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879193       资源大小:63.63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以技术创新、质量品质、标准化生产为引领,加快培育一批产品、企业、区域和地理标志品牌,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品牌之策”工作要求,依据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品牌建设的实际,本规划着眼于加快“十五五”品牌培育和质量强市建设,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推动作用,统筹布局,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是全市“十五五”时期推动品牌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务实“品牌之策”,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打造“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品牌,提升“制造”和“服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发展现状-1-(一)品牌战略实施情况-1-(二)发展机遇与挑战-3-二、总体要求-rI-(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1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7-2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8-3 .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相结合-8-4 .坚持质量第一和诚信至上相结合-8-5 .坚持品牌引领和市场开拓相结合-8-三、品牌发展目标-9-(一)制造业品牌-10-1 .高端铝业-10-2 .精细化工-12-3 .家纺纺织-13-4 .食品加工业-15-5 .新兴产业-17-6 .特色产业集群品牌-20-(二)农业品牌-23-L特色区域品牌-24-2 .粮食加工273 .畜牧水产-25-(三)服务业品牌-26-1 .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品牌-26-2 .打造营商环境服务品牌-28-3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品牌-28-4.创建生活性服务业品牌-29-(四)建筑工程品牌-31-四、主要实施措施-32-(一)质量提升工程-32-(二)科技创新工程-34-(三)品牌培育工程-35-(四)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工程-35-(五)品牌保护工程-36-五、组织和政策保障-37-(一)加强组织领导-37-(二)加强品牌激励扶持政策支持-38-(三)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机制-39-(四)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40-(五)强化质量品牌建设考核机制-40-附件1:品牌发展情况及“十五五”重点品牌发展目标-42-附件2:“十五五”十强产业品牌发展重点企业培育体系45一'发展现状(一)品牌战略实施情况“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和品牌工作,先后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等文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品牌共治工作格局。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及建筑业等领域树立了一批品牌标杆企业,形成了一批高端品牌。培育出了“世界品牌500强”“中国500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打造了“中国棉纺织之都”“中国铝谷”“中国厨都”“中国绳网之都”“中国冬枣之乡”“中国第一牛县”等特色优势公共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全市质量基础设施(NQI)能力指数上升至全省第6位,在省发布的省区域品牌发展指数报告中,市品牌发展指数提升了2个位次,由全省第11位跃升到第9位。开展质量提升和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获得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高端品牌83个,品牌价值达2992亿元。有12家企业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单,魏桥创业集团连续7年入选世界500强,2019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4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家企业获“全国质量奖”,2家企业获“省省长质量奖”,2家企业获“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其中,“魏桥”入围世界品牌500强,品牌价值达755.92亿元,“京博”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376.56亿元,“沾化冬枣”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56.11亿元。L农业农村领域。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列全省第3位。“沾化冬枣”“阳信牛肉”“阳信鸭梨”“对虾”等特色产业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704个;打造了全省首个粮油区域公共品牌“粮油金三角”,粮食产业“模式”在全国推广。2.制造业领域。高端铝材、精细化工、家纺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品牌成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全市已集聚形成25个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省重点支柱产业集群”;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共有7个省级化工园区;高端纺织家纺服装产业集群荣获“共建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等称号;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库。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项,省级准“独角兽”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瞪羚”企业21家、“隐形冠军”企业16家,30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名单,认定创建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8个、中华老字号企业和省老字号企业17家、“中国名牌”14个、名牌产品144个。涌现出了魏桥创业、京博控股、渤海活塞、鲁北集团、西王集团、渤海实业、香驰控股、滨化集团、华纺股份、亚光家纺、愉悦家纺、中裕食品等行业领军品牌。3 .服务业和建筑工程领域。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养老、健康、家政、文化、体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了一批精品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18处,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47家;四星级饭店4家,4A级旅行社4家;获省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78个;认定省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家,认定省服务名牌36个;建筑工程获得国家“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9项,省“泰山杯”奖106项。4 .知识产权领域。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4.25万件,拥有驰名商标24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1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二)发展机遇与挑战L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少,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注册商标有效量4.25万件,占全省总量161万件的2.63%;驰名商标24件,占全省791件的3.03%0特色地理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少,品牌价值低,现只有“沾化冬枣”区域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56.11亿元,“无棣小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等还没能充分发挥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应有的品牌及经济效应。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兴“兴福厨具”、惠民“李庄绳网”等区域品牌效应显现还不充分。多数优势品牌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品牌占比较低。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基地在,向全世界提供了1/4的原材料和初级铝产品,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终端铝制品却“花开异乡”。“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省50%,居全省第一,却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出品牌应有的价值和效益。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基础差、创新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存在重规模数量、轻质量和品牌的现象。多依赖于代加工、贴牌生产,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缺乏科技创新和深加工能力,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 .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尚需优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扶持资金,加大激励力度,支持企业提品质、创品牌。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市品牌建设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市目前在品牌创建方面缺乏长期的、科学的、系统的指导路径和综合规划,品牌建设尚没有形成合力。有些品牌激励和奖励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不同程度影响了企业品牌创建的积极性。相关品牌研究、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系统推进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品牌推进工作缺乏整体规划,未能立足产业布局及聚集区建设形成梯次发展的品牌体系。企业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匮乏,品牌宣传投入少,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品牌定位策划,品牌宣传力度和传播力有待提升;不正当竞争及各种知识产权品牌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尚未形成完善的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3 .品牌发展内外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受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战等影响,我市部分产业以进口铝土矿、原油、大豆、棉花等为主要生产原材料,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高端化所需要的高端装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等都将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也对产业的中间产品、贴牌生产和出口等优势造成较大冲击。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加速向优势地区集聚,原材料、物流、人力等成本大幅增加,部分产业原品牌竞争力优势降低,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高、链条偏短”等问题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总量较小,拉动力弱,质量效益不高;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趋紧。新冠疫情后的经济新常态,也将对传统产业品牌优势产生长期影响。4 .品牌发展的重大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渤海协作、京津冀协同、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交汇叠加。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国际上有影响力、全国有标志性的“十强”产业已经打造形成。为产业品牌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带来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于2026年4月正式发布了“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宣传口号等全新城市品牌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政府、企业、社会聚焦实业、矢志创新,重塑“科创新格局”,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品牌。渤海科创城、大型智能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铝谷科技创新综合体等均纳入省“十五五”规划重点推进,综合创新水平指数上升位次列全省第1位、增幅列全省第4位,创新资源指数列全省第6位。在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大数据、物联网、氢能、特种功能材料等新兴领域,布局建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绿氢基地等产业园,打造“四新”经济新引擎。作为省唯一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网通办”“滨周到”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品牌、社区治理“模式”等均走在全省前列,都将为品牌发展构建新理念、注入新动能、拓展新格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和视察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品牌战略的总体部署,紧密契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富强的远景目标,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务实“品牌之策”,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进发展质效走在前列,促进主导产业、主要产品质量效益,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全面打造“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品牌,全面开创“科创、实业、品质、开放、生态、人文、平安”新局面。(二)基本原则L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内生动力,激发品牌创新活力,创造品牌发展新动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品牌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品牌意识,进一步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强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构建品牌发展新格局。2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应对品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际,集中力量突破解决主要矛盾,在品牌发展链上“补链、强链、延链”,在品牌建设上“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遵循品牌发展规律,设立长效机制和工作目标,持续实施品牌培育提升专项行动,以品牌建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高端品牌创建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十强产业在品牌引领下跨入中高端水平。3 .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品牌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以新发展理念创新推动自主品牌创建。通过推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拓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4 .坚持质量第一和诚信至上相结合。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夯实品牌质量基础,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倡导优质优价,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在全社会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5 .坚持品牌引领和市场开拓相结合。通过创建品牌,增加品种,提升品质,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优价高效供给,满足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需求。引导企业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价值,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细分市场,创造新需求,拓展市场空间。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高市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三、品牌发展目标全面打响“智者智城志在“城市品牌,聚焦发展“十强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及“五大新兴产业”优势品牌,打造“滨周到”政务服务品牌,提升特色公共品牌价值。到2030年,主导产业、主要产品质量品牌效益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形成品牌比较优势和品牌整体效应,开创“品质”新局面。重点培育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高端品牌,打造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制造业品牌、壮大服务业品牌、塑造食品药品品牌、创建区域特色公共品牌。积极开展各类产业集群、全国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全市品牌总量和水平持续增长。到2030年,全市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万件以上,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450件以上;新增中国质量奖1个(含提名奖)、省省长质量奖2个(含提名奖);国家品牌价值评价发布榜单上榜品牌企业达到16家以上;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含制造业、服务业)80个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质量标杆企业等新增10家以上;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263个以上;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中高端制品比例达到85%;新创建全国农业知名品牌示范区2个以上、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处以上;地理标志总量达到60个以上;新认定驰名商标5件以上;新增国家优质工程2项、“泰山杯”奖17项;入选“好品”公共品牌产品30个以上。(一)制造业品牌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30行动纲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在有色金属、纺织、海洋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粮食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制造业精品,打造一批“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等,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自主品牌。到2030年,建成30个省级以上高端装备创新平台,引进7家以上高水平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30家以上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家以上。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市级“瞪羚”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70个以上,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质量标杆企业等新增10家以上,“十强产业”企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L高端铝业。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围绕铝基复合材料、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高端电子型材、轻量化交通装备、高端稀土特钢等重点领域,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品牌化”,推动高端铝产业向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品牌高端化。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铝产业集群。贯彻落实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若干政策,以魏桥创业集团为龙头,以创新集团、三星集团、盟威集团、渤海活塞等一批涉铝核心企业构建和支撑高端铝产业集群。以价值链为核心,重点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实现从铝冶炼向铝加工转变,从中低端铝加工向中高端铝加工转变,2030年,推动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85%以上。品牌创新。依托魏桥国科O研究院,推进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强化高端铝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瞄准铝锂合金、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蓝宝石、中子陶瓷等高端产品,孵化一批新型科技企业。瞄准高端铝装备、材料、工艺、集成等方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行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构建“领军人才-科学家-科研人员-产业工人”多层次人才体系,推进铝业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铝产业原创科技成果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品牌创建。培育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品牌。推进“世界铝谷”平台建设,完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等功能。强化“铝谷”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作用,推进中国O铝业云平台建设,打造以铝产品交易为主体,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于一体的垂直行业电商服务平台,提升在全国、全球铝行业的话语权。高水平举办世界高端铝业峰会和中国O国际铝工业博览会,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叫响“世界铝谷、中国铝都“城市品牌。2 .精细化工。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以化工新材料重点产品为基础,以7家省级化工园区为载体,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产品为基础,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向八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纺织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发展。推动天然气、凝析油、氢能就地科学利用和消纳,建设鲁北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引领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转型。品牌高端化。实施化工新材料突破工程,推动产业链升级,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基础,以重要化工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为重点,以日用化学品、医药用化学品、信息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为特色,进一步增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炼化一体化、化工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全球招商合作,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品牌创新。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依托现有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无机化工等与化工新材料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结合家纺服装产业优势,推动化工新材料产品向纺织功能性材料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化工与纺织产业的交叉融合,加大研发力度,重点发展功能纤维、生物质纤维、粘胶纤维、特种纤维材料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强势崛起,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品牌创建。要紧抓临港高端石化产业园、鲁北高端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列入全省高端石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的历史机遇,围绕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培育京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集团、鑫岳化工、中海沥青等多家化工企业成为全国化工行业百强企业和领军品牌。3 .家纺服装。聚焦高端纺织家纺,打造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纺织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前后两端,带动产业链中间印染环节适度集约发展。品牌高端化。高水平发展市家纺、服装、地毯、化纤绳网等产业,扩大高端纺织产品占比。充分发挥魏桥纺织、亚光家纺、华纺股份、愉悦家纺、瑞鑫地毯、东方地毯等骨干企业自身设计优势,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定位,引进国内外纺织家纺服装创意设计机构,将互联网与原创设计+面料结合起来,为全市纺织产业提供全产业链创意设计服务。以魏桥纺织、愉悦家纺、宏诚家纺为龙头,拓展时尚、舒适、功能性和保健型家纺新产品,培育高端面料、品牌服装;以亚光家纺、华纺股份为龙头,发展高档巾被类、床品类家纺产品;以三元家纺为龙头,推进职业面料向职业服装延伸;以东方地毯、瑞鑫地毯、立昌纺织为龙头,发展各类中高端地毯、帆布产品;以金冠网具、展鹏网业为龙头,坚持创新引领和多领域拓展,高标准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绳网产品;以金鱼渔具、泓球渔具为龙头发展各种高端渔网及商业成品网高水平发展市家纺、服装、地毯、化纤绳网等产业,扩大高端纺织产品占比,高端制品比例达到80%。品牌创新。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定位,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聚焦品牌服装、创意设计、高端家纺等领域,加快向时尚化、品牌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实施纺织新材料、智慧化突破工程,培育高端纺织家纺服装品牌,推动产业迈入全球产业中高端价值链。加大“高效生态纺织”品牌创建工作力度,聚焦科技化、时尚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突出高效生态特色,突出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创意设计、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围绕纺织新材料、品牌服装、创意设计等领域,加快4个纺织产业园智能化改造,打造培育家纺服装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品牌创建。鼓励企业构建国际化品牌创意孵化、研发设计、营销及售后服务体系。高水平举办中国家纺大会,促进家纺服装与传统文化、现代时尚融合发展,加快家纺服装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等模式发展,打造世界家纺服装产业的时尚风向标。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纺织”区域品牌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展览会、交易会。强化标准引领,支持企业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打造世界家纺服装产业的质量典范。发展市家纺、服装、地毯、化纤、绳网等产业,扩大高端纺织产品占比。要巩固和提升魏桥纺织、华纺股份、亚光家纺、愉悦家纺等高端品牌在国内外的领军地位,充分发挥“东方”“瑞鑫”“金冠”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加大与国际一流品牌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嘉嘉家纺”“向尚运动”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助推“惠民绳网”“无棣渔网”“博兴老粗布”等集群优势。全力推动惠民绳网智慧物流产业园和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建设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示范区,打造中国绳网特色产业基地品牌。4 .食品加工业。聚焦创建食品品牌,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供应链,“围绕功能性食品、特医食品、高端面食精深加工,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从原料生产到食品流通全链条协同运作、高效便捷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加快“粮食加工”向“食品产业”转型。认真落实“食安”公共品牌通用评价标准,培育夯实一批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品牌高端化。食品加工产业以增加食品产品种类、提升产业附加值为方向,大力发展食品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西王、中裕、香驰、渤海、三星、亿利源、华阳、渤海水产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食品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开展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三对标四提高”活动。加快推动食品产业从“粮油、畜牧、水产、水果、蔬菜”向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终端产品延伸,畜禽产品、水产品、米、大豆、肉制品、积极发展特医产品、不断提高品牌附加值。促进粮食产品、特色农产品等精深加工,延伸小麦、玉水产品、果蔬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终端产品,满足消费者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的健康”转变。品牌创新。发挥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O联盟和玉米、大豆、小麦三大国家级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组建食品产业经济研究院,筹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面向国内外食品加工科技前沿,深化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建设全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促进食品生产与食品包装、食品机械、食品文化特色旅游、传统食品、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食品附加值和食品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构建食品加工生态圈,推动全市食品产业体系向安全化、品牌化、健康化、高档化、功能化、时尚化、多元化、个性化提升。品牌创建。实施食品品牌战略,制定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准入和管理规范,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使用和保护,全力做大做强“食域”“粮油金三角”品牌。立足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主导特色产业品牌。支持有实力的食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争创名牌产品。到2030年,培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地域特色食品产品和企业品牌15个以上,力争新增地理标志2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区域内品牌70个。“中国好粮油”产品达到30个以上。开展“老字号”食品宣传,加强传统食品品牌推广传承,挖掘整合全市传统特色粮油食品文化资源,支持惠民县杜桥豆皮,无棣县枣木杠酒、塘坊岐鸣斋糕点和十里香鲁誉香油、阳信华阳和亿利源牛肉制品、邹平市纸皮包子、滨城区滨胜酱油等省“老字号”食品品牌做大做强;鼓励惠民武定府酱菜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工艺发展创新;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统制作技艺做精做特,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荣誉。5 .新兴产业。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规模优势的新兴产业品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智造”品牌。重点发展轻量化汽车及零件、风电及高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三大高端装备支柱产业品牌,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三大特色产业品牌,打造黄河三角洲高端装备制造集群。打造轻量化汽车及零件基地、表面工程及智能成套装备基地、风电装备产业基地等品牌。依托凝析气田、光伏风电、氢能等优质资源,加快整合海工装备、船舶及其他涉海装备制造产业,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氢能装备、石油化工装备、海洋风电装备、海洋船舶装备及人工浮岛、智能深海网具网箱、高端游艇装备、海洋装备表面处理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智造”品牌。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建立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品牌。培育新能源自主品牌。聚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集约循环利用,放大资源比较优势,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用足用好风能、光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新兴能源,重点延伸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建设鲁北O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品牌,积极布局海洋能、氢能等新兴产业,打造“渔光互补”产业园、新型能源电池和锂电新材料集群等品牌,加快提高产业规模水平,着力培育一批新能源自主品牌。培育新材料自主品牌。加快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培育打造航空铝合金材料基地、特种功能纤维特色产业基地、高性能合成树脂产业基地、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保障基地等产业自主品牌,高端制品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发展特种铝合金、碳纤维、高性能合成树脂、工程塑料、特种钢等产业品牌。围绕铝基复合材料、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高端电子型材、轻量化交通装备、高端稀土特钢等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和项目招引力度,打造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铝制轻量化材料研发中心、国家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保障基地。重点发展各类功能纤维、生物基纤维、特种纤维等纺织新材料,推动纺织纤维向绿色环保、多功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以化工新材料重点产品为基础,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向八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纺织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品牌。以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为目标,加快“数据强市、智造强市”建设,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半导体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品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围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邹平市建设全省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完善全省首家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云超市”服务模式,加快京东集团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云国际电商城、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聚焦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延长海洋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培育医养健康品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合成药、小分子药物中试、高端药品制剂、中成药,提高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等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健康生活用品等健康制造业,强化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创新项目产业化。加大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力度,加快构建医药医疗器械产业中高端产业链,打造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地。大力引进现代中药、智慧医疗、健康食品等项目,支持高新区打造区域性医养健康产业新高地。发挥县(市、区)优势,鼓励无棣县打造全国中医药示范基地、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推动七个县市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市、区)向纵深发展。打造铝质健康家居基地,发展体育绳网、健身器材等产业品牌。加快产业化进程并快速形成规模,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国一流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国内外知名原料药基地。加大力度培育中医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业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中医药企业,建设药食同源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大力扶持海洋生物蛋白、海藻生物制品、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海洋药物、医药中间体、医用新材料等系列产品,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聚焦智慧医疗器械,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着力突破高端医疗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瓶颈问题。依托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发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制品、人工器官等新型产品,形成从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医疗器械产业链。6 .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创建一批中小企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公共品牌。充分发挥全市现有11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优势,做优做强特色公共品牌,鼓励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集群化、集约化发展,走“专精特新”“提质增效”“智能制造”“绿色改造”发展之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邹平好生家居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差异化发展,以家居产业“以铝代木”为特色,发挥美迪雅、伊斯特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创新成立特色产业联盟,制定行业标准,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附加值,突破进入高端家居市场。惠民化纤绳网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国家级绳网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和差异化发展,推动绳网产业转型升级,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充分利用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支持优秀企业设计和应用“惠民绳网”区域品牌商标,打造中国绳网特色产业基地。到2030年,培育5个国内知名品牌,3个国际品牌。阳信古典家具特色产业集群。立足阳信县水落坡镇古典家具产业基础,发挥“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基地”“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影响作用,深化与文化旅游业融合,推动以老木新做、木材加工、收藏交流、工艺品展销、记忆乡愁旅游为一体的古典家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阳信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集群。以阳信信息产业园为中心,依托长威电子、金鑫电子、泰锐电子、岑祥电子、铭泰电气等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高端电子器件价值链,延伸壮大产业链,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聚集区,打造鲁北“芯谷”名片。阳信肉牛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依托“中国第一牛县”品牌,聚焦肉牛加工,建设积极打造区域和企业自主品牌,在“阳信牛肉”“阳信鲁西黄牛”“阳信渤海黑牛”三个地理标志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放大国庆“阅兵靴”示范带动作用,赋能肉牛加工特色产业。依托亿利源、广富、华阳等龙头企业,辐射翟王镇、河流镇、经济开发区,增强肉食加工环节对产业链条的带动能力,以生产健康食品、高附加值产品为方向,打造中国最大的肉牛加工产业集群。阳信不锈钢制品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新东进餐具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内部中小微企业发展,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并细分专业领域,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无棣渔网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依托无棣县渔网加工产业发展基础,推进渔业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泓球渔具、景程网具、金鱼渔具等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增强企业标准化意识和行业自律意识,提高网具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引领无棣县网具行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无棣不锈钢精密加工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无棣、北海新区、沾化等县(市、区)的重点企业配套合作,推动产业由标准件产品为主导转向高端定制、终端产品为主导发展,逐渐形成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依托集群原有产业基础,研发汽车零部件、新型水暖管阀、船用等高端品牌,逐步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无棣电力电气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品牌响,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大华电器、利安电器等重点企业,高标准打造示范性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致力于打造能够体现地方实力的高端电气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博兴金属板材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千亿级博兴金属板材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优势,探索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路径,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强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重点发展耐腐蚀新材料、轻量化高强度汽车用钢板、装配式建筑等高端品牌产品,打造“中国金属板材之乡”。博兴商用厨具特色产业集群品牌。抓好中国兴福智慧厨都创新发展孵化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博兴县商用厨具现有的产业基础及原材料市场优势,以博兴军需装备基地建设为契机,以金佰特、皇冠厨业等厨具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导向,促进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打造从原材料、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大幅提升“中国厨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二)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扩大“中国冬枣之乡”“中国第一牛县”等名片影响力,推动“粮油金三角”“食域”“惠民原耕”等公共区域品牌的培育建设。加大对“沾化冬枣”“阳信牛肉”“阳信鸭梨”“对虾”“长山山药”“无棣小枣”“惠民蜜桃”“惠民蘑菇”等传统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和保护力度。到2030年,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

    注意事项

    本文(“十五五”现代品牌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