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4.docx
《远程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程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4.docx(4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远程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规范远程监测系统研制过程和准备相关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提供参考。本指导原则是对远程监测系统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本指导原则是供注册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
2、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远程监护设备(分类编码07-08-02),远程监护软件(分类编码21-03-01),其他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系统或软件可参照本指导原则的适用部分。远程监测设备可监测的生理参数通常包括心电、脑电、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脉搏、二氧化碳或其他生理参数等。常见的患者监测终端包括生理参数分析测量设备(分类代码07-03)、监护设备(分类代码07-04)、遥测和中央监护设备(分类代码07-08)等。本指导原则所指的远程监测系统通常指采用无线/有线
3、通信技术对患者生理参数进行实时/非实时远程传输,以实现对患者进行监测的系统。患者监测终端设备可参照相应的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重点关注远程监测相关要求。监测和监护二者在概念上有交叉,也有细微的不同。本指导原则所述患者监测终端设备通常包含监测和监护两类设备,从远程传输的角度看,二者无实质差异。为便于文字描述,如无特别说明,文中监测/监护统称为监测。(文中医疗分类目录中分类编码对应的产品名称如远程监护设备、中央监护设备、远程监护软件等除外。)本指导原则要求不含可通过远程控制方式对患者监测终端设备进行控制的系统,如适用申请人可参考引用相关要求。二、注册审查要点(一)监管信息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
4、需要描述申报产品的管理类别、分类编码、产品名称的确定依据。1 .远程监测系统的分类编码和管理类别参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远程监护设备,分类编码为07-08-02,按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远程监护软件,分类编码为21-03-01,按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其他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设备或软件应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明确对应的分类编码和管理类别。2 .远程监测系统的技术类型根据常见的患者监测终端类型、服务类型、传输方式、通讯协议、接口标准、实现功能、应用场景等对远程监测系统进行分类,如表Io表1远程监测系统分类表患者监测终端类型病人监护仪、除颤仪、遥测监测系统、血压计、心电图机等运行模式连续/非连续监测、移动监
5、测模式、独立运行模式、主监护模式等组网方式局域网、互联网、混合型等部署方式单机部署、网络部署(如局域网部署、公网部署)云服务类型单独部署云服务器、购买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传输方式无线/有线无线:如Wi-Fi,蓝牙、射频、红外、3G/4G/5G等形式,或医用无线专用设备等有线:如有线以太网等通讯协议应用层协议:如HTTP/HTTPs、HL7、ISoZTC215、ISO/IEEE11073指定的协议等传输层协议:如TCP/IP、UDP等以上如涉及私有协议:列明具体协议实现功能可分类四类:传输交换、数据接收和管理(如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如分析和统计)、结果呈现(如显示、报警、生成病情报告)
6、,可实现临床诊断、决策支持、预警、诊疗流程优化、医疗资源分配优化等。应用场景院内:例如患者在病房内(如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在病房外、护士站或医护工作站进行远程监测或院内转运;院外:患者不在院内(如家中或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进行远程监测或诊断;异地:如医护人员在A城市的一家医院,对B城市某医院内的患者进行远程监测、诊断。注:该表仅为示例,申请人应根据申报产品实际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类。远程监测系统按照网络拓扑类型,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2.1 局域网型对于这种类型,患者监测终端、网络系统都在一个医院维护的局域网内,通过以太网设备连接起来。局域网可以是覆盖单个院区的局域网,或者覆盖多个院区的局
7、域网。比较典型的是患者监护仪和与监护仪配合使用的中央监护系统。2.2 互联网型221患者监测终端通过3G/4G/5G移动通讯模块连接到互联网;222患者监测终端通过蓝牙连接到移动终端,再间接利用移动终端的3G/4G/5G连接到互联网;223患者监测终端通过WiFi连接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通过宽带或者3G/4G/5G等连接到互联网;224其他类似连接方式。2.3 混合型对于这种类型,患者监测终端部署在医院局域网内,通过一个统一的网关汇聚后,再统一连接到互联网。3 .远程监测系统的注册单元划分若申报产品存在多个型号规格或配置,建议依据产品适用范围、技术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等关键要素进行注册单
8、元划分。远程监测系统中患者监测终端的注册单元划分参照各终端适用的指导原则进行划分,通常终端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时,远程监测系统也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分类目录2103-01中的远程监护软件可单独注册,注册单元划分参照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划分原则进行划分。(二)综述资料1 .概述描述申报产品的通用名称及其确定依据、管理类别信息、产品适用范围。若适用,需提供申报产品的背景信息概述。2 .产品描述远程监测系统通常由患者监测终端、监测软件和网络设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参照表1远程监测系统分类表列明申报产品基本情况。2.1 工作原理和产品架构2.1.1 工作原理远程监测系统一般包含生理参数监测、
9、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传输通讯功能。患者监测终端通过生理信号采集附件进行信号采集,采集后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处理;生理参数等数据通过通讯设备(可能集成在患者监测终端,也可能是单独的通讯设备)传输到服务器或客户端工作站。患者监测终端类型主要有生理参数监测设备、遥测设备等,用于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信息。某些患者监测终端还集成了数据通讯模块,直接将采集到的生理信号传输到通信网络,无需专门的网络通讯设备。监测软件通常从患者监测设备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处理、显示等,可能还提供维护和管理功能。常见软件类型有患者监测设备软件、远程监测软件(可部署在服务器端或客户端工作站)等。注:患者监测设备软件通常集成
10、在监测设备中,非独立软件。如无特别说明,本指导原则中“监测软件”指运行在客户端或服务器的独立软件。综述资料中需描述产品的主要工作原理,如患者监测终端设备的工作原理、生理信号采集/处理/分析等原理(可参照相应指导原则)、监测软件的核心算法和功能、组网方式和网络通信相关内容。2.1.2 产品架构综述资料中需明确产品的架构,主要功能模块,如生理信号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呈现模块、系统管理和维护模块等。产品的架构应该给出示意图,示意图应包含主要功能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需提供监测软件的部署形态说明,说明是单机部署还是服务器客户端部署。2.121单机版远程监测软件单机版远程监测软件指
11、所有功能模块安装到同一台计算机,单台计算机上同时包含设备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呈现功能,如图1所示。图1单机版体系结构示意图2.1.2.2服务器版远程监测软件服务器版由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以及用于人机交互的客户端工作站组成。服务器版远程监测可分为两种架构方式:方式一: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S),部分模块安装在服务器,部分模块安装在客户端工作站。其中服务器一般负责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客户端工作站用于数据呈现和接收用户输入,如图2所示。方式二:浏览器/服务器架构(B/S),软件所有功能模块都安装在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功能模块通常包括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呈现,以及
12、Web接入等,客户端使用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在浏览器中呈现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如图3所示。图2服务器版体系结构示意图(方式一)图3服务器版体系结构示意图(方式二)2.2结构组成和功能描述2.2.1 产品整体描述远程监测系统一般由患者监测终端设备、监测软件、网络设备组成。提供产品整体描述资料,产品整体结构示意图、系统框图、实物图及必要的文字解释。需提供产品布置图(工程图示和真实照片等)物理拓扑图等,描述临床场景中远程监测系统的实际布置情况,图中需要标识产品结构组成的主要部件及其他必要的文字解释。物理拓扑可以结合产品架构进行描述,物理拓扑示意图示例如下(图4):图4物理拓扑示意图该示例中,患者监测终
13、端,通过WiFi连接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的远程监测服务器软件;服务器软件将数据进行存储。远程监控系统客户端工作站、远程监测系统管理软件,通过有线网络连接到云端的远程监控服务器软件,用于实时监测,系统管理等功能。2.2.2 各组成部件和功能描述参照本指导原则附件1和附件2的要求,列表描述产品配置信息。根据配置表中的结构组成,顺序提供各部件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各部件的原理图、示意图、实物图片等,及详细的文字描述。文字描述包括:整机/部件的设计原理、生理信号/数据采集原理、数据流的传输、网络架构、软件功能等,各部件/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具体功能作用,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物理连接/功能
14、交互;关键部件的设计原理、结构组成、材质、性能、技术指标等。2.221患者监测终端患者监测终端一般由主机、参数监测模块、患者附件组成。可能包含不同的生理信号监测模块,采集同一患者的多个生理参数信息。患者监测终端设备的描述可参考相应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编写。如果患者监测终端集成了信号通讯模块,还应描述通讯模块的详细信息。提供通讯模块的规格说明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通讯方式、每种通讯方式遵守的标准、安全配置要求、上下行带宽要求、网络延时要求等。内置通讯模块的产品,内置通讯模块通常为网线、串口、wifi、蓝牙、红外、射频、3G/4G/5G等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综述资料中视对应协议的技术参数给出。对于无线通
15、讯模块:提供设备的频带、通信距离、数据传输方式、信噪比等技术指标。对于有线通讯模块:对传输数据的网络环境,提供传输速率、传输方式,如:网口形式每秒传输速度;串口形式波特率。2.222监测软件明确监测软件的物理组成和逻辑组成。物理组成如光盘、U盘或预装于计算机或其他运行平台等。逻辑组成应描述临床功能模块,包括服务器和客户端,如适用应注明选装和模块版本。常见软件类型有患者监测设备软件、远程监测系统服务器软件、远程监测系统客户端软件等。应说明包含哪几个软件。如产品结构组成包含患者监测终端软件和远程监测软件两个部分,需提供资料说明这两部分软件各自的职责和通讯的接口。软件部分需明确网络协议/通讯协议,如
16、HL7.ISO/TC215、ISO/IEEE11073等协议簇中具体协议版本,软件实现版本和相关说明。需说明监测软件的工作模式,如单机工作模式(监测软件所有模块运行在一台计算机上);或监测软件需要区分服务器和客户端部署。需在综述资料中明确监测软件提供的功能,并将这些功能划分成对应的模块,提供每个模块的功能组成,体系结构说明。需描述数据分析和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呈现模块、系统管理和维护模块的具体功能、设计说明等。可参照如下示例:数据分析和处理模块:将获取的生命体征数据以及波形曲线、报警信息等内容进行转换与分发;如转换为按患者和时间索引的格式,交给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或者转发给数据呈现模块显
17、示;也可能包含一些智能的数据处理算法,如对心电波形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报警发生等。数据存储模块:将获取的生命体征数据以及波形曲线、报警信息等内容进行存储与分发。可根据需要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位置,防止由于单点故障引起的数据无法访问或丢失。综述资料中需提供数据存储的设计说明。数据呈现模块:监测软件通过数据呈现模块将监测的结果反馈给临床用户,呈现模块可能包含的功能有显示设备上传的实时波形和参数,显示设备上传的实时报警,提醒用户哪些设备网络连接断开等;数据呈现模块也可能包含历史数据的回顾功能、报告打印功能等。系统管理和维护模块:如维护对设备数据访问的授权管理(某个用户只能访问指定设备的
18、数据),管理远程设备接入(只有授权后的设备才能接入监控软件)。上述模块,根据部署的形态,分布组成监测软件服务器端软件,和监测软件客户端软件。应根据申报产品的实际情况明确。产品结构组成如包含服务器/客户端工作站,应提供服务器/客户端工作站软件运行的硬件规格要求,如内存、CPU、硬盘等,提供服务器运行环境要求,如操作系统版本等。远程监测软件如果是服务器版,说明是否支持部署在云平台。当监测软件部署在云端时,需提供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明确大数据的处理方式,包括对这些数据的安全管理(如信息安全等级、对数据进行访问控制,对关键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对数据使用进行定期审计等);基于这
19、些大数据会进行哪些处理、哪些分析,分析结果是否用于临床诊断等。参照医疗器械软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提供云计算/云服务相关资料。2.223网络设备和通讯接口患者监测终端在获取生理参数数据后,需要通过某种通讯方式与监测软件进行交互,确保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生理状态进行观察。需针对不同的临床场景需要使用的传输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例如:无线模块可能有WMTS、WiFi、3G/4G/5G,蓝牙等形态,有线模块可能有RJ45等形态。应该明确使用哪种通讯技术传输数据。22231含通讯模块综述资料中应明确申报的产品结构组成中是否包含网络设备。如集成在患者监测终端设备中,则在221部分描述。如结构组成中包含单独的网络设
20、备,应单独描述,具体要求参照221部分。22232未包含通讯模块如果远程监测系统申报的产品结构组成中未包含通讯模块,则需外接网络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远程传输。需说明可以连接何种网络通讯设备,如无线路由器的规格要求,带宽要求,路由器的使用环境,路由器和互联网的连接方式等。22233通讯相关要求对于所有的联网方式,均需提供网络延迟,网络异常处理机制,使用场景等描述。还需要说明产品接口相关信息,包括:接口类型(如:标准/专用接口、电气/机械接口、网络接口、电子数据交换接口等)、接口功能(如数据交换、附件识别等)、接口数量和连接方式。对于网络接口,需考虑如下特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类型(如广域网、局域网、个
21、域网)、接口形式(如电学接口、光学接口)、数据接口(此时即数据协议,含标准协议、私有协议)、远程访问与控制方式(实时、非实时)、性能指标(如端口、传输速率、带宽)等。无线网络包括Wi-Fi(IEEE802.11)、蓝牙(IEEE802.15)、射频、红外、3G/4G/5G等形式,其中医用无线专用设备(即未采用通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医疗器械)应符合中国无线电管理相关规定。标准协议即业内公认标准所规范的数据传输协议,如HL7等,需考虑其定制化功能的兼容性问题;私有协议需考虑兼容性问题。远程访问与控制亦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所提供的远程会话或远程桌面功能。对于电子数据交换接口可参照网络接口明确其技术特征要求。
22、数据存储的技术特征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媒介形式、数据接口(此时即文件存储格式,含标准格式、私有格式)、数据压缩方式(有损、无损)、性能指标(如传输速率、容量)等。2.2.3其他产品功能应参照如下示例,结合产品具体功能特性对产品运行模式、数据记录功能、报警功能、特殊应用场景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223.1运行模式223.L1连续/非连续监测模式在连续监测模式下,患者监测终端连续工作,实时监测患者生理参数并发送给监测软件。非连续监测模式下,患者监测终端非连续工作,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发送一次数据给监测软件。223.1.2移动监测模式患者监测终端为可移动的设备(如移动医疗器械、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
23、监测或其他可移动的监测终端等),可在移动状态下使用,实时或非实时的对患者生理参数进行监测。在移动监测模式下,通常患者监测终端实时工作,监测模块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发送一次数据给患者监测终端和监测软件。223.L3独立运行模式在独立运行模式下,患者监测终端可以作为独立设备运行,无需将数据发送给监测软件。223.1.4主监护模式某些患者监测终端有主监护模式,当患者监测终端处于主监护模式时,通常只进行生理参数测量、采集和传输,将采集到的生理参数通过某种信号传输方式传输到其他患者监测终端或监测软件。有主监护模式的患者终端应参照联合使用器械相关要求提供资料。如:患者监护仪处于主监护模式时,可实时采集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远程 监测 系统 注册 审查 指导 原则 2024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