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方向.docx
《华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方向.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华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方向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就像在未知的大海上航行,一位有经验的船长,他的作用对整艘大船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下个月的天气如何,要储备怎样的资源才能启程,航行过程中怎么调整船员的状态,遇到风暴怎么办,这些都是“船长”的工作。企业一把手必须意识到自己“船长”的这个身份。数字化转型,你得亲自干。华为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是如何从意识、组织、方法、文化和模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转型的?一、“转意识”数字化转型不是变魔术,把企业从兔子变成鸽子,然后一劳永逸。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看向未来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把手作为“船长”的这个身份,至关重要。一把手一定要把数字化转型的任
2、务扛在自己肩上,有三张图在你脑子里:1、用户价值图为用户解决问题,为用户带去价值,这是数字时代企业的立命之本。所以,第一张图,就是用户价值图。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张图可不是在哪个部门手中,而是超越于部门之上的。刚才我们说,数字化转型不能丢给IT部门自己干,不是IT团队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对企业来说,IT是一个纵向的能力。要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还需要横向的业务能力也参与进来。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来给你举个华为的例子。华为和很多个国家做生意,会在当地成立代表处,你可以把这个代表处理解成一个子分公司。当时,某个代表处遇到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客户拒票。具体情况是,项目进展到某个阶段
3、,需要客户付款了,我们就开票给对方,结果客户拒收这个发票,退回给我们,也不付款。等于我们做了事,但收不到钱。那客户为什么拒票呢?因为交付的产品清单和合同的产品清单不一致,各自在用自己的一套技术语言,互不相通。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华为这边的交付语言是“两片面包、一块牛肉、三片生菜”,客户那边的合同语言是“牛肉汉堡”,客户一看,不对,拒票。这也不能怪客户,因为这确实涉及客户公司内部复杂的流程,语言不一致,接下来他在公司内部没法推进。好,那华为这个代表处的技术人员一看,这不难啊,我们技术可以解决啊,语言对齐就行了。技术人员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通过关联映射的方式,把合同签订、供应制造、交付安装等双方各
4、个环节的语言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客户方配合,提供数据支持才能完成。新的问题来了,客户不愿意。这下华为的技术同事就很委屈了,我的方案很完善了,客户不配合,我有什么办法?业务同事也很难受,客户拒票不付款的问题还是悬在那里,没有解决。你看,我们华为的技术人员解决方案没有问题,可是,客户配合意愿的问题又不是技术能解决的。这就需要一把手做综合判断,去找到客户配合意愿的突破点。华为代表处的一把手和客户方的CFo深度沟通后发现,有很多业务痛点让他非常头疼。但他不知道的是,华为这个数字化平台正好能帮助他解决这些痛点。比如,现在这笔预算消耗的进度怎样,如何跟公司申请新的预算,采购的资产如何精细化管理等等。说白了,
5、这位CFO就是需要随时了解钱花在哪里了,货物有没有生产完成,有没有发货,物流走到哪儿了,是陆运还是空运,什么时候到仓库,什么时候安装等等。而这些信息,只要双方系统语言一致之后,他就能通过华为这个数字化平台随时获取。还是用刚才那个比方,就像是我们把加工汉堡的过程可视化,让客户随时能看到。华为代表处的一把手为客户方讲解了这里面的业务逻辑和技术方案,客户方立刻表示全力配合。你看,这就是一把手脑袋里才有的那张“用户价值图:有这张图,才能跳出部门单一的维度,不被技术、业务等具体问题束缚,而是综合各个方面来看问题,才能真的为用户解决问题。2、业务演进图这张图,也只在一把手脑袋里。前方海域有没有暗礁,明天有
6、没有风暴,应该选择哪个港口停靠,给接下来的航行做哪些资源补给,这些只有“船长”最清楚。有一句俗语说,屁股决定脑袋。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到达了一定的规模之后,业务都有自己的“屁股”,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就会出现利益冲突,这很正常。但对企业这个整体来说,就意味着,只要它是一个业务部门,它就有“近视眼”,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局部,很难跳出自己的业务角色,更不可能考虑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举个例子,比如一位顾客要买一台电视,在某个电器类的网购平台上下单,上面显示可以当日送达。这项服务对顾客来说,当然是很好的。对这家企业来说,也是好事,原来是线下门店销售模式,现在拓展了线上渠道,是新的发展路径。对吧?好,那线上
7、平台想要实现这台电视机当日送达,就需要让距离这个顾客地址最近的线下门店发货,这样一是能完成这项给顾客的服务,二是对企业来说成本上更划算,对吧?但是请注意,线下门店很可能会拒绝这样的业务模式。为什么?你想想看,这一单到底算谁的销售业绩呢?顾客从线上平台下单,如果算线上的,那线下门店等于是被定义成了仓库,不具有销售业务上的价值,那它当然会拒绝。如果不能处理好这里的利益冲突,明明是一家企业,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就会变成竞争关系,这种商业模式就不能继续发展,更别提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了。你看,这不是靠技术就能解决的事,对吧?企业必须有超越业务主管的角色,不只是关注业务的现状,更能对业务的演进心中有数。
8、这个人,只能是一把手。一把手带着业务演进这张图,亲自参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只是简单地做一个网站,把线下搬到线上,而是从企业运作模式上进行通盘考虑,利用数字化带来的能力,去发掘企业新的竞争力,重构新的业务流程。这是一家企业能够生存,能够转型,能够持续创新的关键所在。3、架构生长图说完了用户价值图、业务演进图,我们再来看“船长”手中的第三张图,架构生长图。什么是架构?你可以理解成企业的基因。一家企业的基因是从它创始之初就写在底层代码里的,基因有什么作用呢?企业每天都要面对市场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市场稍有变化,企业就做出应激反应,或者在各种趋势里随波逐流,这样的企业很难长大。想要不断成长,持
9、续发展,就需要确定性。基因的作用就在这里,它能够为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下,提供确定性,专注于成长。我们华为管这个叫做架构的价值。架构生长图,是一张描绘未来业务愿景的蓝图。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长大以后应该什么样,这件事别人无法定义,只有“船长”心里才有。说到这儿,我想带你看一小段华为的历史。1998年,当时华为的全球业务还没有全面展开,但是,“用全球的资源,服务全球的客户”,这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我们的架构也围绕着这一点展开。所以,当时我们就开始搭建CRM系统,也就是华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此来提升华为服务客户的能力。后来,随着华为公司的不断成长,全球化业务高速增长,面对越来越多时空
10、上的不确定性,比如IOO多种货币,这里就有汇兑问题、结算问题;20多个时区,就涉及客户办公时间、合同签署时间;各类语言语种,就会出现产品参数、标签、物流信息统一等等问题。这个时候,CRM系统的能力开始发挥极大的作用。它可以支撑华为公司全球的销售人员、服务人员,都按照客户公司和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做生意。这还只是CRM系统,华为在全球还有五个财务共享中心、四个供应中心等等,这些能力如果等到全球业务扩张开始构建的话,一定是滞后的,是没有办法支撑企业的迅速成长的,是不可能应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的,也就不可能拥有全球化高质量的竞争力。你看,这就是架构生长图的意义所在。作为“船长”,需要用这一张清晰的蓝图,
11、来给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框定当下的坐标,和未来前进的方向。二、转组织数字化时代,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转型中的企业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到底怎样才能用好IT技术呢?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能发挥出技术能力的最大价值呢?1、业务IT一体化我想先请你来回想一下,你的企业,或者你见过的大多数企业,各部门和技术部门都是怎么协同工作的?业务部门有一个需求,提上来,和技术部门同事开两个小时的会,沟通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需求。然后技术部门对这个需求进行规划排期,由开发人员开发,开发完成之后,再交给专门的运维人员去做好保障。通常是这样的,对吧?这种方式很像是击鼓传花,看上去每个人分工
12、明确,流程顺畅,但实际上,只要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方式是有问题的。首先迎面而来的问题,我想你大概率经历过,就是慢。一个需求从被提出来到真的实现,可能半年一年都过去了,周期很长,速度很慢。因为周期长,紧随而来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贵。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变得很高。更要命的是,这种方式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处理起来非常难。各个业务部门都会向技术提各种需求,技术到底把资源分配给谁?各个业务领域都去跟技术团队沟通,做调整,可能开完五个会之后,原本优先级最高的那个需求就变成最不紧急的需求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组织层面看,这是功能型组织的结构,每个部门承担各自的功能。华为以前也是这样,我们管这个叫烟囱式的组织,
13、一个个高耸的烟囱,彼此之间是隔离的,沟通成本特别高,就会出现慢、贵、难的问题。2010年之后,华为开始采用项目型组织。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一个团队,把公司对业务的需求和数字化能力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项目组,去解决特定的问题,解决完了之后,项目组解散。这听上去比之前的功能型组织好多了,慢、贵、难的问题似乎被解决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能力没办法固化下来,很容易流失。什么意思?你想啊,项目型组织天然就是一个临时组织,只对项目目标负责,不对长期结果负责。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项目组织就没有办法把做项目得来的数字化经验,沉淀成公司的能力。项目组一旦解散,没有什么组织可以承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任务。因
14、为慢、贵、难的问题,因为能力流失的问题,华为开始考虑优化组织。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比较,最终,我们确定了业务IT一体化运作的组织模式。在华为看来,这是当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好的一种组织方式。2、那到底什么叫“业务IT一体化”呢?打个比方,1927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其中有一项著名的党组织结构调整,叫“把支部建在连队上工业务IT一体化,就是把技术能力建在业务上,由业务主管担任负责人,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成立数字化的团队。技术人员不再是单独的一个部门,而是成为具体业务部门的一部分,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组织形式。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种人事的安排,但你如果真的理解了功
15、能型组织和项目型组织带来的问题,就知道这种组织形式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了。3、纠偏、预判和生长(1)首先第一个作用,就是纠偏。在这一次组织调整中,华为写下了业务与IT一起协同的六大原则,围绕着“业务主导、IT使能”这个核心,要求双方都得遵守。这在组织变革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这么做,对吧?在这里,我不是想跟你分享这些原则的内容,而是想说:最重要的不是写下原则,而是执行原则。六大原则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技术必须懂业务规则才能施工,业务必须和技术的流程相配合。你看,业务和技术就是硬币的两面。但是,如果这双方不在一起工作,这些原则就等于白写了,一定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走样、变形。只有指导员和官兵们
16、在一起,最新的思想、前线的战况,才能互相同步。所以,任何关于组织的原则,制定了不等于就能实施好,实施了不等于就不偏航。华为这一套把技术能力建在业务上的组织方法,让那些工作原则没有成为空话、套话,而是真的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了,起到了纠偏的作用。(2)不止如此,把技术能力建在业务上,还有一个作用:预判。什么意思?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技术人员前后工作状态的变化。以前,需要和业务开会,业务人员用两个小时告诉他,这到底是个什么需求,在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为什么很重要。会开完了,这位技术人员可能也是似懂非懂。为什么?因为距离前端客户太远了。这还只是提需求环节,更别说其他情况了,这位技术人员收到的信息永远是滞
17、后的,甚至可能是失真的。现在呢?他每天就和业务坐在一起,看业务是怎么工作的,看自己做出来的产品业务是怎么使用的。对他来说,他对业务需求的感知不仅会同步,还会超前。因为他是从技术的思路出发解决问题的,可能业务还没意识到这个环节可以靠技术来优化,这位技术人员就已经想到了。你想想,只有把支部建在连队上,才能出这样的效果,不是吗?技术人员身上具备的技术能力、数字化思维,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下会被成倍的放大,甚至可能为企业带来意料之外的能力提升。(3)这种组织模式下,能力不是封闭固化的,而是在不断生长的。这就是第三个作用。以前的组织模式,可以说是供给依赖型,技术能力有多少,业务问题就解决多少。但现在这种组织
18、安排下是业务主导,技术能力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生长。还是举个华为的例子。华为的财经原来有一个财报的系统,随着系统做得越来越完善,就不再需要那么多技术人员了。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做一个交易处理的数字化平台。财经的业务主管就决定,把原来财报系统的技术人员,调配到新的业务上。如果放在以前的组织模式下,可不是这么灵活的。以前,财报系统的项目做完了,人员就释放了,到了其它业务的新的项目上,财经想要进一步做深化数字转型,想要有经验的老手,很难实现这样的动态调整。但现在这种组织模式可以了,业务启动非常顺畅。不止如此,当这些数字化平台都搭建好后,财务数据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多。财经业务部门不用等着公司总体调配、增加数
19、据分析人员,自己就可以开始建设这部分能力。短短两年,财经系统的架构、安全、运营等能力也都建立起来了,成为华为公司非常重要的一项企业级能力。这就是业务IT一体化组织模式发挥的三个重要作用:纠偏、预判和生长。三、转方法如果数字化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这个施工的次序是什么?1、施工次序我得先提醒你,很多企业的一把手在实施数字化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就是按照部门、功能的划分来数字化。比如说,一入手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怎么数字化,招人怎么数字化。这不对。我们一会儿会讲到,这么数字化一定会碰上瓶颈。那应该从哪儿入手呢?我用孙悟空打个比方。孙悟空大闹天空,给玉皇大帝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麻烦。那玉皇大
20、帝从哪儿入手解决这个麻烦呢?肯定是管理孙悟空。管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他压在五指山下,不让出来;一种是让他跟着唐僧去取经。取经的路上,孙悟空闹事儿了有惩罚,唐僧念紧箍咒,护送成功了有奖赏,如来给他封斗战胜佛。这个解决问题的次序,我认为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次序。我们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再回顾一遍。玉皇大帝确定了要管理的是孙悟空,这就是定义了一个清晰的业务对象,是第一步。比如企业的用户、合同、知识,你想管理什么、想让什么为业务产生价值,你就围绕什么进行数字化。从业务对象开始,抽取出业务过程,是第二步。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就是一个抽取出的业务过程。这一步也能看出来我们前面定义的业务对象合不合适,业务对象
21、一定是可以抽取出业务过程的。如果玉皇大帝把业务对象定义成了“金箍棒”,那这就抽取不出来业务过程To业务对象衍生出了业务过程,你想复用这个过程,提高效率,这还需要第三步,就是业务规则。紧箍咒是惩罚,封斗战胜佛是奖赏,这就是给孙悟空划定的业务规则。这是我用孙悟空打比方,让你对数字化转型的顺序有个大概的认识。我稍微总结一下,数字化转型不是针对业务的,更不是针对职能、部门的。数字化是针对业务对象的、业务过程和业务规则的顺序逐级展开的。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做一件事需要的所有资源,其实就是这三类:对象、过程和规则。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说,数字世界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而是现实世界的映射,最终在数字世界形成一个
22、现实世界的李生世界。我们叫“数字李生”。那怎么才能映射?就是按照这三个层次映射:对象的数字化需要数据工程师,过程的数字化需要代码工程师,规则的数字化需要算法工程师。华为未来就会围绕着这三个方向来开展我们的业务数字化。2、施工案例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我们接下来把这个次序放在具体的业务场景里看看是怎么实施的。我们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公司的门禁管理。假如你站在华为的大门前,门禁就要识别,你是不是华为的员工。门禁可能开门,也可能报警。确认了你是员工,门就打开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场景,背后就隐含了我们刚刚说的对象、过程和规则。你看,门禁管理的业务对象,就是人。业务过程有两个动作,开门还是报警。那什么时
23、候开门,什么时候报警,这就是业务规则。门禁系统比较简单,我们再来看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一个汽车厂怎么做数字化呢?咱们还是先来确定业务对象。你说一个汽车厂的业务对象会是什么?是车还是人?这两个答案,都不准确。汽车厂是在把车卖给客户,然后在客户使用这辆车的全生命周期内为他提供服务。那我们确定的对象,就应该是“客户使用这台车的全流程体验、2020年,中国汽车的年销量是2500万辆,传统车企的销量在这当中占据了九成以上的份额。但是这2500万辆汽车运行的状态怎么样,车厂完全不清楚。那按照数字化的思路,在车卖出去的时候就应该有个记录,这个车车架号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型号是什么,等等,都应该记录下来。但记
24、录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要记录的是客户使用这台车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比如客户给车买了什么保险,什么时候出了什么事故,他是去哪里维修的,是不是开着这辆车参加过什么车友会,之后换车他又换了什么车?一旦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之后,你就能得到一些规则。比如什么样的人最可能买这个型号的车,30岁以上的白领一般保养车的频率是怎样的,等等。有了这些规则,你就能做到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服务客户。还不只是这样。这么做完一整套的转型,你还会发现一个奇妙的变化。企业和自己的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转变了。原来一个汽车厂和它的分销商是什么关系?是上下游啊。分销商既帮助车厂卖车,但是也分走车厂的利润。他们既合作也博弈,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为 公司 数字化 转型 五个 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