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docx
《202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docx(8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14总则55基本规定66设计66.1 城市道路66.2 建筑与小区96.3 绿地与广场146.4 城市水系156.5 单项海绵设施176.6 监测要点257施工267.1 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267.2 生态树池287.3 高位花坛287.4 植草沟297.5 绿色屋顶297.6 透水铺装317.7 雨水湿地/湿塘387.8 雨水调蓄池407.9 附属设施418质量检验与验收428.1 一般规定428.2 通用项目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438.3 海绵设施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46附录A(资料性)海绵城市相关计算方法与参数63附录B(资料性)湖北
2、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68附录C(资料性)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80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术语和符号、总则、基本规定、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本文件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8076混凝土外加剂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
3、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117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2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T17639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25993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CJ/T340绿化种植土壤CJJl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
4、路面技术规程JGJ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SL/T231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Z712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绵城市spongecity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
5、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来源:GB/T51345-2018,2.1.13.2低影响开发IOwimpactdevelopment(LID)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降低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合理利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削减暴雨径流产生的峰值和流量,延缓峰值流量出现时间,减少城镇面源污染。来源:GB50014-2021,2.0.83.3城市道路urbanroad城市道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一般由机动车
6、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道路附属绿地等组成,包含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3.4建筑与小区subdiStrictsandpubIicbuiIdings包含城市(镇)内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工业、物流仓储的开发建设区域,一般包括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及工业建筑等。3.5绿地与广场urbangreenspaceandsquare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及广场的总称,包含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等。3.6城市水系urbanwatersystem城市规划区内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系统的总称。来源:GB/T50513-2009(2016版),2.0.13
7、.7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IumecaptureratioofannuaIrainfaII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来源:GB50014-2021,2.0.7J3.8径流污染runoff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来源:GB50014-2021,2.0.63.9排水分区catchment指以地形地貌或排水管渠界定的地面径流雨水的集水或汇水范围。来源:GB/T51345-2018,2.1.43.10滨水区wat
8、erfront在空间上与水体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总称。来源:GB/T50513-2009(2016版),2.0.63.11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雨水调节和储蓄的统称。雨水调节是指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达到削减峰值流量的目的。雨水储蓄指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利用的目的。来源:GB51174-2017,2.1.13.12海绵设施spongecityinfrastructure指具备“渗、滞、蓄、净、用、排”一种或多种功能,通过渗
9、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的设施及附属构筑物,包含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3.13绿色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来源:GB/T51345-2018,2.1.63.14灰色设施grayinfrastructure传统的较高能耗的工程化排水设施。来源:GB/T51345-2018,2.1.73.15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来源:GB50400-2016,2.1.4J3.16硬化地面imperviouspavement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地面。来源:GB
10、50400-2016,2.1.73.17断接diSconnection指切断径流排放通道,将径流合理引导至绿地或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内,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溢流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促使雨水径流遵循自然水循环的规律。狭义的雨水断接常指屋面雨落管断接,广义的雨水断接还包括道路、停车场、广场等硬化不透水面雨水径流的断接。本文件除特殊说明外,均为狭义的雨水断接。3.18绿色屋顶greenroof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收集利用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设施,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来源:GB51222-2017,2.1.163.19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由透水面层、基
11、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来源:GB50400-2016,2.1.153.20植草沟grassswale用于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来源:GB51222-2017,2.1.153.21下凹式绿地sunkgreenbelt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用于源头减排时,主要功能为径流污染控制,兼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用于排涝除险时,主要功能为削减峰值流量。来源:GB51222-2017,2.1.183.22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faciIity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
12、雨水的设施。来源:GB51222-2017,2.1.143.23高位花坛highpositionflowerbed在一定范围高出周围地面,且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式的图案栽植观赏植物,用于渗滞、转输雨水径流的设施,常用于建筑周边与屋面雨水管断接联合使用或广场高差衔接区域径流组织。3. 24雨水湿地rain-fedwetland雨水湿地是一种人工浅沼泽系统,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4. 25湿塘wetpond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来源:GB50400-2016,2.1.215. 26溢流排水口overflowoutIet超过设施的体积控制能力,使
13、降雨径流通过渗、滞、蓄等耦合效应达到饱和后溢流排放的附属构筑物。来源:GB/T51345-2018,2.1.56. 27初期雨水弃流设施initialrainwaterremovaIequipment利用降雨量、雨水径流量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7. 28渗管/渠infiItration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雨水渠。3.29环保雨水口environmentfriendlygully一种用于处理面源污染的海绵设施,在小雨时能净化初期雨水,大雨时不影响雨水顺畅排放,实现截污环保功能的雨水口。4总则4.1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道路
14、、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建设工程。4.2 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件仅包含海绵城市源头建设部分,即低影响开发内容。4.3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经济适用、系统高效的原则。4.4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5 海绵城市采用的新技术或新产品,必须经过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新技术应用前,应对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进行评审,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5基本规定5.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不得影响建筑、道路等主体的安全和正常功能,雨水回用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直接连接。5.2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海绵设
15、施应配套设置警示标识及必要的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应与海绵设施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施工期间应根据施工需要,在施工人员活动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及必要的预警系统。5. 3以渗透功能为主的海绵设施渗透面距地卜水位应大于1.0m,渗透面应从海绵设施竖向最低处计。5.4 海绵设施选用应遵循经济可行、维护量少、养护成本低的原则。5.5 海绵设施内植物宜选择抗逆性强、耐粗放管养的植物,植物栽植应符合CJJ82的规定。5.6 海绵设施内种植土应为沙壤土且肥力适中,种植土配置要求可按CJ/T340执行。5.7 从事施工的管理人员应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标准及规范,应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5.8 海
16、绵设施施工时,应按设计文件重点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设施、溢流排水口、防渗、水土保持、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5.9 海绵设施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相关要求进行进场复检。5.10 施工现场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5.11 雨季进行地下储水构筑物施工时应采取抗浮措施。5.12 海绵设施施工时,转折点、交叉点和变坡点应增加竖向控制点并确定其高程,加大竖向控制的精细度。5.13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海绵设施成品保护。5.14 建设项目如有海绵城市监测系统的,所需安装的监测设备应按设计要求与建设项目同步安装调试,同步验收。5
17、.15 施工质量功能性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基础上,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并进行记录备档。5.16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6设计6. 1城市道路6.4.1 设计流程城市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宜按图I所示流程进行。I现状条件个问题评估II确定城市道2功能及目标I明确海绵城市控可目标及指标要研-Z技顾和协调道路、掂观、排水各门的功能需求J:依照各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或道路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上位控制要求,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指标:J包含技术适宜性分析、多方案平面与竖向布局、设施数:“量及规模确
18、定等图1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流程6.1.1.1 现状建设条件及分析新建道路应勘察建设区域现场,分析道路建设区域与红线外用地条件、竖向关系,地表径流流向、相交道路、地块排水管线衔接关系等。改扩建道路应在上述现状条件分析基础上,增加现状保留路面破损、现状排水管道混错接情况、绿化种植现状、易涝点分布及渍水程度等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和源头海绵设施实施条件。6.1.1.2 初步确定城市道路和设计方案根据相关道路上位规划,兼顾和协调道路、景观、排水各自的功能需求,按照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特性和断面形式,综合考虑各种控制条件,初步确定路面结构形式,道路纵坡、横坡等方案。6.1.1.3 明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
19、及指标依据道路总体方案、相关道路上位规划,识别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及侧重点;结合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对道路的要求,确定各项设计目标及指标。改扩建道路应结合易涝点消除、雨污混错接改造(排水体制为分流区)等工程建设明确海绵城市各项控制指标。6.1.1.4 竖向设计及路面径流分析计算根据6.1.1.2步骤初步确定的道路纵坡、横坡方向,协调道路功能需求,分析道路的径流流向、集水点、汇水区面积等,最终确定道路纵坡及横坡设计,并分区进行径流分析计算。6.1.1.5 技术选择、确定设施规模新建道路根据6.1.1.3步骤确定的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和指标要求,综合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宜行、便于维护等适宜性要求,有针对性
20、地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并结合绿化带宽度、面积及市政管线的布设位置,确定技术措施及可实施的数量和规模。改扩建道路根据6.1.1.3步骤确定的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和控制指标要求,以及易涝点消除、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的衔接关系,结合现状市政管线的敷设情况、现状绿化种植情况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确定海绵设施数量和规模。6.1.1.6 设计方案及经济分析根据选择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进行道路的平面与竖向布置,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宜进行方案比选及经济分析,提出推荐设计方案。6.1.1.7 详细海绵设施设计根据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单项海绵设施设计以及各系统衔接设计。6.1.
21、2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1.1.1 .1道路横断面形式,宜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特性等要求,采用高绿化率的横断面形式。1.1.2 .2道路横坡方向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纵坡、红线外海绵设施具体布置确定。单幅路应根据道路宽度采用单面坡或双向路拱横坡,多幅路应采用由道路中线向两侧的双向路拱横坡,人行道宜坡向海绵设施。1.1.3 .3城市道路的交通等级为特重、重和中等交通时,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不宜采用透水路面。1.1.4 .4非机动车专用道、非机动车道与车行道共板时不宜采用透水铺装,与人行道共板时可采用透水铺装,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6.1.2.5城市道路海绵设施布置应采取防渗措施。6.1
22、.2. 6地面停车场内停车位宜采用生态停车位,绿地区域宜采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6.1.3. 7综合考虑雨水收集利用的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并应符合CJJZT188、CJJ/T190和CJJ/T135的规定。6.1.3排水工程设计要点6.1.3.1 布置有海绵设施的城市道路下雨水管渠、下穿通道处排水泵站及高架桥落水管等排水设施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依据GB50014选取。6.1.3. 2城市道路绿化带内的海绵设施宜与道路纵坡同坡向,纵向坡度宜大于0.3%;当纵向坡度大于1%时宜采取挡水堰等措施。6.1.3 .3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时,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应采用渗排管
23、(板)或排水盲沟等方式接入排水管道,管径应按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量计算确定。6.1.4 .4道路交叉口、公交站台等地面径流无法引入绿化带海绵设施处的区域应在道路低点设置雨水口,并与排水管道衔接。6.1.3. 5车行道立缘石宜采用开口(孔)等方式将路面径流导入海绵设施,开口(孔)尺寸及间距应根据径流量计算确定,开口下缘宜与路面平接或降低2cm5cm开口(孔)过流能力应按排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量计算确定。6.1.4. 6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进入绿化带内海绵设施前宜设置截流沉泥井等截流设施。截流设施的容积可根据路面汇水面积内截流水量确定,可按公式(1)计算。截流设施的深度不宜大于Im,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海绵 城市建设 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8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