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ppt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ppt(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962 年美国Dudfick 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长期 TPN 支持治疗。近 30 年来,随着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更新换代、插管技术的普及,中心静脉置管越来越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并已广泛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静脉营养、血液动力学监测等患者。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心内膜炎及其他血行性播散性感染(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
2、国报道放置血管导管后并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为8%,估计每年发生CRBSI 2.5万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估计每年放置各类血管导管1.5亿次,中心静脉导管500万次,院内血流感染超过20万次,据NNIS的数据定期报告显示,超过85%的首发菌血症都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的。,ICU 每年发生大约8万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引起的病死率高达 35%。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报道:佘巍巍等对 2008 年 1月-2009 年 6 月医院综合 ICU 住院的 268 例患者,93 例符合 CRI,CRI感染率为 34.70%,每日每 1000 根导管发生 CR
3、I 19.3 次,其中 24 例(8.96%)患者血培养和导管培养出相同致病菌;131例符合导管细菌定植诊断,发生率为48.88%,每日每1000 根导管发生23.4 次。有统计表明,在 ICU 中,中心静脉插管较未插管者引起血液感染高出 20 30 倍,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以千导管留置日来统计,从2.9-11.3/1000导管日不等,平均5.3/1000导管日。(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引用美国国家医院获得性感染监测系统数据NNIS。)重症监护室CR-BSI的感染率在1.35.5之间,导管使用率在39%71%之间。(2006-2008年
4、),2009-2010 年上海市65所医院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我科2011年全年目标性监测,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enter forMedicare&Medicaid Service)停止支付部分医院感染诊疗费,2008年10月1日后出院的病人,如出现以下八类情况,CMS将不再支付给医院相关费用,2009年还将增加项目Object left in surgery,手术留下异物Air embolism,空气栓塞Blood incompatibility,配血不合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
5、ions,插管相关尿路感染Pressure ulcers(decubitus ulcers),褥疮Vascular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s,血管插管相关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mediastiniti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Hospital-acquired injuries fractures,dislocations,intracranial injuries,crushing injuries,burns,and other unspe
6、cified effects of external causes 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伤,烧伤,其他外源性的影响,6000美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
7、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皮下囊感染:指完全
8、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发病机制,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1、导管相关因素 导管的选择 导管的材料与感染的 发生密切相关。导管的本身材料,导管的材料对于促进血栓和
9、微生物的附着非常重要,血栓形成与感染密切相关,增加感染的风险,导管材料按血栓形成的下降次序为聚苯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及硅胶;选择组织相容性好光滑柔韧的导管,以减少血管内壁的损伤和感染的发生,表面越光滑可防止细菌粘附,表面粗糙越易形成血栓;导管的腔道也很重要,腔道越少感染率越低,单腔导管感染率为 2%5%,双腔导管感染率 4.9%22.7%,差异显著,管腔越多操作过程复杂,感染机会也就会随之增加 导管的附加装置 附加装置可增加污染发生率 导管留置时间,2、操作相关因素 穿刺部位 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无菌操作规范性 操作人员和患者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来源。维护时消毒不严格可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性 血流 感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