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济南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济南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全面落实“健康济南”战略部署,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山东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济南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
2、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与“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关口前移,医防协同。突出预防为主,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标准、适度超前,加大向国家战略引领方向、城市发展新格局资源薄弱区域倾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战略
3、、重大改革协同,创新配套措施,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省)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引领服务体系模式转变。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服务体系和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富韧性,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均衡,中医药服务更具济南特色,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有品质
4、,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表1“十四五”济南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床位设置1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489.OX预期性其中:Ll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张)3.584.0预期性1.2县办公立医院(张)0.981.7预期性1.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0.791.2预期性2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780.99预期性3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张)0.280.42预期性4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85.0预期性人力资源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4.375.0预期性6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5、(人)4.975.5预期性7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570.61约束性8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44.0约束性9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881.0预期性10公共卫生人员数(万人)8.48.6预期性体系融合11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老年病专业)的比例(%)59.495预期性12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规范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89100预期性13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76100预期性14设置中医馆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100100预期性备注:省规划确定我市的千人口床位数为&50张,根据我市
6、实际和谋划项目情况,预计床位数为9.0张。二、优化总体布局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适度超前、科学增量、均衡布局、提高效能,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完善资源配置标准,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功能和布局,构建省会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衔接互补、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床位配置1.科学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9.0张,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床位数4.0张,县办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数L7张,其它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0.5张,按照18%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按照每千人口L2张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提高到
7、0.35张;按照每千人口床位1.25张为非公立医院预留空间。2.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优先支持传染病、肿瘤、重症、儿科、精神、中医等治疗性床位配置,加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紧缺床位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分别达到0.42张、0.99张。依据各区县现有卫生资源、床位使用率和经济、社会、人口、交通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床位增长量。历下区、槐荫区和天桥区资源相对集中,千人口床位数高,应注重内涵发展,严控扩大规模,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优势品牌,强化区域医疗中心核心作用,支持向资源薄弱新城区疏解。市中区、钢城
8、区和平阴县资源相对丰富,千人口床位数较高,采取稳步发展策略,注重提高资源使用效能,扩充优质医疗资源。规划千人口床位数增长量为0.20.45张左右。章丘区、济阳区、莱芜区和商河县千人口床位数较低,应根据辖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结构,采取促进发展策略,适度增加卫生资源规模,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补齐资源短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千人口床位数增长量为0.52.0张左右。历城区、长清区、高新区、南部山区、起步区千人口床位数低,应根据辖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结构,采取重点发展策略,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补齐资源短板,规划千人口床位数增长量为2.53.0张左右。注重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适
9、度集聚,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表2“十四五”区县千人口床位发展指标区县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发展策略历下区17.0417.05优化发展市中区7.157.53稳步发展槐荫区17.2619.5优化发展天桥区10.7810.80优化发展历城区2.287.2重点发展长清区2.445.1重点发展章丘区4.985.5促进发展济阳区5.296.0促进发展莱芜区5.296.49促进发展钢城区7.988.18稳步发展平阴县7.558.00稳步发展商河县4.767.00促进发展高新区4.857.60重点发展南部山区3.506.30重点发展起步区0.783.90重点发展(二)人力资源持续推进卫生健康系列重点人才
10、工程,着力培养、引进、集聚一批医疗卫生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评直聘。实施医疗卫生行业高层次人才计划,至2025年计划引进和培养医学专家型、临床应用型、急需紧缺型、创新特色型人才190人左右。加强机构、床位与人力资源配置协调性,补齐专业公共卫生人员短板,适度提高医生、护士的配置标准。加强执业药师(士)人才队伍建设和配置。科学调配人力资源,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做好保护和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工作。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人(其中中医类别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5.5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8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0.8
11、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省委编办等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鲁编办发(2016)5号)要求,根据人口普查最新数据,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动态调整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其中市级不低于0.34人/万常住人口,区县不低于1.32人/万常住人口,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市、区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分别达到40%,30%;按市疾控中心不超过5名、区县疾控中心不超过3名的标准设立首席专家。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5%。其中
12、区县级妇幼保健人员原则上按照每万常住人口0.71名配置,市级根据工作任务合理配置。精神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全市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2名/10万人。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按照医院等级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卫技人员数占比不少于85%o三级综合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卫技人员比例不少于1:L36,二级综合性医院不少于1:1.27。加强医护资源的协调配置,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岗护士每床不少于0.7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每床不少于0.65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每床不少于0.65人,二级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每床不少于0.6人,其它专科医院、妇保院参照相关规定执行。二级以上公立中
13、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超过60%或较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急救中心、采供血等其他专业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监督执法机构结合监督执法实际需要,科学配置卫生监督员。县域医共体人员实行分类核定、统筹配置,由牵头医院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使用、统一调配管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至少2名公共卫生医师,在每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遴选12名专兼职基层首席公共卫生医师。力口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推行“县招镇管村用”,到2025
14、年,每个政府(集体)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拥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三)技术资源到2025年,争创12个专科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3个综合或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12个左右综合或专科类别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创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或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建设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或临床精品特色专科;高质量打造山东省感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23个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10个省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在儿童遗传代谢病、烧创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母胎医学等领域,建设15个左右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谢病学科研
15、究基地、国内领先的显微根管形态研究中心,建设4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备案20个左右市重点实验室,10个左右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提升我市卫生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规划建设。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定位,聚焦高端医疗、新一代生物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医疗器械4大方向,打造肿瘤防治、中医药、脑科学与类脑、临床研究型医院和视觉硅谷5大集群,推动以医为核心、医教研产养服融合发展。引进树兰(济南)医院,打造“1+X”综合性医疗服务集群,同步开展心肝肾肺四大器官移植,补齐我省在大器官移植方面短板。支持质子临床研究中心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二期工程重离子和硼中子治疗项目
16、建设,打造国际顶级全链条肿瘤放疗技术体系。聚焦肿瘤、中医药、辅助生殖、口腔、眼科、康复、医美等优势学科,建设特色医疗专科组团。推进省会经济圈“1+6”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联盟建设。建设3-5家市级及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分中心,力争中医药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超过百项。实施扁鹊精品专科(学科)建设计划,每年评选市级重点专科20个。打造心脑血管病、骨伤、脾胃、肺病、肛肠、皮肤病、康复等泉城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依托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建立中医肿瘤新药和院内制剂的研制转化平台,共同完成1个特色院内制剂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复方新药转化。创建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四)信息资源以“数字济南”建设为契机
17、,建立起支撑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的“l11246总体架构(即:1套卫生健康专线网络;全面普及1张电子健康卡就医;人人拥有1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优化提升2个应用平台,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平台;不断完善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全员人口、基础资源等4个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支撑、医院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中医药信息化服务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信息标准应用、卫生健康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6方面的能力提升),实施智慧健康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全面优化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基础体系、“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服务体系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发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18、北方)作用,数字技术赋能商保、新药、AE药械等领域研发,打造“数字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双轮驱动的数字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健康医疗数据产业化。按“两中心、一库、一基地”模式布局建设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大数据中心、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备份库和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动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早见成效,建设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临床转化医学中心、基因组编辑中心、现代微生物农业技术研发中心5个中心。到2025年,逐步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信息技术、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高
19、效协同。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五级乙等水平,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以上医院达到8家;8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等级达到四级以上,推动业务系统的不断优化和闭环协同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和示范市建设,大力开展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互联网+公共卫生”“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中医药”“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等互联网服务。(五)设备资源大型医用设备实行总量控制,加强配置规划和严格规范准入管理。公立医疗机构配备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根据功能定
20、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优先考虑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国产医用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动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资源共享、结果互认”的服务模式,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加强医学检验检查和影像检查质量控制,医疗机构间互认,提高诊间调用率,有效降低重复检查比例。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设备、大型救治设备、卫生应急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疫情救治任务的定点医院要重点加强ECM0、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
21、、监护仪、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类、急救、转运等类别的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管好用好疫情防控战略储备设备,确保一件不少,物尽其用,避免闲置浪费。严格审核市本级采购计划,储备设备能满足需求的不再新购置,“十四五”期间严禁新购置普通病床,从战略储备中调拨使用。增强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急救中心(站)设施设备配备,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交通半径和常住人口合理配置急救车和负压救护车,全市急救中心(站)救护车按每3万常住人口不低于1辆的标准配置,每个镇至少准备2辆应急转运车辆备用,其中至少有1辆救护转运车辆,车载设备和人员依据相应标准配备。加强采供血车辆配备,原则上按供
22、血量每23万单位配置1辆送血车。合理配置流动采血车。三、完善体系建设(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1 .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技术指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与考
23、核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他门诊部、诊所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并公开服务项目、价格、工作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监督执法机构的督导。2 .建设任务。落实区县政府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加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床位设置、仪器设备、特色科室及发热哨点诊室(发热门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规划配建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市 十四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0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