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动呈现新气象.docx
《“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动呈现新气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动呈现新气象.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动呈现新气象2022年10月5日,山东科技大学师生在实验室研发新技术。韩洪烁摄2022年8月7日,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陈胜伟摄3月29日,在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观察黑果枸杞组培苗的培养状态。丁根厚摄不久前,北京大学某教授公开求职引发公众关注。该教授在其公开信中表示,想看看有没有别的学校愿意让其去教书,并称“不在乎学校的等级(地方师专也行),也不在乎工作的地点”。在公众看来,这样的决定几乎是“自降身价”。然而,高层次高校教授流入相对较低层次高校的情况,并不是从未发生。2022
2、年11月,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相继有3位教授在一年内加盥该院。其中2位教授分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住教授曾任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副院长。从知名高校到地方大学,应如何看待大学教授这样的“逆向跳槽”“反向操作”?如何持续保证高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逆向跳槽,是一种特殊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详细划分了当前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群体:目前在高校与科研院所至少已形成了三类不同身份的教师与研究人员群体,第一类是有人才称号的“帽子”人才;第二类是获得了长聘资格,有工作安全保障的普通教师;第三类是处于准聘状态,面临“非升即走”考核的短期合同教师。“
3、这三类教师与研究人员,各自的目标定位和生存状态不尽相同,所以笼统讨论高校教师的流动行为难免失之偏颇。”乔锦忠表示,一般而论,对在“非升即走”考核中没有通过或者预计无法通过的教师而言,选择层次较低的学校“逆向跳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刘矗看来,“逆向跳槽”多为个案,反映的是具体情境下个人职业发展的一种特殊选择,但如果频繁出现此类与高校教师“力争上游”的常规流动形态不一致的现象,“逆向跳槽”就不再是一种特殊现象,其背后必然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一流高校在逆向跳槽中受到质疑,与高校过度行政化的治理方式,以及单一的评价模式等密不可分。”“
4、具备丰富学术资源和较高发展平台的一流高校出现了人才留不住的现象,拥有一流高校光环加持的学者选择逆向跳槽,这一现象可能并非主动的选择,而是几经权衡后的无奈之举,这背后的缘由更值得反思。”刘矗说。逆向流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流动备受关注。在乔锦忠看来,高校教师流动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薪酬待遇。高校教师流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即,孔雀东南飞现象。二是事业发展机会。科研工作需要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学术团队中最重要的是博士和博士后,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博士招生和博士后招聘中相对于发达地区缺乏优势。三是家庭因素。有少量
5、高层次人才流动是因为子女在发达地区学习和工作等。”随着高校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高校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也愈发激烈。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同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集体签约成立高校人才工作联盟,发布高校人才工作联盟公约,提出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合理优化人才区域布局。刘矗认为,从国家的角度看,高校教师流动要冲破横向区域和纵向层级的壁垒,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人力资源的均衡发展。“逆向流动”打破了“孔雀东南飞”的规律,高水平人才“向下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逆向 跳槽 高校 人才流动 呈现 新气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9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