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080CCSP85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XXXX-XXXX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Specificationsforlandqualitygeologicalsurvey(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 -XX-XX 发布XXXX-XX-XX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25工作准备与设计编写2KI工作准备3Kn设计书编写36野外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3A1土壤地球化学调查3fti)大气干湿沉降物调查7RQ灌溉水和底泥调查7fi4农作物和根系土调查8RK野外工作质量检
2、查97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107I样品分析单位及执行标准1079样品分析指标107 q样品分析质量控制U8 4样品分析质量验收119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1R1评价单元及赋值11Q0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12QQ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124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131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3Q1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13D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1310异常查证13i异常查证选区13InC异常查证方法13Inq异常评价1411特色土地资源评价14Il1富硒资源开发评价14Il0其他特色资源开发评价1512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调查评价15lf)1调查要求1519,适生条件研究151
3、9q产地调查1619i测试分析16fK综合评价1613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16n1综合研究16n。图件编制16Hq数据库建设17n4报告编写17附录A(资料性)设计书编写大纲18附录B(资料性)调查区编码20附录C(资料性)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样记录卡及填写说明22附录D(资料性)土壤垂向地球化学剖面野外记录卡及填写说明26附录E(资料性)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记录表29附录F(资料性)灌溉水与底泥样品采集记录表31附录G(资料性)农作物与根系土采样记录表33附录H(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大纲35参考文献37,.l.lZl,A刖三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4、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工作准备与设计编写、野外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土壤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异常查证、特色土地资源评价、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农用地
5、1:50OOO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1:10OOO及更大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72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2499富硒稻谷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130地质矿产
6、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4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DZ/T0167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0279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DZ/T0289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354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380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农用地agriculturalland用于农业生产种植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及编码按GB
7、/T21010执行。49土地质量地质调查landquaIitygeoIogicaIsurvey以农用地为主要调查评价对象,系统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辅以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农作物及根系土、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等方面的调查,测定并评价土壤等介质中的相关指标含量水平,了解地质与土壤环境背景,综合评价土地质量的优劣,提出土地管护及开发利用建议。3M采样密度分区SamPlingdensitypartition以安徽省地貌景观分区为基础,依据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工矿企业分布、地球化学异常等资料信息,所划出的采样密度控制区块。?4异常查证abnormaIverific
8、ation针对初步调查评价发现的重要异常开展验证,确定异常是否存在,追踪异常源,了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异常地质背景或生态环境条件,对异常的成因及生态环境影响作出初步评价。4基本要求41调查土壤中营养有益元素、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和生物有效性,评价土壤地球化学质量;辅以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综合评价土地质量。45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养分丰缺评价结果,选择重要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查证。评价异常性质、成因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A1以需求为导向,在特色农业种植区、特殊有益元素富集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农作物适生条件研究与产地调查评价等,提
9、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提升及产业区划建议。4A对调查的属性数据、空间矢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储与管理,建立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数据库。工作准备与设计编写.1野外调查./ 与样品采集.JA工作流程见图1。I土壤质量地V球化学评价“/Z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一(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Xz特色优质,/_I农产品产地.二I调查评价,L特色土地. 资源评价.异常查证图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示意图E1工作准备5.1.1 资料收集收集的调查区资料种类包括但不仅限于:a)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农业生产条件、主要生态问题等资料;b)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资
10、料;c)农业地质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其他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资料;d)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基本农田分布等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资料,“三区三线”划分成果资料等;e)农用地分等定级有关资料;f)土壤志、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普查等有关资料,结合土地利用历史可进行土壤类型溯源的资料等;g)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区以及与农业区划有关资料;h)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等资料;i)其它与土地质量相关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5.1.2 需求对接开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部门需求调研,咨询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查工作的实际
11、需求,了解调查区存在的土地管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等有关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指导工作部署。5.1.3 野外踏勘5.1,3.1根据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主要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等设计野外踏勘路线。踏勘路线一般以23条为宜。5.1,3.2调查了解调查区地质背景特征和不同生态环境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异常成因等。5.1,3.3实地了解调查区大宗农产品种类、种植方式以及特色优质农产品分布范围、产地环境和品牌影响等。A)设计书编写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参照附录A。6野外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A1土壤地球化学调查6.1.1表层土壤调查6.1,1.1采样密度
12、表层土壤调查的采样密度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a)耕地采样密度范围为4点/km?12点/k/。综合调查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区、重要农业产区、一般耕地区及其所对应的安徽省5个地貌类型区(据DB34/T3455)进行采样密度分区和样点密度优化与控制(表1);表1耕地土壤采样密度分区及采样点控制密度地貌类型区地球化学异常区(点/km?)重要农业产区(点/km?)一般耕地区(点/km?)皖北平原区4644江淮丘陵区696946皖西大别山区612494皖江平原区6126946皖南山地丘陵区612494注:1.地球化学异常区:1:25OOOO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的硒锌等有益微量元素以及重金属元素等
13、异常区。2.重要农业产区:集中连片耕地区上分布的省级及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等。3.皖北平原区参考1:25OOOO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及种植结构相同,土壤地球化学场差异小,且无污染风险的连片耕地区,采样密度可适当放稀。b)园地基本采样密度4点k.地球化学异常区及重要农业产区采样密度同耕地;c)林地基本采样密度1点2点k坡度大于25的林地采样密度1点4k;cl)军事基地、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不布设样点。6.1.1.2样点布设以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采用网格+图斑布点法布设样点:a)以1kmlkm网格划定采样单元(采样大格),再按照
14、0.5km0.5km划分为4个采样小格,并将样点布设在采样单元内最大的图斑中。采样图斑小于采样小格时,以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布设样点;采样图斑大于采样小格且同一图斑在相邻网格无样点控制,样点位置尽量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当相邻网格同一图斑有样点控制,同一图斑内样点空间分布应相对均匀;b)平原区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等因素,将样点布设在土地利用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农用地中;c)低山丘陵区,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特征,兼顾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差异,将样点布设在地质背景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范围内:1)枝状沟系发育地区,一般沿主干沟系布设,将样点布设在下游的沟口附近农用地中;2)山坡梯田地区,样点应布
15、设在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最具代表性的梯田中;3)园地、林地等,样点一般布设在成土母质最具代表性的山坡坡中位置。cl)中高山区,样点一般布设在沟谷、洼地台地等土壤发育处。6.1.1.3样品编号以县(市、区)为一个独立编号体系,按照1k为基本采样单元,由左至右、自上而下编制采样大格号、采样小格标注代码(a、b、c、d)和顺序号。样点编号为调查区编码(见附录B)+采样大格号(4位)+小格代码+小格顺序号,共8个字符组成。如石台县13号大格b小格中第2个采样点,样点编号为STOOI3b2,样点以直径L5mm小圆圈标定在图上。样品编号同样点编号。每50件样品编号内预留5个号码,插入4件监控样,1件重
16、复样,插入号码应均匀分布。a)导航: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或遥感影像图并配合手持卫星定位仪进行设计点位导航定位。b)定点:根据设计点位和采样位置选择要求,确定实际采样点位并定点定位。定点误差应小于15m。C)采样:采用多点采样法采集26个子样,等重量组合成1件样品;d)记录:以中心样点或子样点的中心位置作为记录点,对样品性质、特征和样点周边环境情况等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e)拍照与标记:对样点周围环境、样坑及样袋拍照;采样点位周边有显著标志物的,留采样标记。6. 1.1.4.2采样要求a)农田区在上茬作物成熟收获后,避开雨季并在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及种植前采集土壤样品。b)选择在最大地块中
17、布设样点位,以手持卫星定位仪定位中心点位置,并向四周辐射20m50m确定子样点。近似长方形地块采用“S”形布设子样点;近似正方形地块采用“X”或“棋盘”形布设子样点;梯田地块子样点可按“扇形”布设。c)当采单元(图斑)中地貌变化较大时,不同地貌部位地块均应有样点控制,并保持各子样点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同。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洼地等土层较发育地带沿垂直物质方向采集子样;位于沟谷底部的地块,子样点应位于沟底流水线两侧的农用地中并分别采样。d)采样部位主要选择在耕地、园地、林地等土层较厚地带。采样时应距离田坡、地坎1.5m以上,并注意避开沟渠、林带、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起伏较大地段
18、,避让距离一般不少于20ioe)1:50OOo调查采样中,耕地由46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园地、林地由23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采样深度为20CnI,采集0CIn20Cm的连续土柱。f)异常查证及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地调查等,根据种植作物根系分布深度确定土壤样品采样深度,一般为20cm,以乔木为主的果园地采样深度为60cmog)使用铁锹、木铲、竹片等采样器具连续采集规定深度的土壤柱。采样时捡去土壤表面的杂物,挖掘采样坑,用木铲或竹片去除与金属接触的土壤后再采集样品。采样完成后,及时清除干净采样工具上的土壤,再进行下一件样品采集。h)将采集的各子样土壤掰碎,去除草根、砾石等杂物,经充分混
19、合后,取大于IoOOg的土壤连同编号卡片装入已编号的布样袋中,潮湿样品需外套聚乙烯塑料袋隔开,以防止样品间相互沾污。i)同一样点各子样采样部位、深度、重量应保持一致。j)重复样采集点位按照设计的原始样品总数的2%3%布设。根据原始样点航迹和位置,由不同小组在不同时间同点位采集,并于7日内完成。k)若实地无法采集到符合要求的样品时,可变更点位,并做好记录和拍照。6. 1.1.4.3采样记录a)野外使用土壤采样记录卡,用代码、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样点周边环境、采样和记录人员等信息(见附录0。b)记录卡现场用2H铅笔填写,记录内容应正确、齐全,字迹要应工整、清晰,不得涂改。c)每个样点现场工
20、作照片不少于3张,包括定点记录的采样坑与样品样袋照片1张、子样点分布信息照片1张、样点周边环境信息照片1张。6.1.1.5样品处理及送检6.1.1.5.1 样品处理a)野外采集的样品应及时清理、登记、加工处理。对于样袋破损、样号或标注字迹不清的样品应重新采集,并补充记录。b)登记无误的样品在专用场所进行晾干、加工和保存。样品处理场所应远离厂矿、城区及主干道路,环境应宽敞、清洁、通风、无污染。样品风干、加工、储存场地要相对独立,样品碎样与过筛应位于不同的平面空间,严禁各环节间相互沾污。c)样品应平摊或悬挂在样品架上自然晾干,不得暴晒和烘烤,防止雨淋及被酸、碱等气体和扬尘污染。晾干过程中适时翻动,
21、及时揉搓,避免样品结块。d)干燥后的样品用木槌粗碎,在剔除土壤中的杂物后全部过2nun(10目)孔径的尼龙筛,未过筛的土粒应重新粗碎,直至全部样品过筛。e)过筛后的样品应充分混匀、四分法缩分。送检样品重量不低于150g,有效态分析样重量每个指标不低于50go留存的副样重量不低于300g,装入聚乙烯塑料瓶封存,送至样品库长期保存。f)测定土壤中有效态等指标的新鲜样品处理按DZ/T0295执行。6.1.1.5.2 样品送检样品由专人负责及时送检。送样单应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两份,内容包括样品件数、样品编号、送样单位、送样日期、测试单位、收样日期、分析指标、分析要求等。样品安全送达后,送样与收样人员根
22、据送样单逐件清点核对样品,确认无误后,双方在送样单上签名盖章并留存。6.1.2土壤剖面调查6.1,2.1剖面布设a)开展调查区异常查证、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调查时,应设置土壤剖面工作,一般包括水平剖面和垂向剖面。b)剖面布设密度和部位应综合考虑异常特征和规模、特色土地资源分布,以及调查区地质背景、成土母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确定。c)垂向剖面布设应具有代表性,同时兼顾合理性和均匀性。平原区剖面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的平坦地块内,山地丘陵区剖面应选择在无明显堆积和侵蚀程度相对较弱的位置。d)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注意避开村庄、道路、沟渠、垃圾堆、建筑工地等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6.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 土地 质量 地质 调查 规范 征求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5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