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研讨发言材料五篇.docx
《2023年度“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研讨发言材料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度“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研讨发言材料五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度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研讨发言材料五篇篇一,共五篇2023年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发言材料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等方式,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如今,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千万工程”中深刻领悟调查研究”之道,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走心走深走实。心中有方向,查之有据、有的放矢,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去。识大势才能方向
2、明,方向明才能步子实。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听取干群意见、充分研判风险形势的基础上,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之作,对浙江省加强乡村治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有行动,更要见成效。如何才能取得成效?最重要一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之前的准备工作,对
3、所调查的区域要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前梳理总结出要看的重点、要问的情况、要听的汇报,带着问题去调研,有效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无用功,让调研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脚下有力量,明察秋毫、动真碰硬,调查研究要“紧盯问题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紧盯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经济“来源少、基础弱、发展低迷”等突出问题,决定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走生态立村
4、、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积极培育“美丽乡村+”新业态,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习近平同志“严谨踏实、明察秋毫”的调研态度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紧盯突出问题不放手,深究细查、入木三分,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动真碰硬,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眼前有目标,对症下药、精准滋策,调查研究要拿着办法走。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在脱贫攻坚战推进过程中,要求把不
5、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推进“精准扶贫”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向。20年来,“千万工程”的精准实施、有效落实、持续向纵深迈进,得益于在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性强、适配度高、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投身基层,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检验标准,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解剖麻雀、体悟实情,在真听真看真研究中找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死角盲区。要善于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取经”,向农民
6、群众“求学”,自觉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和有力支撑,以调查研究实现工作纠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篇二在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发言材料20年来,“千万工程”的精准实施、有效落实、持续向纵深迈进,得益于在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性强、适配度高、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投身基层,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检验标准,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解剖麻雀、体悟实情,在真听真看真研究中找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死
7、角盲区要善于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取经”,向农民群众“求学”,自觉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和有力支撑,以调查研究实现“工作纠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规划先行、水到渠成统筹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立足实际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才能稳步推进XXX镇XXX村是我们当地一个开展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较早的乡镇之一,早在2003年,该村即开展了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过去该地到处是低矮的平房,经济发展缓慢。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发展潜力,2003年,该村聘请XXX市规划建筑
8、设计院制定了xxxx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近十年来,该村一直是全镇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在全县也走在前列,XXX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只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即可水到渠成。同时,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实际,把握重点,切实开好头、起好步。一是要高起点搞好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规划要科学合理、超前,避免规划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今后再进行重复建设。二是要夯实经济基础。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
9、础,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新新农村建设将不再是难题;三是要增加筹资渠道。要采取招商引资等措施,鼓励部分商户开发建设农民新居,再借鉴城市购房模式,采取按揭还贷的方式,将新居转售给农民,可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二、因地制宜,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又一关键。如果一个村庄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推进,反之就会功败垂成,劳民伤财,XXX镇XXX村是一个交通便捷、商贸发达的村,该村以商贸街开发为抓手,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采取分期分批进行建设的方式,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商家投资在公路沿线建起30余栋二层以上门市楼,现已有30余户农民搬进新居,该村新农村建设
10、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循序渐进,选择有条件的农户率先上楼。而有的小城镇建设会失败,从经验中告诫我们,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可操之过急,搞一刀切逼农民上楼,这样只能劳民伤财,损坏基层组织形象,给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增添更大的难度。因此上,新农村建设可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进行试点实施,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逐步推开,只要一个乡镇,一个村庄真正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的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将会很顺利的全面推开。三、改善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涵盖面很广,既包含民居改造又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既包含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治理,也包含制度建设,丢掉一项内容也不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
11、十字总要求。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要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检查机制,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防止出现阡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懈怠情形。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心支持、真心参与。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
12、治”工程,是非常适应我国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形势的,是符合中央“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基本原则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说明,建设新农村的成败不能只看新楼房建设的多少,更不能只停留在逼农民上楼上,而应把真功用到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上,用到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上,让群众真正走向新农村。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再一次彰显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指导性。中央“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
13、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必将成为我们今后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南。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篇三2023年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材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XX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XX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14、“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XX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O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
15、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
16、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
17、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
18、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
19、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
20、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
21、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20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度 示范 整治 工程 经验 研讨 发言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4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