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修改.doc
《地质勘察报告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勘察报告修改.doc(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前言1.1工程概况肥乡区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全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879万m,人均占有量为191m,是全国人均水平的9%,属极度资源型缺水地区。市肥乡区景观水系及路网工程PPP工程水系引水工程方案在利用已建的东风渠程寨泵站和已铺设的直径1.0米以上管道的根底上,做进一步的管道铺设延伸,将东风渠的黄河水引入城区、引入水系。以补充岳城水库引水缺乏,高标准解决肥乡城区水系水源问题,彻底打造肥乡区主城区和团结渠景观水系,完善区域市政根底设施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立美丽肥乡、富裕肥乡、宜居肥乡。本次工程拟建在原管道南侧布置新管道,东段位于原管道DN1000mm变DN800mm上游,在原
2、管道上开设三通,并在原管道分叉后和新铺管道首部安装控制阀门。新铺管线位于五排支渠道北坡坡顶下方,管道铺设至民有二干渠城南堡节制闸下游,以便利用城南堡节制闸控制民有渠回水长度,减少水量损失。本次工程管道0+000-1+640段埋深5.26-6.25m,桩号1+640-8+778段埋深2.10-4.24m,采用材质为DN1000mm球墨铸铁管,施工方法为明挖施工法。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我院承当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1.2勘察目的为本次工程提供地质资料,本次勘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查明管线沿线的地层构造,岩土性质。2查明管道沿线场地是否有不良的地质现象。3查明地下水状况,承压水层的分布围、埋藏深度、
3、水头压力,环境水的腐蚀性。4提供管道地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并提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建议值。5查明场地是否有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地层提出治理措施。6提供地基变形参数。7提出地基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8对管道地基进展合理的工程地质评价。9针对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对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工作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1.3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物特征及场地的地质特征,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为: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GB50487-20082水利水电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SL55-2005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
4、2003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20136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版)7市政工程勘察规CJJ56-2012(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9)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GB50007-20111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SL203-9711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1.4勘察设备及完成的工作量1.4.1设备配置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以钻探、地质测绘和室土工试验为主,使用设备主要为200型钻机2台,取土、标准贯入设备各2套,工程运输车辆1台,另外地质测绘使用了罗盘、铲等工具。在野外取得满足试验要求的土样进展室试验。1.4.2 勘察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工程对管
5、道沿线进展了工程地质勘察及地质测绘工作,初次勘察管道沿线每500m布置一个钻孔,第二次对局部地势起伏段补充勘察对管线进展了加密,每100m布置一个钻孔,其余管线段通过开挖探坑对土层进展了验证。工作量详见表1.4.1。表1.4.1 工作量统计表 项 目 容单 位初次工作量补充工作量地质测绘地质测绘km20.901:1000勘 探钻探(m/孔)152/19240/30原位测试标贯(次)36取 样原状个40室试验常规试验个40颗粒分析个40饱和固结快剪个28渗透试验个182地质概况2.1地形地貌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
6、平原。海拔最高1898.7m,最低32.7m,相对高差1866m,总坡降为11.8。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洪积平原。京广铁路以东为平原,根据形态和成因不同,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和洪积平原,为华北平原的一局部。地势由北西,西和南微向渤海方向倾斜,平原高程80m,逐渐向东及东北方向过渡到30m。地面坡降约千分之二。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沿太行山麓分布有永年,马头等河流冲洪积扇,西高东低,西小东大,是丘陵和平原的过渡相连地带。东部冲洪积平原由漳河,黄河等水系堆积而成。 本次工程管道从东风渠西侧处原有管线处取水,沿五排支渠向西至民有二干渠
7、处,管道穿越的地貌为东部广袤的冲洪积平原,管线沿线地面高程为44.52-48.61m,地势较平坦 ,交通较方便。2.2地层岩性该区域属渤海凹陷与太行山隆起带的过度地带,西部为高山丘陵地带,东部为平原。西部沉积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灰岩、砂岩、泥岩以及煤系地层,东部平原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和近代河流冲积层,造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堆积物属粘土、壤土、砂壤土和粉细砂等松散岩系。勘察区位于海河流域平原区南部,区发育有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堆积物属粘土、壤土、砂壤土和粉细砂等松散岩系,由于自然沉积,区域土层的厚度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差异。勘察区揭露的浅部地层主要为壤土、砂壤土、粘土及
8、砂层。土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alp Q4):1粘土:棕黄色,可塑,饱和,韧性较高,干强度较高,含石。2壤土:褐黄色,可塑,饱和,韧性中等,含石,夹薄层砂壤土。3砂壤土:褐黄色,可塑,稍密,稍湿,无韧性或韧性低,摇震反响迅速,层中夹粉砂。2.3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南部,为新生代的强烈拗陷区,主要包括临清凹陷,黄凹陷和鲁西隆起。区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厚达千米,基底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可分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地震分布与基底断裂构造有关。本区属中朝准地台东部,基底隆起,该区域发育有较多断裂构造,深断裂,北东10度左右,为继承性正断层,形成于晚侏罗世末期;大名
9、断裂为平原区的一条重要隐伏断裂,走向北东30度左右,为中、新生代继承性活动的正断层;临漳县隐伏断裂,走向北东70度左右,为中、新生代继承性活动的正断层。主要的历史强震有:1830年的磁县城地震,震级为7.5级,震中烈度为度;1966年3月8日和22日的地震,震级为6.8和7.2级,震中烈度为度,地震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地裂缝、涌砂和河岸滑坡等。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及中国地震反响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该工程所在肥乡区地震根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反响谱特征周期为0.40s。2.4水文地质条件该区域主要河渠主
10、要有东风渠及民有二干渠等;地下水主要为东部平原的深层和浅层地下水。工程区地层主要为河流冲积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地表水径流较少,地下水持续多年的超采导致了多年平均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含水层主要为砂壤土和砂层的孔隙水,潜水稳定地下水位深度在15-30m之间,在靠近渠道和河流附近可揭露有少量的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以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本次勘察期间钻探深度未揭露地下水。2.5物理地质现象本次勘察的管道沿线主要发育的物理现象为冲沟和季节性冻土。由于河道和渠道边坡多为壤土及砂性土,地面高差较大时可产生地表径流冲蚀的冲沟,冲沟的深度一般在0.30-0.50m左右。勘察区标准冻结深度为0.50m。3管道的工程地质
11、条件及评价本段管道总长为8.778km,管道自东风渠西侧北屯庄村南已有管道处引水,沿东风五排支渠向西至民有二干渠东侧处。3.1地质概况3.1.1地形地貌管道自东风渠西侧北屯庄村南已有管道处引水,沿东风五排支渠向西至民有二干渠东侧处。该段管线所在区域为平原地貌,地势西高东低,东侧起点处处地面高程为44.95m,西侧管线终点处地面高程为48.61m。3.1.2地层岩性根据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的地层反响该段管道沿线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根据岩性、时代和成因将沿线的土层划分为3层,分述如下:第1层壤土alp Q42:褐黄,稍密,可塑,稍湿,湿,层中夹薄层粘土及砂壤土,该层壤土分布于管线桩号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勘察 报告 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