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五邑人的服饰风尚.docx
《民国时期五邑人的服饰风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五邑人的服饰风尚.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民国时期五邑人的服五邑地区指今广东省江门市的范围,位于广东省中南偏西,珠江口西岸,东往中山,北接佛山,南邻大海,西靠阳江,被誉为“中国侨都”。自清朝中叶起的百多年间,大量五邑民众出洋谋生,去往香港澳门、南洋诸国、欧美大陆等,世界各地都有五邑华侨的身影。随着大批民众出洋谋生,返乡的人带来了资金,亦带来了各国文化,到民国中期逐渐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段小高潮,外来元素与本地的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邑文化。汉书王吉传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本文从五邑民众的着装入手,依据若干有代表性的图像资料,简述民国时期五邑民间及邑侨的服饰风格特点及成因。一、千年传承,南粤特
2、色中华民族大融合延续了2000多年。南粤地区秦以前称百越,随着中原民众不断南下入粤,当地古越人或南迁东南亚,或与北来的汉人融合。历代北来入粤者多以南雄珠矶巷为第一站,再往南散布,另有沿海岸线以及沿东江、北江、西江而往西南落脚,五邑地区成为主要定居目的地之一。两宋是中原民众大批入粤的重要时期,据新会县志以及当地各族族谱记载,如黄、陈、林、梁、罗等多为此时从中原地区(河南、甘肃、山西、山东)迁入的大姓,今粤语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唔使问阿贵”就是源自罗姓入粤始祖罗贵的典故。南宋末年,以末帝赵曷为首的皇族在陆秀夫等人的扶持下由江南一路南逃至新会,残喘经营约两年,宋亡后赵姓皇族后裔和大批自中原迁徙而来的
3、南宋遗民就在当地生根繁衍,客观上促成了两宋时期中原文化在南粤大地融合生根,今日粤语中就保留了很多宋音。明中叶新会县有大儒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传儒家学术衣钵,才学名震京师,逝后入祀山东曲阜孔庙。陈氏后人、大儒黄宗羲著深衣考一文,专论儒家伦理世俗规范的服制款式及尺寸要求。五邑下辖的恩平有个歇马村,俗称举人村,此地兴耕读之风,据恩平县志记载,明清两朝600余年间,通过读书科举的形式,共出了400余位举人,很多人受到中央皇朝册封任用,到各地为官。五邑地区长期受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当地民众主要是由中原迁入的汉人,以汉族农耕文化为宗,行汉族衣裳制度。清入关后推行剃发易冠服制度,满人服制与汉服融合适应。五
4、邑本地衣制体现岭南沿海水乡气候及环境特点,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保留了汉服襦、短衣、深衣三种主要长度形式,小衣、中衣、大衣三个层次,交领右衽,褒衣广袖。值得一提的是,自19世纪中期香港开埠,省港通商,包括五邑人在内的广府人外出港澳,旗袍在粤方言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粤港长衫文化。二、五邑服饰衣制特点(一)特点之一:自给自足,实用耐穿鸦片战争以来国力日渐孱弱,民国时期局势亦时常动荡不安,五邑地处南粤,受外来战乱影响较中原地区较小较迟。沦陷之前民族工商资本与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民众依旧以延续千年的小农经济的耕织渔殖为主,奉行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模式,其中纺织、缝纫及刺绣统称为“女
5、红”,在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依然占据重要内容。因交通物流不畅、贫穷、资源匮乏等原因,农村乡下民众通常不会专门到集市购买或者找裁缝师傅定制服装,大多自己织布、打浆,待到岁末年关到墟集染坊染色,然后回家自裁、自缝,一件衣服哥姐穿完传给弟妹穿,弟妹穿完再传给更小的弟妹,缝缝补补,一直到完全破损不能穿,再改作其他用途。清朝后期以来官府管治力量不逮,五邑地区匪患猖獗,屡禁不止,开平、恩平、台山等地曾先后出现过多个土匪团体,他们以偏远山地海岛为基地,经常长驱直入,快进快退,骚扰墟镇,底层民众靠天吃饭,异常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现象常有。穷苦老百姓有很多人在成年之前从未着过长衫和鞋袜,如农夫、车夫、渔夫、樵
6、夫等劳作时经常赤膊(短褂)赤足,戴草帽防晒,雨季出门着以棕绳编结葵叶制成的蓑衣。百姓服饰以粗布(麻)衫最为常见,右衽、圆领、短褂、束腰,着草鞋,大袖、大筒裤,劳作时视情况束腰、绑袖、绑腿。底层民众对衣裳最基本诉求是蔽体、保暖、耐用、廉价,在此基础上再讲礼仪、风采(图1)。(二)特点之二:斯文整洁,从容有礼民国30余年,五邑地区是中国大陆与海外联系最为频密的地区之一。一段时期以来地方政府行政管制逐渐通畅有效,地方社会尽量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渔业、金融通讯、交通物流、建筑、教育、纺织等各行各业都在尽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繁荣。自民国初年起,海外五邑乡亲返乡逐
7、渐形成高潮,华侨们目睹辛亥革命胜利、新的国家诞生,对祖国与家乡有了更多良好的期许,纷纷将资金带回家乡,同时带来各国风土文化,形式之一是在家乡置地盖洋楼,主要是集防涝、防匪功能于一体的碉楼,其风格多样,中西合璧。同时一股以华侨为主的力量,促使众多源自西方世界的、玲琅满目的商品能够进来,很多在中国内陆地区不常见的物资在这个相对偏僻的地区出现,一部分成为了社会上的较常见事物,走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汽水、蛋糕面包、留声机、吊灯、公交车、钢筋水泥、洋楼、火车乃至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等。返乡华侨亦带来了很多软物资,包括开办教育机构、建设图书馆等,给当地社会发展提供了新鲜的动力,这种环境让更多的
8、五邑人有机会接触到相对多的来自外国的信息,开阔了眼界。五邑地区各行各业人士服饰着装最典型的特点是斯文整洁、从容有礼。常见服饰装扮是男士着衬衣西服皮鞋,女士着长衫为主,亦有西式裙装,外着西式外套大衣,搭配一个中西风融合的手拿包、手表、手套、雨伞、长袜、绑带皮鞋。自民国初年起,省城广州逐渐成为民主斗争的最前线,亦成为新文化、新思想、新时尚的桥头堡,此时国内主要大城市女子服饰的流行款式已经没有了清朝繁缗的刺绣及宽镶边,有时仅缀以细巧风格的窄花边,简洁不失精致,瘦长版型的上衣、高元宝领、少褶乃至无褶的长裙、窄长裤都是此时期典型的装扮。五四运动期间女穿男袍的风潮,以及1929年民国政府将长衫确认为正式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国时期 邑人 服饰 风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