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呼吸作用54.ppt
《第4章呼吸作用5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呼吸作用54.ppt(6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4.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4.2 植物呼吸代谢的途径和电子传递途径4.3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4.4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可概括为两类反应:1.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把非生活物质转化为生活物质。2.异化作用(disassimilation)-把生活物质分解成非生活物质。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生理功能,是一切生活细胞的共同特征,呼吸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3.1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呈球形或短杆状,直径为0.51.0m,长
2、约12m,5002000/cell。,一、呼吸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甚至把呼吸看成为有氧呼吸的同义语。,长跑时间长腿发酸,4.1.2,,,4.2.1,4.2 植物呼吸代谢的途径和电子传递途径,4.2.1呼吸代谢的途径,呼吸作用的多条途径:,呼吸作用,无氧呼吸,酒精发酵,乳酸发酵,有氧呼吸,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末端氧化系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交替氧化酶系统,过氧化物氧化酶系统,多酚氧化酶系统,抗坏血酸氧化酶系统,乙醇酸氧化酶系统,乙醛酸氧化酶系统,糖酵解,4.2.1.1 糖酵解,德国3位科学家,ADPATP,3-磷酸甘油醛.二羟丙酮磷酸2-1.3二磷酸甘油酸2
3、-3-二磷酸甘油酸(2ATP)2-2-磷酸甘油酸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2ATP),糖酵解途径分三个阶段:(1)已糖的磷酸化(2)磷酸已糖的裂解(3)丙糖的氧化ATP和丙酮酸的生成,二、发酵作用1.酒精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脱羧生成CO2和乙醛,乙醛再被还原为乙醇的过程。2.乳酸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被NADH+H+直接还原为乳酸的过程。,发酵作用:无氧下进入乙醇或乳酸发酵途径,乙醇发酵,丙酮酸,乙醛,乙醇,乳酸,三、三羧酸循环1.概念: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简称TCA循环)指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
4、分解生成CO2的过程。又称为柠檬酸环或Krebs环,。是生化领域中一项经典性成就。,2.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历程 由于糖酵解中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所以三羧酸循环总反应式为:2CH3COCOOH+8NAD+2FAD2ADP2Pi4H2O 6CO2+8NADH8H+2FADH22ATP 三羧酸循环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进行的,线粒体含有三羧酸循环各反应的全部酶。,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通过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可分为3个阶段:1柠檬酸生成阶段 乙酰CoA不能直接被氧化分解,必须改变其分子结构才有可能。乙酰CoA和草酰乙酸在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下,形成柠檬酰CoA,加水生成柠檬酸并
5、放出CoASH。,2氧化脱羧阶段 这个阶段包括4个反 即异柠檬酸的形成、异柠檬酸的氧化脱羧、-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和琥珀酸生成,此阶段释放CO2并合成ATP。,3草酰乙酸的再生阶段 通过上述2个阶段的反应,乙酰CoA的两个碳以CO2形式释放了,四碳的草酰乙酸转变成四碳琥珀酸。为保证后续的乙酰CoA能继续被氧化脱羧,琥珀酸经过延胡索酸生成苹果酸,最后生成草酰乙酸。,4.2.3.3 有氧条件下进入TCA循环,是生物体利用糖或其他物质氧化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TCA循环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及次生物质代谢和转化的枢纽。,四、戊糖磷酸途径1.概念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
6、ay):是指在细胞质内进行的一种将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的酶促反应过程。或称为已糖磷酸支路(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此途径不经过无氧呼吸生成丙酮酸而进行有氧呼吸。简称PPP或HMP。也称为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4.2.4.4 戊糖磷酸途径,该途径分两个阶段:,(脱氢反应、水解反应、脱氢脱羧反应),(非氧化分子的重组阶段),基团转移、缩合,第三节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一、呼吸链 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所产生的NADH+H+不能直接与游离的氧分子结合,需要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后,才能与氧结合。电子传递链,亦称呼吸链,就是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
7、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组成电子传递链的传递体可分为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氢传递体传递氢(包括质子和电子,以2H+2e-表示),它们作为脱氢酶的辅助因子,有下列几种:NAD(即辅酶)、NADP(即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它们都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体是指细胞色素体系和铁硫蛋白(Fe-S),它们只传递电子。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根据吸收光谱的不同分为a、b和c 3类,每类又再分为若干种。细胞色素传递电子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铁卟啉辅基中的铁离子完成的,Fe3+在接受电子后还原为Fe2+,Fe2+传出电子后又氧
8、化为Fe3+。,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由四种酶复合体和ATP合成酶组成:(1)复合体也称NADH脱氢酶,由FMN和Fe-S中心组成,作用是将质子泵到膜间间隙,将电子转移给泛醌,泛醌在复合体和之间传递电子。(2)复合体又叫琥珀酸脱氢酶,由FAD和3个Fe-S中心组成,功能是催化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并把H转移到UQ生成UQH2。此复合体不泵出质子。(3)复合体又称细胞色素C还原酶,功能是在复合体和复合体之间传递电子,并泵出质子到膜间间隙。(4)复合体(Cytc:细胞色素氧化酶)把Cytc的电子传给O2,激活O2并与基质中的H+结合形成水(5)ATP合成酶,由CF0和CF1 组
9、成,它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呼吸链的组成和定位,呼吸链的组成和定位,二、氧化磷酸化 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关于氧化和磷酸化的耦联的机理,和前面谈过的光合磷酸化类似,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P.Mitchell 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线粒体基质的NADH传递电子给O2的同时,也3次把基质的H+释放到膜间间隙。由于内膜不让泵出的H+自由地返回基质。因此膜外侧H+高于膜内侧而形成跨膜pH梯度(pH),同时也产生跨膜电位梯度(E),这两种梯度便建立起
10、跨膜质子的电化学势梯度(H+),于是使膜间间隙的H+通过并激活F0F1ATP合酶(即复合体),驱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图4-6)。,氧化磷酸化机理:Mitchell化学渗透学说:(1)呼吸传递体不对称地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2)呼吸链的复合体中递氢体有质子泵作用,它可以将H+从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泵至外侧,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3)由质子动力势梯度推动ADP和Pi合成ATP。P/O指每消耗1个氧原子所形成的ATP个数。呼吸:NADH2O为3(2)FADH2O为2。,三、线粒体上的末端氧化酶及线粒体外的末端氧化酶末端氧化酶:是把底物所脱下的氢中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系统最后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呼吸 作用 54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