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1337—2023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试行).docx
《HJ1337—2023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1337—2023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试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H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13372023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试行)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upervisionofecologicalconservationredlineRemotesensingrecognitionofsuspectedecologicaldamageproblemspots(ontrial)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3-12-29 发布2023-12-29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技术流程36遥感数
2、据准备47 遥感变化检测48 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提取49质量控制510成果整理6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人为活动分类、编码及定义7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人为活动及变化类型遥感解译标志示例9附录C(规范性附录)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矢量数据属性表17附录D(规范性附录)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清单18,.Z11刖S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要求,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3、,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的遥感识别内容、识别手段、技术流程、识别结果和质量控制要求等。本标准附录A、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3年12月29日批准。本标准自2023年12月29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试行)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疑
4、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的遥感识别内容、识别手段、技术流程、识别结果和质量控制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综合运用卫星、航空遥感方式,进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其他生态空间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17278GB/T 24356HJ 1145HJ 1156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试行)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
5、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IconservationredIine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3.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high-resolutionremotesensingimage空间分辨率优于2米的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本标准中若无特殊强调,所述影像皆是指高分辨率光学影像。3.3基准时相/监测时相影像historicaI/c
6、urrentimage开展变化检测时所使用的前/后时相遥感影像。3.4遥感变化检测remotesensingchangedetection基于基准时相/监测时相影像数据对比分析,提取目标或区域动态变化信息的过程。3. 5自动变化检测图斑automaticchangedetectionspots采用自动变化检测技术、方法提取且尚未经过人工解译判读的图斑。4. 6伪变化图斑pseudo-changespots自动变化检测过程中由于影像质量、配准误差等技术原因,以及山体阴影、季相变化、河/湖/海水位变化、云雪覆盖等因素导致提取得到的非真实人为活动变化图斑。5. 7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changesp
7、otsofsuspectedhumanactivities基于自动变化检测、人工解译判读结果,剔除伪变化图斑后得到的变化图斑,是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的中间成果。包括新增、扩大和减少三种变化类型。3.8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spotsofsuspectedecologicaldamageproblem基于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识别提取的可能导致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系统结构损坏、质量下降、服务功能降低的人为破坏活动图斑,包括工业开发建设、能源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建设、交通开发建设、居民点建设、养殖开发和其他开发建设8种类型。4总则6. 1数学
8、基础6.1.1 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1.1 1.2投影方式投影方式及参数要求依据GB/T17278执行。1.2 1.3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单位采用“m”表示。1.3 识别内容生态保护红线内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的人为活动类型、空间位置、图斑面积、变化类型等。1.4 识别手段利用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自动变化检测、人工解译判读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工作。1.5 图斑解译技术要求4 .4.1判读顺序采用网格作业法,在监测区域划定标准网格,逐网格依次判读,确保覆盖全部监测区域,网格大小依据监测区域
9、范围、影像分辨率、判读比例尺等因素确定。5 .4.2影像显示比例尺人工解译判读时,2米分辨率影像显示缩放比例不小于1:4000,亚米级影像显示缩放比例不小于1:2(X)()。4.4.3图斑边界勾划沿影像地物特征发生变化的区域边界,准确勾绘形成闭合图斑边界线,边界勾划误差不超过2个像兀O4.4.4图斑属性赋值规范、完整填写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矢量数据属性表。4.5图斑编码规则采用唯一编码方式。编码规则: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代码采用“日期(YYYYMM)-行政区代码-疑似人为活动类型编码-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编号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编号”的五级编码方式。行政区划信息参见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
10、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人为活动分类、编码见附录A。5技术流程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数据准备、线索识别、图斑提取、质量控制和成果整理等,见图Io数据准备 线索识别 质量控制遥感曹如菖学时一影像数据挑选一影像处理与质检伪图斑去除人为活动图斑面积类型判定大小筛选图斑边界勾划精度检查图斑查全率检生态破坏 状况分析图斑拓扑错误检查图斑属性缺失检查图斑属性填写错误检查成果文件正确完整性检查成果整理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矢量数据整理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清单图斑提取图1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遥感识别的技术流程6遥感数据准备6.1 影像挑选1
11、. 1.1影像重叠相邻景影像间的重叠度不低于整景的2%。6. 1.2影像云雪量影像中云雪量一般不超过10%,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要求,但云雪不能覆盖重点监测区域。7. 1.3影像质量成像侧视角小于15,山区不超过20;监测区域内不出现明显噪声和缺行,影像光谱信息丰富。7.1 影像处理正射校正、融合等影像预处理及精度依据HJ1156相关要求执行。7.2 影像质检对处理后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数据质量检查,检查项及质检要求依据GB/T24356相关要求执行。7遥感变化检测8. 1自动变化检测基于机器学习、面向对象分类等自动检测技术、方法,提取得到监测区域内的变化图斑。7.2伪变化图斑去除基于自动变化检测
12、提取的变化图斑,通过人工解译判读删除伪变化图斑,得到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7. 3人工解译判读基于基准时相/监测时相遥感影像和辅助数据资料,利用交互式解译软件、工具,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式对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边界和属性进行编辑、填报。人为活动类型解译标志示例参见附录B中的表B.1。8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提取8. 1人为活动类型判定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人为活动类型包括:工业开发建设、能源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建设、交通开发建设、居民点建设、养殖开发和其他开发建设8个一级类型和34个二级类型,人为活动分类、编码及定义参见附录A。遥感识别阶段只完成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人为活动一级类型初步判
13、定,二级类型通过实地核查或参考相关辅助资料判定。9. 2图斑面积大小筛选不同类型的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最小提取面积规定如下:a)工业开发建设、能源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类型的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提取面积不小于200m2;b)旅游开发建设、居民点建设、养殖开发和其他开发建设类型的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提取面积不小于400m2;c)其他道路、水渠、输电线路等线性类型的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提取宽度不小于6m;d)风电设施、输变电塔、钻井平台等重要点状人工设施,无最小提取面积规定,按照目标地物实际变化范围全部提取。8. 3图斑变化类型判定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的变化类型判定依据HJ1156执行,人
14、为活动变化类型解译标志示例参见附录B中的表B.2。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提取重点关注新增、扩大类图斑,减少类图斑如存在未按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到位情况的也可纳入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8.4生态破坏状况分析经过本标准8.1、8.2、8.3遥感监测提取的疑似人为活动变化图斑,依据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要求,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包括以下情形:a)造成原有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等生态系统较大面积减少或破坏,地表覆盖类型转变为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或可能影响局部生态系统功能且难以恢复的;b)经多次不同时相遥感监测,发现存在规模持续扩大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J1337 2023 生态 保护 红线 监管 技术规范 疑似 破坏 问题 遥感 识别 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