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以技术创新、质量品质、标准化生产为引领,加快培育一批产品、企业、区域和地理标志品牌,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品牌之策”工作要求,依据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品牌建设的实际,本规划着眼于加快“十五五”品牌培育和质量强市建设,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推动作用,统筹布局,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是全市“十五五”时期推动
2、品牌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务实“品牌之策”,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打造“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品牌,提升“制造”和“服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发展现状-1-(一)品牌战略实施情况-1-(二)发展机遇与挑战-3-二、总体要求-rI-(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1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7-2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8-3 .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相结合-8-4 .坚持质量第一和诚信至上相结合-8-5 .坚持品牌引领和市场开拓相结合-
3、8-三、品牌发展目标-9-(一)制造业品牌-10-1 .高端铝业-10-2 .精细化工-12-3 .家纺纺织-13-4 .食品加工业-15-5 .新兴产业-17-6 .特色产业集群品牌-20-(二)农业品牌-23-L特色区域品牌-24-2 .粮食加工273 .畜牧水产-25-(三)服务业品牌-26-1 .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品牌-26-2 .打造营商环境服务品牌-28-3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品牌-28-4.创建生活性服务业品牌-29-(四)建筑工程品牌-31-四、主要实施措施-32-(一)质量提升工程-32-(二)科技创新工程-34-(三)品牌培育工程-35-(四)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工程-35-(
4、五)品牌保护工程-36-五、组织和政策保障-37-(一)加强组织领导-37-(二)加强品牌激励扶持政策支持-38-(三)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机制-39-(四)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40-(五)强化质量品牌建设考核机制-40-附件1:品牌发展情况及“十五五”重点品牌发展目标-42-附件2:“十五五”十强产业品牌发展重点企业培育体系45一发展现状(一)品牌战略实施情况“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和品牌工作,先后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等文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
5、、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品牌共治工作格局。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及建筑业等领域树立了一批品牌标杆企业,形成了一批高端品牌。培育出了“世界品牌500强”“中国500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打造了“中国棉纺织之都”“中国铝谷”“中国厨都”“中国绳网之都”“中国冬枣之乡”“中国第一牛县”等特色优势公共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全市质量基础设施(NQI)能力指数上升至全省第6位,在省发布的省区域品牌发展指数报告中,
6、市品牌发展指数提升了2个位次,由全省第11位跃升到第9位。开展质量提升和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获得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高端品牌83个,品牌价值达2992亿元。有12家企业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单,魏桥创业集团连续7年入选世界500强,2019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4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家企业获“全国质量奖”,2家企业获“省省长质量奖”,2家企业获“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其中,“魏桥”入围世界品牌500强,品牌价值达755.92亿元,“京博”入选“中
7、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376.56亿元,“沾化冬枣”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56.11亿元。L农业农村领域。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列全省第3位。“沾化冬枣”“阳信牛肉”“阳信鸭梨”“对虾”等特色产业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704个;打造了全省首个粮油区域公共品牌“粮油金三角”,粮食产业“模式”在全国推广。2.制造业领域。高端铝材、精细化工、家纺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品牌成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全市已集聚形成25个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省重点
8、支柱产业集群”;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共有7个省级化工园区;高端纺织家纺服装产业集群荣获“共建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等称号;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库。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项,省级准“独角兽”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瞪羚”企业21家、“隐形冠军”企业16家,30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名单,认定创建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8个、中华老字号企业和省老字号企业17家、“中国名牌”14个、名牌产品1
9、44个。涌现出了魏桥创业、京博控股、渤海活塞、鲁北集团、西王集团、渤海实业、香驰控股、滨化集团、华纺股份、亚光家纺、愉悦家纺、中裕食品等行业领军品牌。3 .服务业和建筑工程领域。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养老、健康、家政、文化、体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了一批精品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18处,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47家;四星级饭店4家,4A级旅行社4家;获省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78个;认定省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家,认定省服务名牌36个;建筑工程获得国家“鲁班奖”2项,国
10、家优质工程9项,省“泰山杯”奖106项。4 .知识产权领域。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4.25万件,拥有驰名商标24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1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二)发展机遇与挑战L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少,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注册商标有效量4.25万件,占全省总量161万件的2.63%;驰名商标24件,占全省791件的3.03%0特色地理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少,品牌价值低,现只有“沾化冬枣”区域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56.11亿元,“无棣小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等还没能充分发挥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应有的品牌及经济效应。已
11、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兴“兴福厨具”、惠民“李庄绳网”等区域品牌效应显现还不充分。多数优势品牌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品牌占比较低。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基地在,向全世界提供了1/4的原材料和初级铝产品,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终端铝制品却“花开异乡”。“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省50%,居全省第一,却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出品牌应有的价值和效益。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基础差、创新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存在重规模数量、轻质量和品牌的现象。多依赖于代加工、贴牌生产,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缺乏科技创新和深加工能力,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 .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尚需优化。近年
12、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扶持资金,加大激励力度,支持企业提品质、创品牌。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市品牌建设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市目前在品牌创建方面缺乏长期的、科学的、系统的指导路径和综合规划,品牌建设尚没有形成合力。有些品牌激励和奖励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不同程度影响了企业品牌创建的积极性。相关品牌研究、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系统推进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品牌推进工作缺乏整体规划,未能立足产业布局及聚集区建设形成梯次发展的品牌体系。企业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匮乏,品牌宣传投入少,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品牌定位策划,品牌宣传力度和传播力有待提升;不正当竞争及各种知识产
13、权品牌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尚未形成完善的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3 .品牌发展内外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受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战等影响,我市部分产业以进口铝土矿、原油、大豆、棉花等为主要生产原材料,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高端化所需要的高端装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等都将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也对产业的中间产品、贴牌生产和出口等优势造成较大冲击。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加速向优势地区集聚,原材料、物流、人力等成本大幅增加,部分产业原品牌竞争力优势降低
14、,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高、链条偏短”等问题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总量较小,拉动力弱,质量效益不高;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趋紧。新冠疫情后的经济新常态,也将对传统产业品牌优势产生长期影响。4 .品牌发展的重大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渤海协作、京津冀协同、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交汇叠加。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国际上有影响力、全国有标志性的“十强”产业已经打造形成。为产业品牌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
15、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带来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于2026年4月正式发布了“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宣传口号等全新城市品牌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政府、企业、社会聚焦实业、矢志创新,重塑“科创新格局”,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品牌。渤海科创城、大型智能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铝谷科技创新综合体等均纳入省“十五五”规划重点推进,综合创新水平指数上升位次列全省第1位、增幅列全省第4位,创新资源指数列全省第6位。在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大数据、物联网、氢能、特种功能材料等新兴领域,布局建设电子
16、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绿氢基地等产业园,打造“四新”经济新引擎。作为省唯一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网通办”“滨周到”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品牌、社区治理“模式”等均走在全省前列,都将为品牌发展构建新理念、注入新动能、拓展新格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和视察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品牌战略的总体部署,紧密契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富强的远景目标,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17、发展战略,务实“品牌之策”,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进发展质效走在前列,促进主导产业、主要产品质量效益,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全面打造“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品牌,全面开创“科创、实业、品质、开放、生态、人文、平安”新局面。(二)基本原则L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内生动力,激发品牌创新活力,创造品牌发展新动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品牌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品牌意识,进一步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强各部门分工协作形
18、成合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构建品牌发展新格局。2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应对品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际,集中力量突破解决主要矛盾,在品牌发展链上“补链、强链、延链”,在品牌建设上“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遵循品牌发展规律,设立长效机制和工作目标,持续实施品牌培育提升专项行动,以品牌建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高端品牌创建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十强产业在品牌引领下跨入中高端水平。3 .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品牌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引
19、导企业通过自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以新发展理念创新推动自主品牌创建。通过推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拓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4 .坚持质量第一和诚信至上相结合。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夯实品牌质量基础,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倡导优质优价,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在全社会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5 .坚持品牌引领和市场开拓相结合。通过创建品牌,增加品种,提
20、升品质,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优价高效供给,满足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需求。引导企业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价值,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细分市场,创造新需求,拓展市场空间。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高市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三、品牌发展目标全面打响“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品牌,聚焦发展“十强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及“五大新兴产业”优势品牌,打造“滨周到”政务服务品牌,提升特色公共品牌价值。到2030年,主导产业、主要产品质量品牌效益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形成品牌比较优势和品牌整体效应,开创“品质”新局面。重点培育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高端品牌,打造有
21、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制造业品牌、壮大服务业品牌、塑造食品药品品牌、创建区域特色公共品牌。积极开展各类产业集群、全国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全市品牌总量和水平持续增长。到2030年,全市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万件以上,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450件以上;新增中国质量奖1个(含提名奖)、省省长质量奖2个(含提名奖);国家品牌价值评价发布榜单上榜品牌企业达到16家以上;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含制造业、服务业)80个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质量标杆企业等新增10家以上;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及“农产品地理标志”263个以上;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中高端制品比例达到85%;新创建全国农业知名品牌示范区2个以上、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处以上;地理标志总量达到60个以上;新认定驰名商标5件以上;新增国家优质工程2项、“泰山杯”奖17项;入选“好品”公共品牌产品30个以上。(一)制造业品牌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30行动纲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在有色金属、纺织、海洋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粮食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制造业精品,打造一批“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等,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自主品牌。到2030年,建成30个
23、省级以上高端装备创新平台,引进7家以上高水平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30家以上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家以上。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市级“瞪羚”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70个以上,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质量标杆企业等新增10家以上,“十强产业”企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L高端铝业。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围绕铝基复合材料、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高端电子型材、轻量化交通装备、高端稀土特钢等重点领域,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品牌化”,推动高端铝产
24、业向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品牌高端化。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铝产业集群。贯彻落实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若干政策,以魏桥创业集团为龙头,以创新集团、三星集团、盟威集团、渤海活塞等一批涉铝核心企业构建和支撑高端铝产业集群。以价值链为核心,重点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实现从铝冶炼向铝加工转变,从中低端铝加工向中高端铝加工转变,2030年,推动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85%以上。品牌创新。依托魏桥国科O研究院,推进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强化高端铝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瞄准铝锂合金、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蓝宝石、中子陶瓷等高端产品,孵化一批新型科技企业。瞄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品牌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