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ppt
《第四章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ppt(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章 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4.1 混凝投药单元的控制技术,一、混凝与混凝控制,投加适量的混凝剂,保障混凝效果,是使处理水质合格的前提。另外,目前所用的混凝剂多为铝盐。研究表明,水中铝离子浓度过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对水质及输水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混凝剂投加量直接影响制水成本。,所谓混凝控制事实上主要就是混凝剂投加量的控制。,影响混凝剂需要量的因素,(1)混凝要达到的目标。水厂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一个最佳的沉淀水浊度目标值。,(2)处理构筑物的性能。沉淀水浊度目标值相同,但净水构筑物性能不同,混凝剂的需要量也有差别。混合、反应、沉淀以至过滤各个环节工艺特性的差别都会对混凝剂的需要量产生影
2、响。比如,平流式沉淀池的需药量明显的低于斜管沉淀池的需药量。,(3)原水的水质。浊质电位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在水中的稳定性,电位越高(绝对值),欲达到应有的混凝效果需混凝剂量就越多。在宏观上,电位则表现为各种水质参数的变化,包括浊度、PH值、碱度、电导率、各种离子浓度及各种有机物浓度等。水温对药耗也有较大的影响。,(4)混凝剂自身的特性。不同的混凝剂品种或同一种混凝剂厂家不同,混凝性能有差别,耗量也就不同。,二、混凝控制技术分类,要控制混凝剂投加量,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要有适当的参数指标来反映水质、水量、药剂性能等因素的变化,可称之为输入参数;其二,混凝剂投量调整值称为输出参数,即需要确定
3、输出参数与输入参数的某种关联。,(1)按控制的方式可以分为:,脱机控制,如经验目测法、电位法等,根据试验或观测的结果,再对投药工况进行间歇式的人工干预调整;,在线控制,即各种自动控制方法,根据对控制参数在线连续检测的结果,控制系统对投药量进行连续自动调节:在线控制又可分为:简单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前馈反馈控制、串级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2)按被控参数的性质可分为:,模拟法,通过某种相似模拟关系来确定投药量,包括烧杯试验法、模拟滤池法、模拟沉淀池法等;,水质参数法,通过表观的水质参数建立经验模型,作为控制投药量的依据,如数学模型法等;,特性参数法,利用混凝过程中某种微观特性的变化来
4、作为投药量的确定依据,包括电位法、胶体滴定法、流动电流法等电荷控制方法,还包括荧光法、脉动参数法、比表面积法等;,效果评价法,以投药混凝后宏观观察到的实际效果为调整投药量的依据,包括经验目测法、浊度测定法等。,三、几种典型的混凝控制技术简介,1 经验目测法,方法:操作者通过观察原水浊度的变化、反应后矾花生成情况、沉淀后水的浊度高低来凭经验调节投药量。,缺点:可靠性较低。常采用过量投药的方法,但药量浪费大,水质保证率也不高。,2 烧杯试验法,烧杯试验法利用一台可变速的46联搅拌机,同时向46个烧杯中的检测水样加不同量的混凝剂,并进行搅拌,模拟生产中的混合与反应过程,然后静止沉淀以模拟实际沉淀过程
5、,取静沉后烧杯中的上清液测残余浊度,来评价投药量与混凝效果的关系,据以确定生产投药量。,缺点:生产反应池与试验的烧杯的几何相似性有待研究。另外,还存在结果的不连续性及滞后性问题。,优点:在评价混凝剂性能、混凝剂品种筛选、混凝条件选择等方面,烧杯试验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3 模拟滤池法,工作过程:将在生产净化系统中加药混合后的原水,引出一部分进入小模型滤池,根据该滤池出水浊度的情况来评价混凝剂投量是否适宜,由控制系统对投药量自动调节。这属于一种中间参数反馈控制系统。该方法的模拟性能也是取决于原型(生产系统)与模型(模拟滤池)的相似性。,优缺点:几何相似性问题和结果的滞后性问题。但是,该系统设备简
6、单,易于实现,是一种简易的投药自动控制方案。,4 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以若干原水水质、水量参数为变量,建立其与投药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即数学模型;计算机系统自动采集参数数据,并按此模型自动控制投药。,常见的投药量数学模型的形式有多元线性模型、幂模式模型、浊度幂模式模型等,以第一种为多。,改进:上述模型都属于前馈模型,投药混凝结果并不能反馈回控制系统中。对此进行改进,推出了前馈给定与反馈微调相结合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模型。,5 胶体电荷控制法,(1)原理:混凝剂的首要作用是与水中胶体杂质发生电中和并通过增大水中离子浓度来压缩胶体的双电层,降低电位,从而使胶体杂质脱稳凝聚,进而絮凝,使胶体杂质脱稳
7、是有效混凝的基础。,一般,原水中粘土颗粒的电位在1030mV范围内,当电位降至510mV范围时,就可较好地脱稳。,一个稳定的工艺系统,必存在满足混凝澄清要求的最佳胶体电荷值,只要控制混凝剂的投量,使胶体的电位降低至与该值相符,就可以达到要求的混凝效果。,(2)典型方法,电位法:直接测量胶体的电位,作为确定投药量的依据。,胶体滴定法:基本原理是:对于带电荷的胶体分散系,可用加入相反电荷的等量胶体来中和,若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指示剂,胶体滴定就可以象酸碱滴定那样进行,通过胶体滴定可测定原水的肢体电荷并以经验公式确定混凝剂的投量:,流动电流法:以反映胶体荷电特性的另一参数流动电流为因子,控制投药。,四、
8、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1 流动电流原理,吸附层,扩散层,粒子表面,吸附层,切面,流体流动,图4.1 双电层结构及反电荷离子分布示意图,流动电流从侧面代表了电位的性质,反映了固液界面双电层的基本特性。,2 流动电流检测器,图4.2 流动电流检测器原理示意图,电极,进水,出水,检测室,活塞,运算放大器,同步整流器,放大及灵敏度调整,输出,电机,3 流动电流与混凝工艺的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4.3 流动电流与电位的相关性,(1)流动电流(SC)与电位的相关性,(2)流动电流与混凝剂投量的相关性。,图4.4,向水中加入不同量的硫酸铝,测定水的流动电流。在硫酸铝投量较少时,流动电流略有上
9、升,变化不大;随着投药量进一步增大,流动电流值迅速上升;随后流动电流的增大趋势逐渐变缓。,图4.4 流动电流与投药量的相关性,(3)流动电流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实验表明,随投药量的增加,浊度的变化呈典型的先迅速下降,随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同时流动电流则随投药量的增加持续上升。,图4.5 余浊与流动电流的相关性,图4.5流动电流浊度图中,当SC值较低时,随SC的增加,浊度迅速下降,至一定值后(在此例中SC4)浊度变化变缓,甚至有再升高的趋势。,2,1,4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工艺系统的组成与特点,该系统主要由检测、控制、执行三大部分组成。,混合,后续处理工艺,混凝剂投加装置,流动电流检测器,控制中心
10、(微机),记录仪,图4.6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系统图,原水,出水,水样排放,检测,控制,执行,特点:,(1)单因子控制流动电流参数。,(2)小滞后系统。投药到取样的时间差一般只有几十秒,至多12min。,(3)中间参数控制。决定混凝剂投量的最终指标是水处理效果,一般以沉淀水浊度为代表。流动电流设定值是通过相关关系间接反映了浊度要求,流动电流因子也就成为一个中间控制参数。,5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对混凝剂种类的适用性,就混凝剂的品种而言,流动电流混凝投药控制技术对电解质类混凝剂是普遍适用的。生产中最常使用的铝盐和铁盐混凝剂就属于这一情况。当采用以吸附架桥作用为主的非电解质类高分子混凝剂时,流动电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 第四 给水 处理 系统 控制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