退休本人申请其它情况减少数本科其它研究生本
16、科大专中专及以下中专本科副博士2002年度102321912003+62003年上半年00250071102+5合计165+1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1)公司员工的流失率较低。2002年度,公司员工流出3人,流失率为2%;2003年上半年,员工流出2人,流失率为1.6%,表明员工流失率较低。这种员工流失的状况,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保持业务的顺利开展。低流失率同时也表明公司满足了员工的主要需求,对员工的吸引力较强,使员工不轻易离开公司。2)人员结构比较稳定。2002年,公司引进了9人,流出了3人,净流入6人,占全部人员的4.7%;2003年上半年,公司引进了7人,流出了2人,净流入5人,占全部
17、人员的3.9%。公司员工的变动率不足5%,表明人员结构比较稳定。这种情况与公司业务的平稳发展有关。近几年公司业务的增长编号:率较低,现有的人员就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人员的增减属于自然状态,没有大规模引进人才。公司稳定的人员结构,会导致员工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人员不能合理流动。3)公司没有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人员退出机制。公司人员的变动与业务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业务高速发展时期就会大规模地增加人员,在业务缩减时期就会减少人员。公司的业务发展不是一直都平稳发展的,而是有高低起伏的,但是公司人员的变动率很低,几乎没有高潮和低谷的情况,员工流失的现象也很少,表明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从员工流失的
18、具体情况分析,主要为申请出国留学或调走,没有被辞退现象,员工进了公司就好似进了保险箱,表明公司还没有建立竞争淘汰机制。这种情况与公司的国有企业背景有关,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处理员工的流动。4)引进人才的学历层次较高。从引进人才的学历来看,本科及以上的人才为13人,占全部引进人才的81%,学历层次较高。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对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要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目前的情况正符合这一发展趋势。从2002年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员工岗位变动次数如表I/O所示:表1-10变动类别2002年度2003.1.1-2003.6.30合计平调12021晋升9716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员工的晋升
19、比例偏低。从职务晋升次数来看,2002年公司员工职务晋升发生9次,职务晋升比例为7%;2003年上半年发生了7次,职务晋升比例为5.5%。就这两年来看,员工的晋升比例平均为8%,这个比例相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来说,是偏低的。但同时,公司存在中层员工偏多的现编号:象,这是由于公司只有行政级别一条路,干部能上不能下,多年积累而形成了大量的中层干部。较低的员工晋升比例,表明公司业务扩张速度不够快,提供的新增岗位较少;也表明公司用人机制僵化,没有形成竞争淘汰机制,不能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2)员工内部平行流动的比例偏低。2002年,公司员工内部调动才发生1次,2003年上半年发生了20次。2003
20、年是因为机构调整的原因。在没有机构调整的时候,公司采用岗位轮换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和培训员工的次数是偏低的,不利于员工多方面才能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3)人员内部结构过于稳定,降低了人员发展的活力。从上述分析可知,公司较低的员工晋升比例和内部平行流动比例,形成了公司人员的内部结构过于稳定。公司员工只升不降,靠熬年头来获得晋升,而且变动的时间周期较长,形成了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降低了公司人员发展的活力。编号:2.人力资源管理管控职能诊断如果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控体系比喻为一辆“汽车”,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则是“方向盘”,培训开发系统是“加速器”,上岗与竞争系统是
21、“车架”,绩效管理管控系统是“发动机”,薪酬管理管控系统是“燃料”和“润滑剂”。只有“汽车”的各部分全面配合,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下面我们从上述各方面对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控系统逐一进行分析。2.1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相关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控工作的“龙头”。人力资源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方针、重点和基本政策,决定了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素质要求。人力资源规划是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管控系统的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管控各子系
22、统重大关系决策的依据。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备的管理管控信息系统和较为完善的历史数据等。也就是说,企业要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对业务进行了工作分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岗位说明书体系。根据以上的分析,公司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有效、明确的人力资源总体战略。公司没有成文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公司各部门和二级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根据当前工作需要和短期的经营需求,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数量是多少,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对于公司拟开展的战略性业务,则没有相应的部门提出人才需求。在公司文件中编号:
23、国有色金属建设XX人员甄选和录用管理管控办法中色建(股)200350号第五条中,就明确规定:各部室、相关项目经理部、各代表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出现岗位空缺时,才能提交用人需求。公司人力资源总体战略的缺乏,使人力资源管理管控各职能成了“无头苍蝇”,不知往那个方向努力,人力资源部就成了一个执行机构和事务性机构。2)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源年度需求相关计划的制订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年度需求相关计划应该在公司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总体战略的框架要求下,依据当年战略实施的要求来制订的。而公司并未考虑这方面的要求,仅仅是由各部门和二级单位上报下一年度的人才需求相关计划,汇总协调后制订年度的人才需求相关计划。这种自下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人力资源 诊断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4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