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docx
《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概述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与脊柱退变和/或椎旁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相关。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颈、胸、腰、舐段脊柱),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背、腰能臀部的疼痛及围绕脊柱区的放射痛/牵涉痛。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椎小关节病变引起相关疼痛的发病率:腰部10%15%,胸背部40%5096,颈部45%55%,但未查阅到整体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发病率的文献报道。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慢性疼痛常用的有效临床治疗手段。脊神经后支解剖学特点脊神经后支共31对,属于混合
2、性神经纤维。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CKS45及尾神经除外)。通常后内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与后正中线之间,后外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外侧。因脊神经后支多走行于脊柱后方的骨骼、肌肉、韧带和筋膜之间的骨纤维管中,这是其容易受到刺激、卡压/损伤,进而产生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1.颈脊神经后支分布至颈项区、顶枕部皮肤和深层肌。C2后内侧支为枕大神经,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如图1所示,枕大神经在其分出起始处、走行中及穿出上项线时,均易受到痉挛的肌肉或腱膜卡压,此为C2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2 .胸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
3、处由胸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经上下两横突之间、肋横突前韧带及横突间肌之间,分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支配椎旁肌群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在胸段,脊神经后支分支及走行解剖变化较多,后内侧支不但支配该神经所在的小关节,还支配它下方的一个小关节。但是后内侧支在胸椎椎板中点偏外侧处位置较为固定,可以作为治疗靶点。3 .腰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腰区、臀区的皮肤和深层肌,1.11.3后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跨越潞靖后部达臀区上部;舐、尾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能骨背面和臀区的皮肤。腰脊神经后支于椎间孔外脊神经分出后向后走行,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后内侧支较细,在下位椎骨上关节突根部
4、的外侧斜向后下,在穿出骨纤维管后,在关节突关节的下方,向内侧关节突关节发出关节支,主干向内下方走行,发出分支分布于邻近肌肉,并且在下行过程中,再分出关节支分布于下一节段的关节突关节。一条脊神经后支至少支配同一节段和下一个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同一个关节突关节则至少受上一节段和同一节段脊神经后支支配。腰脊神经后外侧支较粗,在下位横突背面进入竖脊肌,然后在该肌的不同部位穿胸腰筋膜浅出,斜向外下。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临床表现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病因包括脊柱急慢性损伤与退变、椎间盘退变、椎旁肌肉韧带劳损粘连、椎小关节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炎、椎体终板炎、背部手术后综合征、肿瘤、感染、
5、椎管内血肿等。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或者卡压,甚至损伤,进而引起支配区域的疼痛以及向远端的放射痛/牵涉痛,导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1、症状可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高位颈脊神经后支病变表现为颈枕部疼痛不适,可放射至头顶甚至额颗部。C4以下脊神经后支病变表现为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疼痛范围一般向外不超过肩胛骨外缘。颈脊神经后支疼痛为持续性针刺样痛或烧灼样痛,沉重紧缩感,阵发性发作或加剧,可伴有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颈椎主动、被动活动受限。胸腰脊神经后支病变表现为胸背及腰部特定部位疼痛,一般有明确的痛点,多数伴有体位活动受限,尤其翻身、起坐时疼痛加重;腰脊神经后支病变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后
6、方膝关节水平以上,可出现弯腰后伸直困难。2、体征椎旁和/或椎小关节深压痛,部分压痛点可向远端放射,压痛点多位于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椎节段的横突根部。颈椎主动、被动活动受限,颈椎旋转压顶试验阳性;腰椎活动不同程度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感觉、运动及神经反射异常。辅助检查一、血液学检查1、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说明可能存在感染;全血细胞减少需注意排除血液病。2、免疫学指标(1)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慢性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指标异常结合血沉增快,说明疾病处于活动期。(2)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在未经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阳性率高,抗核抗体在未经治疗
7、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阳性率高。(3)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增高要注意排除恶性肿瘤可能。二、影像学检查1、X线。退变,增生,脊柱曲度改变或者侧弯。2、CTo多数无典型表现,少数病例有脊柱曲度改变,骨赘形成,椎间孔狭窄等。3. MRIo多数无典型表现,少数病例可能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4、红外热成像。脊神经后支相关疼痛病变部位表现冷热交错现象,急性发作期病变部位表现为热区。诊断根据疼痛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主要依据急慢性颈、背、腰、舐部疼痛和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椎节段的横突根部有深压痛点,必要时结合后支的诊断性阻滞等即可诊断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治疗原则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早期及康复期
8、多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有非留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和骨骼肌松弛药(如乙哌立松)等保守治疗方法。常用物理治疗有威伐光(WlRA),远红外、偏振光、生物反馈、生物微电等方法和技术。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或者疼痛程度仍在中度以上者,可以考虑微创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也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病因,病因明确者需对因治疗。例如由椎小关节病变或炎症引起者,可行小关节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富血小板血浆等);由椎旁肌肉韧带痉挛、粘连,卡压脊神经后支引起者,可行肌肉筋膜松解治疗。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包括:注射治疗技术、针法松解技术、射频技术、化学损毁术、冷冻技
9、术、内镜技术等。每一种技术作用机理和技术规范均有差异,但由于作用靶点均为相应部位脊神经后支或后外侧支,各种技术穿刺方法基本相同。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适应证:脊神经后支因受非感染性病变刺激或卡压导致的疼痛性疾病;脊神经后支支配范围内的急慢性疼痛疾病。各种微创治疗技术选择应依据患者病情决定,原则上病因治疗为优先考虑。如注射治疗等效果不佳或疗效少于3个月,以及预后不佳的疾病如肿瘤等,可考虑损毁性治疗,损毁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以射频热凝术最为常用。微创治疗应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由于X线、CT、超声等成像原理不同,提供的影像支撑角度不一样,具体引导操作方式有差异。一、注射治疗技术注射治疗为此类疾病最基本的治
10、疗方法。以体表定位、解剖结构为基础,在影像引导下,穿刺达相应脊神经后支部位,注射治疗药物,消除局部炎性反应、改善微循环、降低痛觉敏感性。常用药物为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棕桐酸酯、甲基泼尼松龙等)、B族维生素等,亦可应用低浓度臭氧进行注射治疗。每部位注射臭氧35ml/次,1次/周,2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一半以上且持续3个月以上,可以认为有效。除感染外的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注射疗法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注射治疗尚可用于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诊断及脊神经后支损毁术前的目标定位,有较高特异性。1、颈脊神经后支注射技术Cl脊神经后支为运动神经,
11、无感觉神经,故无需考虑Cl脊神经治疗,C2脊神经后支形成的枕大神经解剖位置较其他颈脊神经后支不同,其基本操作技术有差异,其余C3C8脊神经后支治疗操作相似。(1) C2脊神经后支(枕大神经)注射技术:注射部位一般为枕大神经在后项线出肌点,穿刺点位于上项线枕外隆突与乳突连线中内1/3交界处,垂直进针,抵达枕骨骨面,注射治疗药物。如枕大神经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行C2背根神经节注射治疗。(2) C3C8脊神经后支注射技术:包括后入路、后外侧入路、水平入路穿刺技术,由于后入路相对安全,易实施,最为常用。后入路技术:在影像引导下,选择相应节段穿刺点垂直进针,抵达椎体关节突外侧缘中点,平椎弓根上缘水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脊神经 解剖 特点 相关 疾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重点 评价 相关性 疼痛 技术 基本原理 适用范围 疗效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