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36-江西省绿道建设技术指南.docx
《DBJT36-江西省绿道建设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JT36-江西省绿道建设技术指南.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DB*江西省地方标准DB*/*江西省绿道建设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023-*-* 实施2023发布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绿道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措施,也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绿色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落实江西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镇绿地布局,实现城乡绿地连接贯通,系统化全域推进绿道建设,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和效益,改善人居环境,编制本技术指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转型发展、质量提升的新阶
2、段,绿道建设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为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住建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要求,结合我省各地城市绿道建设成效、经验做法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西省绿道建设的总体技术要求,明确我省绿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和建设标准。本指南从建设要求、绿道选线、游径系统、绿道绿化系统、绿道设施(驿站、市政设施和标识设施)、智慧化建设和安全要求等方面确定适合江西省绿道建设的技术指标体系,为新建、改建绿道提供依据。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建设要素和配置要求、绿道规划与设计、绿道建设施工、
3、绿道维护管理共六章,另有4个附录:规范性引用文件、绿道分类设计指引、推荐植物名录、常用绿道游径铺装面材表。本指南由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和负责管理。由江西省人居环境研究院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主编单位:江西省人居环境研究院参编单位:南昌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主要起草人:袁志勇陈林徐令芳彭敏吴剑平龚莉芸朱琼龚瀚涛刘鹏主要审核人:易桂秀刘纯青游永楠闵嗣武1 总则12 术语13 绿道建设要素和配置要求23.1 绿道建设要素23.2 绿道分类33. 3绿道分级34 绿道规划与设计34.1 绿道规划总体要求34.2 2绿道设计总体要
4、求54.3 绿道选线64.4 城际交界面74.5 绿道游径系统74.6 绿道绿化系统124.7 绿道设施134.8 交通衔接174.9 智慧化建设194.10 10安全要求195 绿道建设施工205. 1基本要求206. 2绿道游径217. 3绿道绿化施工228. 4绿道设施229. 5质量检查与验收236 绿道维护管理236.1基本要求236.2绿道开发利用246.3管养维护256.4监督检查25附录1规范性与资料性引用文件26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27附录3推荐植物名录31附录4常用绿道游径铺装面材表361 总则1.1 为规范江西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切实保障建设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绿道
5、的综合功能,确保绿道建设符合生态、经济、安全、适用等要求,制定本技术指南。1.2 本指南适用于各地开展绿道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性文件。1.3 绿道建设应坚持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原则,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绿道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1.4 各地在开展绿道建设时,除应符合本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江西省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1.1 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1.2 2城镇型绿道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托道路、水系沿线等绿色
6、空间,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历史文化街区等,供人们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1.3 3郊野型绿道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连接自然保护地、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人们休闲、游憩、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1.4 区域(省)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休闲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1.5 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1.6 社区级绿道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
7、方便社区和乡村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2. 7绿道绿化系统绿道游径两侧由自然要素组成的绿色空间。3. 8绿道游径系统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4. 9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2. 10驿站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2.11绿道连接线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2.12城际交界面城际交界面是指为形成一体化的绿道网络,保障绿道
8、的连通而确定的各级绿道跨行政区之间的衔接面。2.13交通接驳点包括绿道停车设施及绿道与外部交通的接驳设施等,如过街通道、立交设施、码头、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3绿道建设要素和配置要求3.1绿道建设要素包括绿道游径系统、绿道绿化系统和绿道设施三大部分,涵盖十八项基本要素,见表3-1。表3T绿道建设基本要素一览表统码系统名称基本要素备注1绿道游径系统步行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道交通接驳点与交叉口、立交设施、码头、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相衔接2绿道绿化系统绿化带3绿道设施务施驿为合务施找,服设1站综服设教体管理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商
9、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等游憩健身设施包括文体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等科普教育设施包括科普宣教、解说、展示设施等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和监控设施、无障碍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公厕、垃圾箱等市政设施环境照明设施电力电信设施一给水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渠、管道、泵站、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海绵系统及其它附属设施等其他燃气、供热等设施标识指示标识系统代码系统名称基本要素备注设施解说标识警示标识3. 2绿道分类3. 2.1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两大类。3. 2.2各地在绿道规划建设过程中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大类之下进一步细分小类
10、并自行命名,体现地方特色。例如城镇型绿道可细分为滨水生态型、历史人文型、活力商业型等;郊野型绿道可细分为田园风光型、山林生态型、生态亲水型等。3. 3绿道分级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绿道分为区域(省)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4绿道规划与设计绿道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绿道规划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绿道系统布局,绿道设计是单条绿道的详细设计。4.1 绿道规划总体要求4.1.1 绿道规划分为省域绿道规划和市(县)域绿道规划,社区级绿道可根据上位规划要求直接进行绿道设计。4.1.2 省域绿道规划应当确定省级绿道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明确绿道控制区划定要求和各地级市省
11、级绿道建设任务。4.1.3 市(县)域绿道规划应当符合省域绿道规划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水系专项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成果,对绿道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秉承绿道环线的设计理念,确定本行政区域绿道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内容,划定绿道控制区并提出控制要求,明确绿道分期建设任务,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现具有当地山水人文特色且成环成网的绿道建设目标。4.1.4 有条件的区域,绿道可与马拉松赛道、自行车专用道结合设置,并与生态廊道合并设置。4.1.5 成果要求绿道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三个部分。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详见表4
12、-1、表4-2。表47省域绿道规划成果及主要内容一览表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基础分析:包含资源要素分上位及相关规划分析图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析评价、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 规划总则:包含规划依据、范围、期限、目标与原则; 绿道网总体布局:包含规划结构、主线路走向及规模、连接线走向与规模、支线走向与规模、城际交界面、绿化缓冲区建设要求; 绿道节点系统规划:包括发展节点和绿道的各类交叉点。 绿道设施规划:包含绿道各系统的建设要求与系统布局; 绿道网分类、分市建设指引; 绿道建设分年度、分市行动计划; 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现状综合分析图包括区位分析、自然
13、资源分布、人文资源分布、交通要素分布、城镇建成区分布等,可多张规划结构图域间结构绿道线路布局图对省级绿道进行统一编号,反映相邻绿道衔接关系绿道类型布局图一城际交界面布局图一节点系统规划图一各市省级绿道指引图可多张分期建设规划图表4-2市(县)域绿道规划成果及主要内容一览表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 规划基础分析:包含资源要素分析评价、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 规划总则:包含规划依据、范围、期限、目标与原则; 绿道网总体布局:包含规划结构、主线路走向及规模、连接线走向与规模、绿化缓冲区建设要求; 绿道设施规划:包含绿道各系统的建上位及相关规划分析图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分析现状综合分析图包括区
14、位分析、自然资源分布、人文资源分布、交通要素分布、城镇建成区分布等,可多张市(县)域绿道规划结构图市(县)域绿道空间结构市(县)域绿道布局规划图对市(县)级绿道进行统一编号或命名,反映相邻绿道衔接关系或绿道营造特色,明确绿道建设重要节点布局。市(县)域绿道分级规划图行政区域范困内可分2-3级市(县)域绿道分类规划图按绿道特色可自主分为若干类各县区绿道控制指引图在地级市绿道建设规划中要求各乡镇绿道控制指引图在县级市绿道建设规划中要求绿道绿化系统规划图明确绿化建设规模、景观特色塑造要求与重点区域种植引导绿道游径系统规划图明确绿道游径线路及交通衔接布局,根据绿道分级、分类时游径路面建设提出引导性要求
15、绿道服务设施规划图明确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及标识系统规划,应反映设施分级体系与布局,可根据内容分为多张图交通接驳系统规划图市(县)域范围内交通接驳、连接线和停车场的分布设要求与系统布局: 绿道分类建设指引; 绿道分期建设规划; 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绿道品牌营造引导图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地方特色对绿道品牌营造及综合功能开发提出建设性引导规划绿道综合功能开发引导图市(县)域绿道分期建设图一中心城区绿道布局规划图中心城区范围绿道编号详至社区级,明确绿道建设重要节点中心城区绿道分级规划图中心城区范囤内分23级中心城区绿道分类规划图按绿道特色可自主分为若干类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中心城区绿道绿化
16、规划图中心城区范围内详至社区级,明确绿化的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绿道游径系统规划图中心城区范围内详至社区级,明确慢行系统的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绿道服务设施规划图中心城区范围内详至社区级,明确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中心城区交通接驳系统规划图中心城区范闱内详至社区级,明确交通接驳系统的规划布局中心城区绿道分期建设图4. 2绿道设计总体要求4. 2.1绿道设计应符合绿道规划,分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4. 2.2成果要求绿道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与设计图纸两个部分,详见表4-3、表4-4。表4-3方案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一览表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 设计范围与依据 现状绿道分析 设计理念与原则 布局结构分析 绿
17、道游径 绿道绿化 服务设施 交通接驳的设计说明 投资估算区位图现状绿道分析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绿道游径设计图包含交通组织分析图及标准段剖面图绿化植物配置图标准段植物布局及典型植物群落种植图驿站设计图包含位置及平立面图设施及小品布局图包含位置及平立面图海绵功能设施布局图包含雨水渗透、滞蓄、净化,雨污水处理等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市政管线及设施布局图包含给排水、电气等干线布局方案重要节点平面图效果图及意向图表4-4施工图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一览表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 设计依据 工程概况及设计条件 各专业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工程量清单和概算总平面图可分幅绘制索引图放线图竖向图一游径铺装及做法详图一种植设计图
18、设施及小品详图包含局部放大平面图、做法详图、子项详图等驿站设计详图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市政各专业设计详图4. 3绿道选线4. 3.1城镇型绿道城镇型绿道选线宜结合城镇空间结构及功能拓展方向,尽量串联城镇各功能组团,结合人流活动密集的重点地区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城镇建成区内绿色空间,依托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体现地域特色。绿道线路宜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可依托绿道连接线加强绿道的连通性,更好地满足居民及游客出行、健身和休闲游憩等需求。城镇型绿道单段长度不宜小于Ikn1。4. 3.2郊野型绿道郊野型绿道选线应串联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郊野公园、人
19、文遗迹、农业观光园、旅游景区、特色村镇等景观节点,通过绿道建设深挖江西历史文化,展现赣鄱人文特色,在构建省域一体化生态廊道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选线可充分利用现状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优先利用废弃铁路、古道,可借用景区园路、田间小径等道路进行布局,满足居民与游客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需求。绿道选线应避开生态敏感区,并考虑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避免对动植物生境造成干扰。同时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绿道选线应综合考虑环境现状,包括可依托区域的长度、可达性、建设条件等因素,对绿道选线进行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绿道建设的适宜线路。郊野型绿道单段长度
20、不宜小于5km。绿道分类选线建议及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详见表4-5、表4-6。表4-5绿道分类选线建议一览表绿道分类依托资源绿道选线城镇型道路: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等依托路侧绿带,绿道游径宜从路侧绿带中穿过,完善休闲等功能。水系:城镇河流、湖泊、湿地、堤坝等绿道串联滨水绿地,促进城镇滨水区环境改善与功能开发,充分利用现状堤坝、桥梁等,在保证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绿地: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的防护绿地,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区域绿地等优先连接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合理硫导人流,满足交通安全、集散及衔接需求。郊野型道路:废弃铁路、古道、景区园路、田间小径等以游憩
21、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线路绿道选线应不影响道路原有功能的发挥,避免占用农IB或破坏庄稼、果树等。水系:自然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堤坝等绿道选线顺应水系走向,在满足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绿道分类依托资源绿道选线林地:山地、丘陵等绿道选线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有登山径、远足径、森林防火道等,减少新建绿道对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的破坏。表4-6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一览表节点分类节点衔接联系要求城乡居民点城镇居住区、乡村居民点结合居住区步行系统,尽量衔接居住区内集中绿地及配套服务设施,保证绿道网络贯通连续。公共空间公园绿地、广场保证步行系统连续,自行车、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顺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JT36 江西省 建设 技术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