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基础知识与相关疾病.ppt
《血液基础知识与相关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基础知识与相关疾病.ppt(8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血液基础知识与相关疾病,血 液 概 述,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体液组织,充 满于循环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 下不断循环流动 血液具有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及防御的功能,血 液 组 成 成 分,血液,血细胞,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水(9092)血浆蛋白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网织红细胞,加抗凝剂,自然沉淀或离心沉淀,血浆(55%),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 液 的 成 分,血细胞的性质,红 细 胞,形态:周边厚、中央薄、双面凹陷的圆盘形无核细 胞;具有一定弹性和可塑性数目:男:4.35.8*1012/L;女:3.85.1*1012/L功能:
2、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阶段,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8.0-9.5 微米)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源自有核红细胞。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RNA含量有明显规律性变化,即由原始阶段较为丰富然后逐渐减低,至细胞完全成熟后消失或接近消失,即红细胞中网线状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幼稚,网织红细胞,血常规报告单,形态:较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的有核血细胞;分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成人:3.509.50*109/L功能: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 侵的病原微生物 40.0-75.0%0.4-8.0%0.0-1.0%3.
3、0-10.0%20.0-50.0%,白 细 胞,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或组织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0一75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吞噬功能,血 小 板,形态: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 数目:成人:(125350)*109/L,血 小 板,生理:粘附易于附着在物体表面 聚集之间互相粘着在一起 吸附吸附血浆中凝血因子 释放将贮存颗粒中的活性物质释放出来 收缩收缩蛋白收缩可促使凝血块紧缩,血细胞的生成,造 血 器 官,胚胎发育早期:卵黄囊主要的造血器官胚胎
4、成熟期:肝、脾、肾和淋巴组织4个月后的胎儿:骨髓开始造血婴儿:几乎完全骨髓造血,骨 髓,是出生后唯一的造血器官重量大约为1500-3000g成人红骨髓是造血的主力黄骨髓可以转换为红骨髓,红骨髓,造血组织,网状组织,血窦,为壁薄、管腔大而腔形不规则的毛细血管,造血细胞,网状细胞,网状纤维,不同发育阶段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正 常 骨 髓 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5:1)巨核细胞易见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血细胞的发生,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120天,白细胞的寿命不等,血小板约为14天血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由新生的血细胞不断
5、补充,使外周血循环中血细胞数量和质量保持动态平衡,造血干细胞,即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宗”来源:血岛中央的细胞形态:胞体小,核较大,胞质含核糖体生物学特性:*可自我复制*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具有多向分化能力,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环境调节下,增殖分化成的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它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故也称定向干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依靠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来补充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CSF)作用下,分化成红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途径示意图,多能造血干细胞,髓系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中性粒
6、细胞,血小板,自我更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由小变大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细胞的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保持潜在的分化能力,红细胞的生成,条件:造血原料以蛋白质、二价铁离子最为重要调节: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过程:造血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始红 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 处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中的铁质可被造血器官重 新用来造血,红细胞检查项目,常用的红细胞检查项目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形态观察、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
7、网织红细胞计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等。,红细胞计数,参考值:男性(4.3-5.8)109/L 女性(3.8-5.1)109/L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 病理性变化,生理性变化,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增高35%)、高山居民(增高14%)。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增高10%-15%)。生理性减低: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生长发育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6个月-2岁婴儿、造血功能减退如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如孕妇(减少达16%),病理性变化,1相对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2绝对增多:继发性增多:组织缺氧,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性 先
8、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如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造血调控因子缺乏)、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幼粒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2)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内在与外在缺陷导致的红细胞破坏过多。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 男性(130-170)g/L 女性(115-150)g/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红细胞形态检查,
9、红细胞形态检查常作为追踪贫血线索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其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及其他参数相结合可以推断贫血的性质,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目增多,往往提示病理性改变。常见红细胞异常形态传统上可分为红细胞大小、形状、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异常。,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小红细胞 直径6微米 见于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大红细胞 直径10微米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巨红细胞 直径15微米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病。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见于严重增生性贫血(尤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的
10、临床意义,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25%),各种溶血性贫血。靶形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阻塞性黄疸等。口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10%)。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泪滴形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多见)、其他贫血(少见)、骨髓病性贫血。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如PNH。裂片红细胞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11、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高色素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嗜多色性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红细胞着色不一见于铁幼粒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常结构与排列异常,豪-焦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卡波环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和脾切除。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白血病、严重缺氧、骨髓转移性肿瘤。缗钱状红细胞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红细胞自凝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细胞比容测定,参考值 男性(40-50)%女性(35-45)%红细胞压积
12、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红细胞压积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红细胞压积增高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指标,当红细胞压积大于0.7,红细胞为(7-10)1012/L,血红蛋白大于180g/L,即可诊断。红细胞压积是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红细胞平均指数(MCV MCHC)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压积增高表明红细胞数量偏高,可导致全血粘度增加,严重者表现为高粘滞综合症,引起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红细胞平均指数,参考值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2-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液 基础知识 相关 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7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