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docx
《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竖脊肌平面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射在竖脊肌和横突尖端之间的筋膜平面,通过药物在筋膜间隙扩散,从而起到镇痛的效果。该技术具有简便易学、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镇痛和急慢性疼痛的治疗。ESPB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在竖脊肌和横突之间,并通过药物在筋膜间隙扩散到脊神经及其分支而起到镇痛的效果。其与椎旁阻滞或硬膜外阻滞相比,具有安全性高(气胸、血肿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低)、操作简单和扩散范围广等优点。镇痛的主要机制为通过作用于脊神经后支发挥镇痛作用,也有研究认为ESPB还可作用于脊神经前支和交感神经干。目前ESPB
2、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肩关节镜手术、乳腺手术、腹部手术、剖宫产、泌尿外科手术、脊柱手术等围术期镇痛和急慢性疼痛(肋骨骨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烧伤、癌痛)的治疗。解剖学特点竖脊肌位于脊柱两侧,是脊柱区域的“核心”肌群,由内向外依次包括棘肌、最长肌和骼肋肌。-ESPB相关肌肉浅层肌分外层浅层肌和深层浅层肌。外层的浅层肌包括背阔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层的浅层肌包括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背阔肌是一宽大的扁肌,它以腱膜起自舐正中喳后部、骼崎、全部腰椎及第712胸椎的棘突,肌束向外上方斜向集中,以扁肌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崎。(2)斜方肌起自项韧带、枕外隆凸、上项线、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
3、锁骨外侧1/3、肩胛冈和肩峰。(3)肩胛提肌起自颈14椎体横突前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上部和肩胛骨上角。(4)菱形肌包括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起自下位两个颈椎棘突,大菱形肌起自第14胸椎棘突,两者均止于肩胛骨脊柱缘。(5)上后锯肌与下后锯肌上后锯肌起自项韧带下部,第67颈椎棘突,第14胸椎棘突,止于第25肋的肋角外面。下后锯肌起自第12腰椎棘突,第1112胸椎棘突,止于第912肋下面。竖脊肌由骼肋肌、最长肌和棘肌构成,纵行排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下部起自骼崂的后面和能骨背面,向上分出3群肌束,沿途止于肋骨和椎骨,向上达颅骨乳突。(1)骼肋肌分腰、胸、颈骼肋肌,腰骼肋肌起自潞崎,止于第512
4、肋骨角;胸骼肋肌起自第712肋骨,止于第16肋骨角;颈骼肋肌起自近头端的肋骨,止于中部颈椎横突的后结节。(2)最长肌分胸最长肌、颈最长肌和头最长肌,是竖脊肌最大的延续肌肉。胸最长肌与腰骼肋肌在腰部相混合,并且部分纤维附着于腰椎横突和副突后面的全长及胸腰筋膜中层,胸最长肌起自腰椎横突和副突,止于胸112横突尖,下910个肋结节与肋骨角之间;颈最长肌位于胸最长肌内侧,颈最长肌起自胸45横突,止于颈26横突后结节;头最长肌位于颈最长肌和头半棘肌之间,起自上4个或5个胸椎横突及下3或4个颈椎关节突,至乳突后缘。(3)棘肌分胸棘肌、颈棘肌和头棘肌,胸棘肌是竖脊肌在内侧的延续肌肉,位于胸长肌内侧并与之合二
5、为一,与胸11-12棘突和腰12棘突相连。颈棘肌与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突以及枢椎棘突相连,偶也连于稍下方的两个椎骨棘突。头棘肌经常与头半棘肌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也可独立。ESPB相关神经ESPB部分是通过阻滞脊神经后支来实现的。脊神经在椎间孔处分为前支和后支,其中后支穿过肋横突孔行走于后方并向上支配竖脊肌;前支向前走行,从颈到舐依次演变为颈丛、臂丛、肋间神经、腰丛、舐丛。脊神经后支起源于第1颈椎到第5腰椎脊神经,后支从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分布到颈部、胸背部、腰区、臀区和舐骨背面的肌肉和皮肤。颈、胸、腰、舐神经后支依次分布于项区皮肤和深层肌、胸背区皮肤和深层肌、腰区皮肤和深层肌以及臀区皮肤、
6、舐骨背面和臀区的皮肤。颈神经后支第1颈神经后支又称枕下神经,支配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以及半棘肌。第2颈神经后支最粗大,支配头下斜肌,其较大的内侧支即枕大神经,分布于头半棘肌和头顶部皮肤。第3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穿夹肌和斜方肌后,分布于枕下区和颈部皮肤,支配颈骼肋肌、头最长肌和颈最长肌。胸神经后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6对内侧支支配胸半棘肌和多裂肌。下6对内侧支支配多裂肌和胸最长肌,外侧支支配胸最长肌、胸骼肋肌和提肋肌。腰神经后支在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其内侧支分布于多裂肌和关节突关节等。第5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腰椎下关节突的下方向内下行。其外侧支和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参
7、与组成臀上皮神经。ESPB的其他相关解剖ESPB会有部分药物可能通过肋横突孔扩散到腹侧,导致椎旁及脊神经前支阻滞。肋横突孔是一个解剖空间,头侧为横突,尾侧是肋骨,外侧是肋横突上韧带的内侧游离缘,内侧是椎板和小关节(图5)。注:肋横突孔是一个解剖空间,头侧为横突,尾侧是肋骨,外侧是肋横突上韧带的内侧游离缘,内侧是椎板和小关节。肋横突韧带由肋横突上韧带和肋横突外侧韧带组成。肋横突上韧带分为前后两层,在结构上存在间隙,在每个胸椎节段水平,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血管在肋横突上韧带前、后两层之间穿过肋横突孔。ESPB的超声解剖竖脊肌沿脊柱纵向排列,药物注射到竖脊肌深面与横突表面的筋膜平面内,药物在注射处向头
8、尾筋膜平面内扩散。平均一个椎体大约需要3.4ml药物。药物还可向内前方扩散到椎旁和硬膜外间隙,向外侧扩散到肋间隙。药物作用于脊神经后支和前支。药物还可通过肋横突孔和横突间复合体扩散到椎旁间隙,提供相应节段内脏和躯体的阻滞。胸段超声视图应包括23层的背部肌肉和横突,是2层肌肉还是3层取决于目标区域的脊柱节段。在较高的胸椎节段,例如胸5(T5)以上,横突上方有3层肌肉,分别是斜方肌、菱形肌和竖脊肌。在胸椎中下段,只能看到斜方肌和竖脊肌(图8);在腰段只有竖脊肌(图9);胸段水平ESPB选择高频线阵超声探头,而腰段阻滞或者肥胖患者选择低频凸阵超声探头更为合适,主要原因在于竖脊肌可能较深(深度4cm)
9、o五竖脊肌平面的阻滞范围ESPB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些学者认为药物注射后除了能阻滞脊神经后支外,药物还能沿着椎板到达棘突,向外侧扩散,跨过肋横突孔,渗入椎旁间隙,扩散到神经根、椎间孔、硬膜外间隙(外侧、背侧和腹侧),使腹侧的脊神经及内脏均被阻滞。阻滞方法体表解剖标记和定位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上,也可取坐位或者俯卧位。体表标志定位方法(1)定位12肋,向头端计数定位相应肋骨、横突和棘突;(2)以肩胛下角定位第7肋,向头/尾端定位相应肋骨、横突和棘突;(3)定位第7颈椎棘突,向头/尾端计数定位相应棘突及横突;(4)定位能骨,向头端计数定位相应棘突及横突。根据目标穿刺点选择不同的体表标志进
10、行定位,也可以选择两个或以上的体表标志进行定位以相互印证,最终确认目标棘突。超声定位方法选用合适的探头,先定位第12肋骨,向头端移动探头定位相应的肋骨,再向内侧移动探头定位横突和棘突。定位后标记体表目标棘突,以便于穿刺。超声引导阻滞方法ESPB首次报道时是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的技术操作,另有盲探穿刺过程中可能发生气胸、血肿等。所以为了穿刺的准确性,减少穿刺并发症,临床上推荐超声引导下ESPB,不推荐盲探下穿刺。超声探头推荐使用低频凸阵探头,偏瘦者也可使用高频线阵探头。超声引导阻滞方法可行横断面或矢状面阻滞,临床上多采用矢状面阻滞技术,现以胸段竖脊肌T5水平进行示例说明。(1)横断面体表扫查患者上肢
11、尽量内收,使肩胛骨向外侧移动。在T5棘突处,将探头置于脊柱后正中线,探头长轴和脊柱垂直,显示棘突,向患侧移动探头可获得棘突、椎板和横突声像,横突浅面可见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等肌肉筋膜组织(图12)。进针方法。推荐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由外侧向内侧进针(图12白色箭头),穿刺针依次穿过皮肤、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进针至横突尖端和竖脊肌之间的筋膜平面,注药后可见药物在竖脊肌深面纵向梭形扩散,横突与其表面肌肉分离。也可采用平面外进针技术。阻滞范围。单侧多使用2030ml局麻药,阻滞平面可扩散至穿刺点上下25个脊神经支配范围。(2)矢状面体表扫查在T5棘突处,将探头放置于脊柱后正中线上,探头长轴和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竖脊肌 平面 阻滞 解剖学 知识 操作方法 常用 药物 并发症 临床 应用 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