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猩红热.ppt.ppt
《传染病学猩红热.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猩红热.ppt.ppt(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猩 红 热SCARLET FEVER,定义,由能产生红疹毒素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突发高热、咽颊炎、弥漫性鲜红色点状红疹及恢复期脱皮。少数病人后期可出现心、肾、关节病变,历史,1675年,ydenham首先作了临床描述,并定名chultz及harlton提出皮疹是由于链球菌毒素引起,随之ick与ochez给予确定 清代,叶天士有较详细记述,中医称为“烂喉痧”或“疫喉痧”,病原学、形态学,病原体为组型溶血性链球菌(treptococouspyogenes,group),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直径.m,无芽孢,无鞭毛,幼龄培养中有荚膜,培养要求,需氧或兼性厌氧,需在
2、氧张力低及含5-10%CO2的条件下生长需氧要求高,一般需有血液、血清或腹水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培育18小时后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现象,抗原构造,C抗原 A-T(除、)占95,、偶尔致病表面蛋白抗原:、SOR、(80多个血清型)蛋白为主要毒力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与链球菌毒力有关,外毒素及酶,红疹毒素链球菌溶血素链球菌溶血素玻璃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红疹毒素,产生:群,少数、群,与感染噬菌体有关分型:种,以型为最多作用:引起皮疹、心肌炎、心肌梗死,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抗体形成及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对溶血素及内毒素的反应,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菌者。发病后24h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至皮肤脱屑阶段多无
3、传染性,说明,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及时、恰当和充分的治疗,病原菌于治疗24h后即被消灭链球菌其他感染(如丹毒、咽颊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也可成为传染源链球菌带菌者,也可成为传染源,且数量大,学校中儿童咽部带菌率可达15-20,流行期,带菌率可高达50-70,不易发现,应予重视,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皮肤创口或产道侵入,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仅对同型红疹毒素及同型病菌有长期免疫力,少数患者(3.8-10)病后再发猩红热轻型病例及早期应用青霉素治疗者免疫力产生不足,猩红热的复发和再感染也可发生,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夏季偶尔有流行多流行于温带,寒带及热带少见我国北方可见
4、流行,长江流域多为散发,华南少见多发生于2-10岁,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月以下乳儿及50岁以上老人很少得病,A群溶血性 咽部粘膜及 化脓性 毒血症 链球菌 局部淋巴组织 咽颊炎 菌血症(病菌不断增殖,分泌毒素)化脓性病变 咽颊炎、扁桃体炎、迁徙性化脓性病变 颌下淋巴结炎、颈淋巴结炎 内脏(肝、心、肾、脾)细胞变性、坏死、充血、出血 中毒性病变 皮肤 皮疹 脱皮 舌乳头充血肿胀 草莓舌 杨梅舌 变态反应性病变 关节炎、肾炎、风湿热、心肌炎、心内膜炎,化脓性病变,荚膜及蛋白的抗吞噬局部增殖化脓性炎症局部直接或经淋巴管侵入邻近组织 咽后脓肿、中耳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细菌入血 败血症 迁徙性
5、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外毒素入血毒血症、发热、头痛等红疹毒素皮肤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明显猩红热皮疹表皮死亡、脱皮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 舌乳头增粗、隆起 草莓舌、杨梅舌,变态反应性病变,细菌某些型别与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等交叉免疫反应蛋白或其他抗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心瓣膜及肾小球基底膜,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一般为25日特征性表现:三主症发热中毒症状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皮疹,时间:多在起病1-2天,偶有迟至第天出疹顺序:颈部、上胸部数小时胸、背及上肢下肢 皮肤经数天延及全身,下肢可无疹 一般面部潮红,无红疹,而口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猩红热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