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07.细菌和病毒的遗传(55P).ppt
《《遗传学》07.细菌和病毒的遗传(55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07.细菌和病毒的遗传(55P).ppt(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小 结,本章重点:细菌四种拟有性生殖的区别 F、F,和Hfr的异同点 部分二倍体交换重组作图本章难点:噬菌体遗传分析 利用并发转导基因定位 重组作图,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研究 方法及意义 一、细菌的研究方法 1单胞分离 菌液 稀释 涂布在固体培基 单个细胞分离形成肉眼可见菌落,细菌单胞分离,2影印法测定变异 采用影印法测定细菌是否发生变异以及发生何种变异。细菌变异主要有形态特征变异和生理特性变异。形态特征变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 生理特性变异:(1)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某种营养物
2、质的能力,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原养型(野生型):能够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2)抗性突变:抗药性和抗感染型。,影印法测定细菌变异,(引自李惟基等,2007),影印法过程示意图,二、病毒的研究方法1.获得变异 亚硝酸、羟胺、乙基黄酸乙酯(EES)等化学药剂诱导发生变异。常见变异:寄主范围变异:野生型(h)、突变型(h)噬菌斑突变:野生型(r)、突变型(r)2杂交试验 双重感染分析子代噬菌体中重组型的频率。,三、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优越性 1世代周期短。细菌每20分钟可繁殖一代,病毒每小时上百几何级数繁殖增加。2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个体小,操作管理方便,在一个小试管中可得到大量群体。3.遗传物质
3、简单,便于遗传研究。仅有一条染色体。4.便于研究基因突变。群体大容易检测到,无显隐性,基因都能表现性状。5便于研究基因作用。容易获得营养缺陷型。,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一、噬菌体的繁殖,1烈性噬菌体,2.温和性噬菌体,侵染细菌,溶源阶段,稳定遗传,理化因素作用,进入溶菌阶段,裂解寄主而释放,二、噬菌体的重组 T2噬菌体 h+感染B菌株,产生半透明斑。h感染B和B/2菌株,产生透明斑 r+产生正常斑:小而边缘模糊 r产生突变斑:大而边缘清楚 h+r感染B菌株产生半透明大斑 hr+感染B和B/2菌株,产生透明小斑,h+rhr+亲 型 重组型 h+r hr+hr hr+半透明 透明 透明 半透明
4、 大斑 小斑 大斑 小斑 rah+r+h rbh+r+h rch+r+h 24%12.3%1.6%ra-h rb-h rc-h,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有四种排列:,进一步试验rcrbrcrb结果,rcrbrbh和rch,可知,h在rb和rc中间。即第2和第3种排列是正的。,(1),(2),(3),(4),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一、转化 细菌细胞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DNA片段,并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中的过程。转化过程:(一)供体DNA附着 在受体细胞表面,影响因素:供体DNA片段大小 不同细菌要求转化的片段大小不同。肺炎双球菌要求800核苷酸对以上;枯草杆菌要求1600核苷酸对以上。供体DN
5、A片段形态 供体DNA必需是双链。供体DNA片段浓度 供体DNA片段数目越多越容易发生转化,但不同细菌只能与特定数量DNA片段结合 取决于细胞上接受座位数。受体细胞生理状态 感受状态细胞才能发生转化 DNA合成刚结束,蛋白质合成仍在进行时的细胞。,(二)供体DNA进入受体细胞体内外切酶或DNA移位酶降解其中一条单链,并释放能量,将另一条单链拉入细胞体内。,(三)联会与整合联会: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后与受体细菌DNA的同源区段发生联会,形成部分二倍体。部分二倍体:细菌拟有性生殖过程中,外源DNA与受体DNA同源区段联会,使受体细胞部分DNA形成二倍体。供体外基因子:部分二倍体中的外源DNA。受
6、体内基因子:部分二倍体中受体细胞的DNA。,整合(重组):部分二倍体发生交换,将外源DNA置换到受体染色体中。,部分二倍体发生交换只有偶数(双交换、四交换)交换才有意义,既不破坏受体DNA的环状结构,又将外源DNA置换到受体染色体中。而奇数交换将受体环状DNA打开成线性DNA,重组转化子不能成活。,细菌转化过程示意图,转化过程动态图,转化重组作图:用一野生型细菌菌株提取出来的DNA转化一个不能合成丙氨酸(ala)、脯氨酸(pro)、精氨酸(arg)的突变菌株,获得下列结果:ala+pro+arg+8400 ala+pro arg+2100 ala+pro arg 840 ala+pro+arg
7、 420 ala pro+arg+1400 ala pro arg+840 ala pro+arg 840,重组率重组型转化子/转化子总数100 alapro间的重组率(2100+840+1400+840)/(2100+840+1400+840+8400+420)37 alaarg间的重组率(840+420+1400+840)/(840+420+1400+840+8400+2100)25 proarg间的重组率(2100+420+840+840)/(2100+420+840+840+8400+1400)30%所以,三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为:ala25arg30pro,二、接合 两个细菌细胞发生接
8、触后遗传物质从供体向受体转移的过程。两个不同缺陷型大肠杆菌:A菌株:metbiothrleuB菌株:metbiothrleuA和B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AB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 转移至基本培养基 出现菌落,即产生了原养型(metbiothrleu),为什么会出现原养型?(1)是否是自然回复突变?实验中原养型出现的频率(105)远远高于A或B自然回复突变频率(10121014),且A或B单独培养不能产生原养型。(2)是否是发生了转化?U型管实验不能产生原养型,说明细菌细胞直接接触是原养型细胞产生的必要条件。,进一步研究发现,遗传物质是从A向B转移,即A是供体,B是受体。为什么?(一)F因子之
9、所以A是供体,B是受体,是因为A体内含有致育因子(F因子)。含有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作为供体;不含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作为受体。,F因子的实质,F factor:是一种质粒,有独立自主复制和转移到其他细胞中去的能力。共价闭合环状DNA,全长94.5kb。,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的DNA。对细菌的生存并非必须,但能给细菌带来一些额外的功能(如抗菌素抗性等)。,F因子的结构,(引自李惟基等,2007),(1)不含F因子,即F;(2)F因子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以外的自主F因子,即F;(3)F因子直接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即Hfr(高频重组型)。,F因子的存在状态,F因子的环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遗传学 07. 细菌 病毒 遗传 5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