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ppt
《抗心律失常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心律失常药.ppt(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学习指南,目的与要求1.掌握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各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2.熟悉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熟悉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3.了解 正常心肌电生理和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律失常的概念,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结果:药物治疗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抗心律失常药又存在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要正确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arrhythmia)即心动节律和频率异常。,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起搏器、电复律、导管消融和手术等)两种。,心脏不同部位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及与心电图的
2、关系,第一节 概 述,1.快反应细胞 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2.慢反应细胞 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一、心肌细胞的分类,根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可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二、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安静状态下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是外正内负。,药物、静息膜电位对AP的影响 静息膜电位水平改变影响钠通道的功能状态,也影响动作电位的发生。当静息膜电位绝对值80mV时,钠通道处于可开放状态;当静息膜电位为-60mV时,能开放的钠通道数目明显减少,兴奋
3、 性降低、传导速度下降。如钙通道阻滞药。,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是指一个阈上刺激作用于心肌组织可引起一个扩布性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AP产生的基本机制是心肌组织受到刺激时会引起特定离子通道的开放及带电离子的跨膜运动,从而引起膜电位的波动。,1,2,3,0,4,Outside,Membrane,Inside,Na+,k+,Ca+,k+,Na+,Pump,ATP,Na+,Ca+,Exchanger,心肌细胞膜电位 静息电位-90mv(心室肌、浦肯野)动作电位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期)K+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
4、+和Na+(少 量)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非自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自律性细胞则为自发性舒张期除极。离子通道:Na+、Ca2+、K+通道。,SA 结细胞膜电位(mV),0,-50,200 msec,If or 起搏电流,Ca2+通道,K+通道,窦房结细胞AP的形成,mv,30 0-70-90,0相Na+内流,1相K+外流,2相K+外流,Ca2+内流,3相K+外流,4相,APD,有效不应期(ERP)当膜电位恢复到-60-50mV时,细胞才对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它反应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间.,有效不应期(ERP)0相-60mV 绝对
5、不应期(ARP)0相-55mV,ERP与APD的关系(1)二者同向关系,ERP在APD内,若APD延长,ERP延长(绝对延长)(2)ERP相对延长 即 ERP/APD(利多卡因),有效不应期,ERP(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图解:,ERP尚未终了时,期前冲动只可引起不可扩布的局部反应ERP终了,4相开始前,可引起可扩布反应,但0相上升慢、低4相开始后,膜电位已到静止电位,反应接近正常。,1.折返(reentry)概念: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单次可表现早搏;多次可表现心
6、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室性等)。,分为解剖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解剖性折返:当心脏内两点间存在不止一条传导通路,而且这些通路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征时容易发生解剖性折返。如:预激综合征(WPW syndrome)。,四、心律失常发生机制,解剖性折返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之间者,表现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在心房内,表现为心房 扑动或心房纤颤。决定因素:存在解剖学环路;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功能性折返在没有明显解剖环路时即可发生,如急性心 肌梗死后细胞间耦联改变,导致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正常传导,单向传导阻滞,传导阻滞区反向导通,折返形成,折返激动(reentry)发
7、生的机制,2.自律性升高 自律性:组织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原因:窦房结的功能低下,潜在起博点功能增强,自发性除极速率加快;最大舒张电位减小;非自律细胞RP 减小到60 mV以下,也会出 现异常自律性,向周围组织扩布发生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药物中毒、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等。,是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特点:频率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呈振荡性波动,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即触发活动。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间不同分为:早后除极(EAD):2、3相中,为异常性动作电 位显著延长所致(Na+、Ca2+内流)迟后除极(DAD):4相中(Na+
8、内流、Ca2+超载),3.后除极,早后除极(EAD)特点: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相或3相中;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药物、低血钾均可引起;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负值较小),除极频率快,振幅小。,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迟后除极(DAD)特点:发生在完全复极的4相中(舒张早期);细胞内Ca2+过多而诱发短暂Na+内流所致;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除极振幅较大。,5.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学说 心肌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如INa、ICa、IKr,IKs等,通道表达和功能的彼此平衡是心脏功能正常的基础。若某种通道功能或表达异常时,通道平衡被打破,出现心律失常。,4.
9、基因缺陷,基因突变造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复极化减慢,QT间期延长。如心动过速并发生晕厥及猝死。,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一)降低自律性 1.降低4相斜率;2.上移阈电位;3.增加最大舒张电位;4.延长APD。,一、作用机制,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就是要减少异位起搏活动、调节折返环路的传导性或有效不应期以消除折返。,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二)减少后除极 1.减少早后除极:缩短APD的药物 2.减少迟后除极:减少胞内钙含量即发挥作用。,.(三)消除折返,1.改变传导性 终止折返激动。2.延长ERP减少折返激动。绝对延长ERP:延长APD、ERP,但ERP延长更显著 相对延
10、长ERP:缩短APD、ERP,但APD缩短更显著 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性。,钠、钾和钙通道阻滞药延长ERP,根据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Ia、Ib、Ic 三个亚类 Ia 适度阻钠;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Ib 轻度阻钠;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Ic 重度阻钠;氟卡尼、普罗帕酮类: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其他类:腺苷,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第三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一、类 钠通道阻滞药,共性: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传导;K+、Ca2+通透性,延长APD和ERP;膜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律失常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