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洋务运动时期赴美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文.docx
《试析洋务运动时期赴美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洋务运动时期赴美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试析洋务运动时期赴美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中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措施不仅是为了挽救清朝封建统治,同时也是适应当时国际形势,尽管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达到自强与求富的目的,中国晚晴首次留学运动也以夭折而告终,但这一举措却给近代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对洋务留学运动的赴美幼童、留学概况、归国服务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试析这些赴美留学生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关键词:洋务运动,赴美幼童,近代中国,影响在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和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内外交困的情境之下,中国人倍感惶恐却又不得不进行反思。尽管在当时,顽固派仍然主张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坚持自己的夷夏理解,仇
2、视一切西方事物,但是在中央以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却意识到中国若不自强必将后患无穷,他们看到中国尤其是在军事、科技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在严峻的形势下,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自救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开展起来。如何更好、更直接地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很显然,仅仅请来洋老师、翻译一些西书已经远远不够,百闻抵不了一见,于是派遣留学生便成为较为迫切的一种途径。“洋务派们希望留学生出国学习军政、船政、制造等西方先进的科技,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朝统治,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而曾国藩、李鸿章更是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
3、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授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中国欲取其长,此中奥,苟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因此,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远大之效也。大约十余年的留学结束以后,幼童们学成归国,把西方所擅长的先进技术引进到国2内,中国也能通晓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足可抵御强敌,重振国威。洋务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在19世纪80-90年代,洋务教育的服务对象发生了些许转变,更多的是为了服务造船业、电报、铁路事业等发展,因此,1872年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作为这种转变的转折点,体现洋务派在教育上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一、赴美留学的前期准备留学
4、计划提出以后,具体事宜开始逐渐提上日程。“1868年,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蒲安臣(1820-1870)代表中国政府在美国纽约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次年,还在北京交换了条约批准书,为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国学习提供了法律依据,将赴美留学进程推进一大步。中美续增条约中明确规定了中美两国都可以进入对方官学,两国对此要提供有利条件。”另外,“中国商民如传教、学习、贸易、游历人等,以及随带并雇佣之人,兼已在美国各处华工,均听其往来自便,俾得受优待各国最厚之利益。此外,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风气有一定开通,加上相对宽松的国际条件等等都为赴美留学生的派遣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此次官派留学活动的最终实施
5、也离不开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闵(Yung,Wing,1828-1912)等人的积极推动和努力。作为我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最早系统地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留学生,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爱国知识分子,几次回国,容闵都深感祖国尤其是教育方面的落后。他还曾经向清政府建议应当选派优秀的青年出国留学,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并且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派遣方案。回任两江后的曾国藩,在向清廷奏请批准的同时,和容闵商议了具体的赴美留学事宜,最后基本上已经把章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化了:(1)人数上:学生额数120人,分四批前往,每批30人。(2)年龄上:学生年龄被限定在12到20岁以内。(3)学前准备:经录取的学
6、生要先在上海的预备学校学习一年的中西文字,为赴美做学习准备。(4)留学期限:年限为15年,另加2年时间游历以检验所学;(5)经费方面:预计学生话花费每人每年400两,加上翻译、教习等薪水及其他费用,20年总计120万两,由江海关洋税项下指拨。由此可见,关于赴美留学较为粗糙的选拔制度、经费制度等其实已经在逐渐形成。从主张的提出到后来付诸实践,洋务派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这一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二、洋务运动中派遣的留学生由前文可知,原计划首期留美儿童的名额是120名,所有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按现在的思维来说,也就是官费留学。今天看来如此宝贵的机会,很多人甚至求之不得,但在当时却多被国人视为
7、畏途,毕竟,将自己年幼的孩子远送出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经过家长的签字画押之后,这些十多岁的幼童被远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距离之远时间之长,几乎所有的父母们都难以接受。“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就曾经保证自愿将其子远送出国进行学习,在外期间生死各安天命,若有幸学成归国,必将尽心报效,一切听从政府差遣。”120的名额在几经周折之后,最终才勉强凑够人数,这其中,70%来自广东省,18%来自江苏省,剩下的为浙江、安徽、福建、山东人,而八旗子弟却无一人报名,他们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六岁。三、留学生在美国的留学活动1872年的夏秋之际,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从上海乘轮船出发。上岸之后,排列着
8、整齐队伍踏上美国土地的幼童们聚集了不少美国人好奇的目光。试想一下,美国人一般穿衣宽松,不拘一格,正式场合西装革履,端庄典雅,而这些幼童们却头戴瓜皮帽,身着蓝短褂,顶着一头乌黑长辫,如此一身的中式打扮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为了更好地适应并且融入迥然不同的国外环境,尽快实施留学计划,孩子们被三三两两地安排进了54个美国家庭,与当地的家庭共同生活。于是,承载着洋务派的期盼、家长的担忧,孩子们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到了能听懂英语讲课的阶段,他们一般就会进入小学、中学,而后进入大学,詹天佑就是先后进入西海文小学和纽海文中学,而后考入耶鲁大学的雪费尔学院专攻铁路专业,这样全方位地循序渐进地接受全新教育
9、。尽快适应并且融入美式生活对这些孩子来说似乎并非难事,毕竟孩子们年龄小,塑造性相对较强,加之良好的语言环境,很快地,穿着中式服装的他们就可以和当地人流畅地进行沟通交流,言行举止自然得体,透漏着地道的美式生活气息。幼童们不仅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好的生活状态,也培养了棒球、钢琴等西式爱好,还与所住的当地家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所住家庭的怜惜和照顾,其优良的成绩和良好的品德也得到了当地学校的好评。但是,教育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始终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就表明了洋务运动并不能摆脱它的封建属性,这一点,在具有开创意义的留学运动中也有所体现。在学习内容上,
10、幼童们在接触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学习中学;在将来出路上,这些留美幼童都是经过清政府选定的官派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期间不准半途而废,更不准加入外国国籍,学成之后必须要接受总理衙门的派遣,决不允许在国外私自谋业。种种规定表明,幼童们必须要在留学事务局的严格监督之下,读四书五经,拜孔子牌位,留大辫子、着长袍马褂,并且行中国式礼节,浓厚的中国封建色彩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赴美留学尽管已经付诸实践,但是顽固派的打击却也没有停止,他们所担心的是这些学生居于美国,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必然爱国之心尽失,况且,一些幼童在耳濡目染的美式生活熏陶下,已经开始不愿意身着传统的中式服装,不愿意顶着一头
11、长辫,有的还逐渐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幼童的很多逐渐”美化的表现,更加引起了他们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幼童们已然丧失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对国家统治更是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们强烈建议,“要想维护中国的长远利益,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必须立刻解散留学事务所,将留学幼童全部撤回。”于外,加之美国之后兴起了“排华浪潮”,中国学生被美国陆海军学校拒绝接收。1881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最终无奈地中断了留学计划,120名幼童除了病故等原因的26名以外,其他94名幼童分三次被撤回。在强烈的国内外压力下,中国首次大规模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留学活动,就此夭折,被撤回的幼童们大部分也都没能顺利完成学业。四、赴美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析洋务运动时期赴美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文 洋务运动 时期 留学生 近代中国 社会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5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