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建设方案项目概述.docx
《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建设方案项目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建设方案项目概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1.1建设背景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这是意见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数字技术从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使数字文化生活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特征。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内容指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
2、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第八条“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体验中心(所、点),打造一批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4、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标准一文化体验厅技术要求提出“构建各类体验场景,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活动编排来呈现文化内容,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与学习鉴赏需求的文化传承传播的体验场地。”1.2建设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
3、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非遗的数字化对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数字化的体验方式了解各项非遗的历史和现状,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增添了趣味性、互动性与多样性,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非遗数字体验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数字科技与非遗结合,打造沉浸式的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在体验非遗时更具氛围感、仪式感,有助于激发群众对非遗的兴趣。2、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非遗主动地呈现给群众,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非遗,有利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3、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包容性强,可融入当地非遗进行展示与互动,使非遗数字体验空间本土化、特色化,以达到弘扬本地非遗的目的。数字技术推
4、动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其形态的转化与创新,加快了“线上+线下”的传播速度,丰富了沉浸式、临场感的体验。进一步促进非遗的分享、互动和消费等。1.3建设目标建设非遗数字体验空间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使非遗传承的方式更多样、更有趣。1、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新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一一非遗数字化。非遗数字化是基于非遗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应用,能够准确、无损地记录和传播非遗信息,拓宽非遗传播渠道,促进非遗创新,利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科普与教育: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非遗,
5、在体验中了解非遗相关知识。非遗数字体验空间可辅助场馆举办活动,使群众能够切身地体验到非遗的魅力,增强参与感,在群众的体验中完成非遗的推广与宣传,使小众的非遗走向大众。3、推广与转化:数字化体验能够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创新性和知识普及等优势,激发人们对非遗的兴趣,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非遗,并进一步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经济转化。二、方案设计思路非遗数字体验空间由文化体验厅服务云平台、非遗数字体验区、手工作坊活动区、非遗文创区组成。是一种融合了线上和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新颖有趣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我们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和学习非遗相关知识,还可以辅助举办线下活动,转
6、化出更具大众性的内容,也带动了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非遗数字体验空间文化体验厅服务云平台:文化体验厅服务云平台是依托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的服务云平台,由体验大数据展示系统、活动服务系统、体验大数据分析系统组成。体验大数据展示系统:数据展示系统包含人流量用户画像展示、活动信息发布、体验数据展示和活动数据信息展示四大模块,系统与各数字化设备后台相连接,能够实时获取并展示设备运行、群众体验和活动信息等数据,直观地展示在日常体验和活动中当地群众更喜欢哪些设备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活动服务系统:活动服务系统包含设备活动模块、活动编辑模块、活动服务小程序和调研问卷四个
7、模块,集中管理空间内各设备的活动模块,小程序支持活动打卡、领取积分和积分兑换文创产品,最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群众满意度、体验反馈等信息,帮助文化场馆改进和提升活动效果提供参考。体验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获取的实时数据分析活动参与率、人群属性、非遗各项目体验人次以及文创产品的经济转化等数据,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特色服务,为公共文化场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lQlmll 示 !第I“lflv等格式,促进当地文化传播与推广。(8)数据统计记录收集产品运行时间、每月每周每日累计体验人次、每日每周产品各功能分别体验人次等数据,可进行后台分析和数据导出。对不同设备的体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体现体验者更感兴趣
8、的产品和功能,进而得出何种传统文化更受当地群众欢迎,为场馆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9)设置功能:包含声音设置、背景音乐选择、语言选择等功能。硬件参数:序号项目参数1实木桌椅款式:中式古典材质:实木画桌尺寸:2长167Onnn*宽76Omn*高770mm木椅尺寸:2长56OnIm*宽46Omn1*高980InnI2智能交互硬件屏幕规格:,43寸液晶屏:A规液晶屏显示比例:16:9屏幕分辨率:1920*1080可视角度:全视角亮度:2300cdm2机壳:表面钢化玻璃、金属烤漆外壳触摸介质:手指、触摸笔等不透光物体定位精度:2mm透光率:295%触摸点数:多点红外触摸(220点)响应时间:6msCP
9、U:Inteli7主板:工业主板内存:24G硬盘:260GSSD显卡:集成显卡网络:WIFI和4G通信模块(采用LTE3GPPRel.11技术,支持最大下行速率150MbPS和最大上行速率50Mbps)操作系统:Windows73笔挂,笔搁,装饰毛笔规格:3针6挂3支装饰毛笔,1支电子屏专用毛笔2.5非遗数字名录系统设计思路:利用数字化互动技术展示、科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展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使更多人了解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健康开展。软件内容:本地非遗、精彩非遗、非遗百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
10、表性项目名录。(1)本地非遗a.非遗地图:将当地非遗与地图相结合,非遗元素具体展示在地图上,更加直观和系统地梳理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及所处位置,使体验者对当地非遗有更直观的认知,推动本土非遗传承。以某区为例,非遗地图以街道划分,地图上分布多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可以直观地查阅各非遗项目及所处位置等信息。b.非遗项目: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本地的各级非遗项目,包括该项非遗的发展历史与传承现状等,使观众了解该项非遗的传承现状。c.非遗传承人:通过文字、图片和与非遗传承人的访谈等形式介绍当地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及该项非遗的级别、批次等,促进非遗的传播与推广。(2)精彩非遗:选取全国各地非遗的精彩视频片
11、段进行展示,视频支持mp4、avi.flv等格式,此模块留有拓展接口,方便添加后续资源。(3)非遗百科: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与非遗相关的知识,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总数不少于100条,使体验者对非遗有进一步的了解。(4)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归纳整理数千条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资料,包含非遗传承人传承的非遗项目名称、批次、类别、申报地区和保护单位,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类,同时也可输入关键词快速筛选,便于观众查找与搜索。(5)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含全国43项世界级和众多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介绍,可以根据地区或关键字快速检索,检索后可查阅非遗详细信息,如
12、传承项目类型、申报地区单位、级别与批次以及详细介绍等。(6)非遗地图:在中国地图上点击要检索的省份或直辖市,快速筛选出当地所有的非遗项目,非遗项目根据十大分类分别列出,点击分类与具体项目查阅该非遗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及非遗传承人详细介绍等。(7)后台管理a.用户信息管理:可登录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登记和修改用户名称和用户地址,修改完成后首页下标显示用户名称,使设备更贴合场馆主题。b.产品管理:可对设备进行登记、添加和编号修改,集中式管理,方便快捷。c.资源管理:对己在后台登记的产品进行资源编辑,可增加、删减本地资源以展示当地文化,包括介绍当地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图片资源支持jp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 体验 空间 建设 方案 项目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1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