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构思类题型(教师版).docx
《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构思类题型(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构思类题型(教师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构思类题型(教师版)知识点一、构思类题型【知识梳理】【题型整体描述】高考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是指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此类题型的作用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等。分析文章结构,实际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就会发现命题者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许多试卷都涉及到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提问模式】这个类型的试题,其提问方式通常是:1.本文章开头(或结尾)写了“XXX”,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2 .除
2、了以XXX为思路安排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简要分析。3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4 .简析XXX构思的技巧。5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理解文章的思路。【掌握答题的思路与模式】1.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6 .答题模式(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2)文章是(?)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
3、(3)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4)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结构关系】1 .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2 .材料组织的方式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
4、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3.谋篇布局的技巧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题型描述:开篇结尾的谋划】1 .开篇的谋划【命题热点】大凡好文章都讲求开头如凤头一般精美靓丽。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题成为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这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型。一般来说,开头段主要起着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的作用,具体答题时,需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可根据文本内容,来拟定
5、答案。【典例传真】例L作者在文中所吟颂的对象是“风”,但文章开头却写了一盆银杏,请指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相关语段】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心玉洁的冬姑送临。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
6、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节选自张绪佑吟风)【解题思路】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题意。“吟”是吟诵、歌颂、赞颂,“风”是被赞颂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所谓题意显豁,线索清楚。全文8个段落,有7个段落直接以风为吟咏的主体,唯第段以银杏为陈述对象,看似游离之笔,实则着眼在风上,银杏四季的变化都伴随着季风的四时变换。风无形无色,不便直接描写,非借助其他事物不可。如果写的不是银杏,而是别的花草树木,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另外,把银杏放在开头显然有引起所吟对象的作用。【参考答案
7、】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银杏,其用意是为了引出写作对象“风”,从而达到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进而突出风的形象的目的。2 .结尾的谋划【命题热点】作家在构思散文的结尾时,往往会让其发挥或呼应开头,或照应文题,或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或引发思考等作用。在阅读时,如果考生注意体味结尾的作用,便能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概括和欣赏能力。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题型描述:过渡句段的谋划】【命题热点】除了关注开头、结尾的作用外,还要注意审视过渡句、段在行文段落上的作用。一篇散文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还相互
8、衔接吻合。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句和过渡段把上下文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在结构上通常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的作用。做题时要对文章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典例传真】例2.文中划线的句子“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相关语段】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
9、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节选自朱成玉别踩疼了雪)【解题思路】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作者以“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为关节点来衔接上下文,而上、下文的内容则分别是“看雪”和“回忆
10、妈妈二由此可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侧重于启下。【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对“看雪”的描述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去作铺垫。)【题型描述:行文线索的贯穿】【命题热点】如果把文章中选用的材料比作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那么线索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金线。作者紧紧围绕着这根金线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要弄清楚文中的材料是围绕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一般来说,散文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
11、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等。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另外,还有详略主次的安排、伏笔悬念的设置等谋篇布局的技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 .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2 .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3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
12、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语句,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4 .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5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一一“我工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6 .以事理为线索
13、。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例题精讲】例L冬夜记李娟小时候的富蕴县,冬天真冷啊。睡到天亮,脚都是冰凉的。我和我妈睡一个被窝,每当我的脚不小心触到她,总会令她惊醒于尖锐的冰意。被子那么厚,那么沉,却是个大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然而被子之外更冷。我俩睡在杂货店的货架后面。那时,我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就己经开始失眠了。我总是静静躺在黑暗中,相峙于四面八方的坚固寒意。不只是冷,潜伏于白昼中的许多细碎恍惚的疑惑也在这寒冷中渐渐清晰,膨胀,迸裂,枝繁叶茂。我正在成长。一遇到喧嚣便欢乐,一遇到寂静便恐慌。我睡不着,又不敢
14、翻身,怕惊醒我妈。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就在这时,有一个姑娘远远走来了。我过于清晰地感觉到她浑身披戴月光前来的模样。她独自穿过长长的,铺满冰雪的街道,坚定地越来越近。终于响起了敲门声。我惊醒般翻身坐起。听到我妈大喊:“谁?”她的声音清晰响起:“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我妈披衣起身,持手电筒走向柜台。我听见她寻摸了一阵,又向门边走去。我裹着被子,看到手电筒的光芒在黑暗中晃动,看到一张纸币从门缝里递进来,又看到我妈把那个小小的玻璃饰品从门缝塞出去。这时,才真正醒来。小时候的富蕴县真远啊。从富蕴县去乌鲁木齐至
15、少得坐两天车我妈每年去乌鲁木齐进两到三次货。如果突然有一天,县里所有的年轻姑娘都穿着白色“珠丽纹”衬衫、黑色大摆裙及黑色长筒袜;或者突然一天,所有人不停哼唱同一个磁带专辑的歌一一那一定是我家的小店刚进了新货。在小而遥远的富蕴县,我家小店是一面可看到外面世界些微繁华的小小窗口。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宝葫芦”是我妈随口取的名字,一旦叫开了,又觉得这是唯一适合它的名字。还有“雪青色”,也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然而一夜之间突然开窍。从此一种颜色美于另一种颜色,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令人记挂。原来世上所有美丽的情感不过源于偏见罢了。偏就喜欢雪
16、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我在路上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跟上冬夜里前来的那个姑娘的脚步。我千万遍模仿她独自前行的样子,千万遍想象她暗中的美貌。又想象她已回到家中,怀揣宝葫芦推开房间门。想象那房间里一切细节和一切寂静。我非要跟她一样不可。仿佛只有紧随着她才能历经真正的女性的青春。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我见过许多在
17、冬日的白天里现身的年轻姑娘,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她们拉开门,掀起厚重的门帘走进我家小店,冰冷而尖锐的香气迎面扑来。她们解开围巾,那香气猛然浓郁而滚烫。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激4。她们拍打双肩的积雪,晃晃头发,那香气迅速生根发芽,在狭小而昏暗的杂货铺里开花结果。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青春盛况。晚上唾不着时,再一遍又一遍回想。一时焦灼一时狂喜。这时敲门声响起,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这世上那么多关于青春的比喻
18、:春天般的,火焰般的,江河湖海般的在我看来都模糊而虚张声势。然而我也说不清何为青春。只知其中的一种,它敏感,孤独,光滑,冰凉。它是雪青色的,晶莹剔透。白天我缩在深暗的柜台后,永远只是青春的旁观者。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躺在那里,缩身薄脆的茧壳中,侧耳倾听。似乎一生都处在即将长大又什么都没能准备好的状态中。突然又为感觉到衰老而惊骇。(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11.赏析“宝葫芦”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4分)【答案】11.(4分)文中姑娘寒夜“买宝葫芦”,每个姑娘都戴着“宝葫芦”,作者也特别羡慕
19、“宝葫芦”,“宝葫芦”成为文章线索(1分);“宝葫芦”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丽可爱(1分);对“雪青色宝葫芦”的偏爱,表现了青春时期的率真、任性、勇敢、执着(1分);“雪青色”是一种冷色调,也准确传达了作者敏感、孤独、冰冷的生命感受(1分);全文借助对“宝葫芦”的渴望,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渴望(1分)。(5点答到其中4点即可)例2.种包谷的老人(节选)何世光这地方,是太遥远了,也太寂静了。一片窄窄的坝子,四面都有青山屏障。就连那条从小小的乡场上穿过,并且整日里都空荡荡的碎石车路,也远远地落在重重青山的那一边、那一边。至于城市呢,更不知远在何方,在哪一片望不见的天空下面。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
20、。略略地离开那连在一起的林子和人家,在石板路拐弯的地方,有一间矮小的、显得有些孤单的瓦房。这是刘三老汉的房子。刘三老汉七十多岁,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不幸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跟着就嫁到了五十多里以外的七星场。农历六月开头,炎阳炽烈地在落溪坪的顶上照耀,把田野持久地置于他的光照和灼热之中。山上的树,斜坡上的包谷,平坝上的秧子,还有所有的草丛和灌木丛,都不得不紧迫地用自己的须根向土地吮吸。土地的水分仿佛全被吸到茎和叶片上来了,以至桐树的阔叶展开到最大,包谷的叶片伸延到最长,瓜藤牵连到好远好远,秧子呢,则严严实实地遮没了整整一坝水田。除了静静的石板路依旧蜿蜒外,整个落溪
21、坪的山野是一片湿润、饱满而凝重的碧绿,浓郁到仿佛透不过一口气来。正午过后不久,刘三老汉独自一人,伏身在斜坡上的一片包谷林之中,茂密的叶片完全把他遮没了。他的长衫前襟撩起来,掖在腰间的布带上,佝偻的脊背深深地躬着,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乱纷纷的、油绿到发黑的包谷叶,在他的身边像刀剑一样交错,笼罩着一片静止不动的、叫人心慌意乱的闷热。每移动一步,衣襟都把包谷叶牵擦得窸窸作响,同时有更猛烈的海热扑到人的脸上。那些伸到面颊上来的叶片,是无法撩拨开的,尖梢刺着他的干枝梗一样的手背,叶齿从他的瘦黑的脸上划过,绒毛粘上他的细细的脖颈,汗水跟着就沾湿了那些碎屑,并深深的没到划出来的细小的口子
22、里去,让人的脸和手都是火辣辣的。泥土渴透了,在叶片底下,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和土块牢牢地埋在一起。一只很大的黑蚂蚁,匆匆地钻到裂开的泥缝里去了。一只淡绿色的青蛙,倏地从眼前跳开。后来,刘三老汉终于谨慎地把木瓢贴近一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筋络一般的细根的空隙里,让水从那儿浸到泥土里去。水刚一粘着泥土,就发出吱吱的声响,又细碎又清晰,一点也不流淌,马上就被吸干了,在细根的周围留下一小圈淡淡的影子。眼看那影子很快地淡下去,一会儿就只剩下一点差不多不能辨认的痕迹。过后他摸索着从包谷林里退出来,在旁边的草梗上慢慢地坐下,阳光太炽热了,那些车前草和铁线草发烫,热呼呼
23、的湿气一下子传到他的腿上,一只青蛙跳出来,跌落进他的衣襟,背上有一根细细的金线,绿得仿佛透明,喉头急促地起伏,也好像渴得厉害,跟着又跳开。空了的木桶和扁担在他的身旁。那扁担斜倚在草坪上,是红木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被汗水浸渍,让衣服搓磨,早已是玉一样圆润,琥珀一样发着深沉的、暗红色的光亮。他坐着,衣衫从领子那儿敞开。露出来的脖颈、肩胛和胸膛,还有他的一直被阳光照亮的一张脸,仿佛经受过烟熏火燎,渗出一层油,像他身旁的扁担那样,透着隐隐的、暗红色的光泽。他的双臂无力地垂下来,让一双手落在膝盖上。那手从长长的衣袖里伸出来,像露到地面上来的树根,一只抚着膝盖,另一只则用手背触着膝盖。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
24、一样和蔼。阳光炫人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他蜷曲着脊背,脖颈略略伸向前面,嘴唇微微张开,一动不动。褐黄的眼仁已经浑浊了,但不知是嗡着浆液还是映着阳光,差不多眯成一线的眼缝里,还有隐隐闪动的亮光,好像满意地望着,其实又并没有望,用心地想着,其实又没有想。这片包谷林远离着落溪坪的人户,在这斜坡上,望不见那条石板路,也望不见一户人家、一个人影。无边的蓝天之下,无限的阳光之中,只有眼前的包谷林,再就是寂寞地闪烁着光亮的茅草和刺丛,全都在炎暑中深深地凝滞了,久久地没有一点响动春天里,世道不同了,乡亲们欢天喜地聚在祠堂跟前的空地上,安顿今年的庄稼。去年,落溪坪的庄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11 文学 文本 阅读 构思 题型 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9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