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docx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草原【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春天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小挚友,前几天,我们跟着春姑娘巡游r美丽的太湖,观赏了梅花山盛开的梅花,今日我们要去一个新的地方,请你细致地看看那里有些什么呀?(多媒体画面)2、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说)3、那你知道这是哪里呀?(学生答,老师板书:草原yuin)4、读准“草原”这个词。(提示学生yuGn是整体认读音节)5、今日,我们就跟着作者去看看草原的早晨(板书完整:5、草原的早晨)二、初读课文1、清标打开课本,读读田字格里和田字格上边的字,要读准音,看清形,然后在课文里找找带有生字的词读读,看谁
2、读得准,记得快。学生听清要求后练读。检查:(与时订正错音)2、现在请你把这些词放到课文里去读,读通句子。学生自己练习几遍。检查长句子是否会读,与时订正。(逐句出示)3、请你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看看有几段,给它编上号码。学生练习读课文。检查:课文有几段?渐渐指读课文,长句子再加以指导。范读全文。齐读全文。4、读了课文,你现在知道了些什么呢?(草原美、很喧闹)其次课时一、复习开火车读字词: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啪啪鞭声黎明安静铺满跨上骏马过渡:小挚友把生字词读的真好,这一课我们要来细细地读懂课文,观赏草原美景。先请小挚友看看黎明前的草原是怎样的?二、细读课文第一节1、看图:(画面:黎明前
3、的草原)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上的星星,看到草原很大,看到T)你感觉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马嘶声)(4)师述:洪亮的鞭子声把原来安静的草原打破了。出示句子:“啪!啪!”洪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安静。(学生自己练读,再指读)过渡:鞭声打破草原的安静,草原醒来了,想细致地看看草原吗?(想)2、看图:(画面:突出铺满新绿的草原画面)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的)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师述:草原上的草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4)出示:“铺满新绿”谁来读好这个词呢?(指读、齐读)出示句子: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谁来
4、读好这句话呢?)3、把书打开,看书把第一段连起来读。(齐读、指读)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让我们走进大草原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羊儿好吗?板书:羊儿三、细读其次节1、看图学习第一句。(画面:羊儿涌向草原的景象)(1)羊儿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0)(2)羊儿多不多呀?(真多)板书:多出示句子:一只只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个句子里哪个词写出很多很多羊挤着跑出来?(学生找涌出“点出来)i传来读读这个词,让大家感到羊真多。(指读)还有别的词吗?(点出“一只只”)师述:一只只羊儿睡了夜又要去吃鲜嫩的草r,心里特殊兴奋,所以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点
5、出“蹦跳者”这个词)谯来读这个词,让大家感觉到羊太兴奋了。(指读)谁来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请你臼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2、看图学习其次句。(画面:牧民们跨上马背追逐羊群的画面)牧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答:牧民们跨上马背,去追逐那些羊群)牧民们上马的动作娴熟吗?(娴熟上马走的快吗?(快)请你读读其次节找找哪一句是写牧民们的句子?(学生找句子)出示句子:牧民们跨上骏马,追逐那快乐的羊群。谁来读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牧民们动作娴熟。(指读)清你们看着书把其次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练读、指读、齐读)过渡:近看草原真是喧闹啊!现在让我们再来远看草原,看看又是怎样的呢?四、
6、细读第三节1、看图:(画面:草原的远景图)你们看看远处有什么呀?(羊儿)师指图述:你们看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还有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是群群。你们看,那些羊儿像什么呀?(羊儿像白云)2、听,传来了什么声音?(放歌曲,学生回答:是牧民们唱歌的声音)板、:牧民3、听着牧羊人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兴奋)为什么?(羊儿多、羊儿美生活华蜜)板书:乐4、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观赏草原的美景,共享牧民的喜悦。(指读)五、齐读全文学习了课文现在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板书:美六、赏读1、小挚友学得真细致,现在请你把自己最宠爱的段读一读,让大家观赏观赏。读得好的有嘉奖。2、你们读得真好,请你们把你最宠爱
7、的段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第三课时一、复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2、课文告知了我们什么呢?二、指导背诵1、媒体演示,理清线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间线索:鞭声响起f草原醒来一羊儿出圈一群羊如云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一近处的草原一远处的草原2、看图背诵。(画面:先是静态的草:原,再是听到鞭声,再是羊儿出圈,最终是远处的羊群)看看图,看看所给的词背背。看看图背背(给图配解说词,即课文内容)想想背背课文。3、范背课文。4、跟老师同学竞赛背。(指名背)2丝绸之路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 .学习r草原这篇课文,领会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日让我们走进西部绚丽的历史文化一一丝绸之路。2
8、.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3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乂是怎样介绍的?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2 .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耸立高鼻凹眼戎装缠丝冶铁浇灌3 .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雅塑引起遐想:再详细描写了一个故事;最终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三.入境悟情i:让困口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1 .读一读212臼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恭候会面一一贿礼)2 .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
9、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3 .假如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11J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4 .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5 .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看法?(友好热忱)四.深化感悟过渡:其金,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占代亚洲、欧洲、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宏大意义。2 .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情之
10、路。3 .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五、领悟写法1 .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r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H型石雕(出示课件)。2 .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觉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IiI然段的过渡)3 .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口齿清晰)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才智、文明的见证。六.总结巩固白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学生自学课文查字典或依据上下文理解下
11、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摩挈、表明、深思向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氤OO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r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明白自一的心愿。则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明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1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2 .出示大戈壁的挂图,老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
12、,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芜呀。3 .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4 .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辩的呢?三、理解白杨品行特征1 .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宜)去掉“从来”,朗读比较。“哪儿须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大的枝干。”这句话磔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
13、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小结:内地须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须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须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指导感情朗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则直,则坚毅,不懦弱,也不动摇。”这句话裁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毅不屈。“不管不管总是”)2 .老师小结,朗读体会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忱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毅不屈的品行,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四、领悟爸爸的心愿1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愿。爸爸
14、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井联系14小节思索,然后同桌探讨。2 .引读探讨14小节:帅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3 .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学问?指名读17小节。4 .过渡:
15、爸爸介绍的这一点学问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5 .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探讨: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深思?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清学谈最终一句话的含义。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1 .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2 .赞扬爸爸事实上就是赞美什么人?3 .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珍贵的生命。新疆有很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勒的园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回忆导入1.回忆: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
16、一条铁路;今日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坚韧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靠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旺盛昌盛。2 .我们今口来学习第4课,老师板书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二、结合提示,了解学习内容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3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4 .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三、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1 .学生自学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状况。3 .把
17、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出现了几处?(四处)四、再读课文,感悟含义深刻句子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洁的事!则,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沟通。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洁的事”。(学生沟通,老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正在修建的是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白什么是“冻土”“海拔”(2)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从“昼夜”“反曳”,你
18、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4)指导朗读第5、6F1.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寒冷,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简洁的事。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1)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2)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殊,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洁的事!”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 .再一次朗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坚韧拼搏之上
19、,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2 .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桌商议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3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更,我们不能遗忘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假如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古诗词三首(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
20、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所终,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 .小组齐读占诗、互评、相互正音。(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 .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1 .再读占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2 .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 .依据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隐传来三四牧童
21、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 .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 .老师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 .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 .学生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 .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5 .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闲来即眠,无牵无挂,逍遥自由的生活。)(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 .自由读诗,带着逍遥自由、逍遥自由的思想感情朗读。2 .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老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 .全班一起诵读全诗。(一)激
22、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特别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谈正确这首诗。(留意强调读准字音:筒、棹)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股流利。3 .|1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 .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
23、头:为头部遮拦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气。5 .汇报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r-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气来驶船。)(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小组内沟通,相互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3 .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4 .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确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 .汇报展示:展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优秀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7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