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微腐败”治理之策.docx
《【党课讲稿】“微腐败”治理之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微腐败”治理之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微腐败治理之策摘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遏制“微腐败”产生的根本之策。应大力营造奉公守法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提高基层公职人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强化拒腐防变的思想理论武装。关键词“微腐败”;腐败亚文化;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痛,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报告还特别强调要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加大对“微腐败”的治理力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工作。一、“微腐败”的主要特征“微腐败”,顾名思义是小而微的腐败
2、行为,就总体表现来看,“微腐败”一般具有涉案金额不大、社会危害性相对较低,具有轻微、隐蔽、频发易发等特点。一是涉案金额小。与那些涉案金额在百万、千万级以上的大案和特大腐败案件相比,“微腐败”的涉案金额一般要小得多。二是隐蔽性强,发生频率高。大都发生在基层,发生在群众身边,它侵蚀的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严正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二、“微腐败”的内在诱因“微腐败”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发生机理。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个体的任意生产或生活行为的背后,都能找得到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思想意识等文化基因,任意一项具体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某种文化因素在现
3、实中的投射与具象。因此,开展“微腐败”治理,要强化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要从个人心理与社会大环境的视角,从根本上斩断产生“微腐败”的诱因,彻底遏制“微腐败”。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遏制腐败增量的根本路径和取得反腐败斗争最终胜利的基本遵循。因此,加大对“微腐败”的清理整顿工作,强化廉洁文化建设,是消灭“微腐败”的根本之策。三、“微腐败”治理路径探析消灭“微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仅仅依靠事后惩处不能彻底解决“微腐败”“久病不愈”的问题,只有把焦点放在“微腐败”的成因上,找到产生腐败的“病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类“微腐败”“僵而不死”问题。(一)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
4、育,强化公职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理论武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首先,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也是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石,在廉洁文化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决定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大量案例证明,基层
5、公职人员产生“微腐败”行为的根源是理想信念的淡化,在思想深处出了问题。因而,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对公职人员强化忠诚教育,坚定其信仰信念信心,使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做到心存敬畏、用权为民,增强对腐败的免疫能力,筑牢廉洁文化体系根基。其次,对公职人员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提高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对公职人员尤其是对掌握一定公权力的党员干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腐败 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2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