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皮肤肿瘤.ppt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皮肤肿瘤.ppt(10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皮肤肿瘤,皮肤良性肿瘤色素痣皮肤血管瘤汗管瘤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病,恶性皮肤肿瘤Bowen病Paget病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色素痣(naevus pigmentosus),又称痣细胞痣(naevus cell nevi)、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aevus)为黑素细胞发育畸形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先天性在出生时即存在,附黑色粗毛称“兽皮痣”。后天性常在2岁后发生,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患者常有家族史,多终生不愈。,临床表现,皮损为斑疹、丘疹、乳头瘤状、疣状或有蒂,直径一般不超过6mm,极少大于1cm,边缘整齐、清楚,损害颜色为黄褐色或黑色、正常肤色。常无自觉症状
2、。有各种名称,如斑痣、雀斑状痣、毛痣、疣状色痣、脂肪瘤样痣、兽皮样痣、软痣等。交界痣:见于出生时,常见于3-18岁,为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稍隆起于皮面,表面平滑、无毛。混合痣:青少年,比交界痣更高出皮面,有毛。皮内痣:最常见。成年人头颈部,褐色半球形隆起之丘疹、乳头瘤样或有蒂,表面有毛且粗。,色素痣,色素痣,色素痣,色素痣,组织病理,由痣细胞构成,其特点为痣细胞排列成巢状。根据痣细胞在皮肤中位置,病理上分为三型:交界痣:痣细胞活跃,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基底细胞内和真皮上部,形态类似于上皮样细胞,常含有大量黑色素。易发生恶变。皮内痣:痣细胞相对静止,多成团块状,完全位于真皮内,形态类似于淋巴样细
3、胞,含黑色素少。一般不发生恶变。混合痣:痣细胞位于表皮内与真皮内,真皮上部者类似于上皮样细胞,真皮下部者呈梭形,类似纤维母细胞,不含或含有很少的色素。,治疗,一般不必治疗。先天性有10%发生黑色素瘤,以切除为好。后天性痣若突然增大,颜色加深发亮,周围发红,表面结痂,或溃疡,或附近淋巴结增大,或周围有卫星痣出现等恶变体征时,应立即进行切除送检。发生在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色素痣,或位于面部,有碍美容,要求治疗时,也可采用切削法、冷冻、激光或贯穿结扎术等。,皮肤血管瘤(cutaneous hemangioma),为血管组织的错构瘤,由新形成过度生长的血管所组成,可合并血管畸形。
4、75%在出生时就存在,25%见于婴儿或儿童期。临床表现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压之退色。头面颈部多见,儿童期限可自行消退。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毛细血管增多与管壁扩张。,鲜红斑痣,鲜红斑痣,鲜红斑痣,临床表现,单纯性血管瘤:又名草莓状血管瘤,皮损鲜红、柔软、草莓状、半球形或分叶状,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压之退色,直径1cm。多发于面部,创伤后易出血,组织病理示毛细血管增生,婴儿期以血管内皮增生为主。海绵状血管瘤:为一个或数个柔软的皮下肿物,紫红色,位于深部者为皮色或青紫色,质柔软,状如海绵,压之体积可缩小。可恶变为血管肉瘤,组织病
5、理见广泛扩张的薄壁、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治疗,诊断及鉴别诊断:血管瘤生长在体表,容易诊断。生长于皮下及肌肉等深部组织的血管瘤常用皮肤温度测定、血氧测定、血流量测定及血管的X线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CT、DSA等。治疗:铜蒸汽激光及氩离子激光对鲜红斑痣效果较好。肿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硬化剂及冷冻治疗。必要时手术切除、植皮等。,鲜红斑痣治疗前后,血管瘤治疗前后,汗管瘤(Syringoma),是一种向表皮内小汗腺导管分化的良性汗腺瘤。好发青春期女性,与内分泌有关。表现为皮肤色、淡黄色或黄褐色半球形或扁平形丘疹,1
6、-3mm,无自觉症状。眼睑型:最常见,分布于女性两侧下眼脸。发疹型:男性青少年,成批出现于躯干前面和上臂屈侧。局限型:女阴及阴蒂者称生殖器汗管瘤,伴剧痒;手指伸侧者称肢端汗管瘤。组织病理以囊性扩张的汗腺导管为特征。一般不需治疗。电干燥法、CO2激光或液氮冷冻。,汗管瘤,汗管瘤,汗管瘤,瘢痕疙瘩(keloid),皮肤损伤后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患者具有瘢痕素质,有色人种较易发病。有时有家族史。伤口张力大、烧伤、异物和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等易促发本病。临床表现皮损为大小不一的圆形、卵圆形或奇特形状的隆起性斑块,紫红或淡红色,有触痛,橡皮样硬度,周围有红晕,表面光滑无毛,可有
7、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上胸、肩背及四肢。少数瘢痕疙瘩可扩展到原损伤以外,向四周伸出分支,胸骨前区发生蟹足状伸展为典型皮疹。,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组织病理与诊断,组织病理:胶原纤维致密增生伴玻璃样变;真皮上部胶原纤维束与表皮平行排列,而下部胶原束则交织排列成涡汶状。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染色示弹力纤维稀少,临近附属器萎缩,被推向一侧,粘多糖增多,常见较多肥大细胞。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容易,应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鉴别:无蟹足状伸展,皮损经数年后变平,对触压一般不敏感。,肥厚性瘢痕,肥厚性瘢痕,治疗,局部治疗:曲安西龙混悬液(140mg/ml)或
8、泼尼龙悬液皮损内注射,一般23个月一次。0.05%维A酸每日2次外用,连续3个月。小面积皮损可用液氮冷冻治疗,每23周1次。放射治疗:六个月内损害,X线2Gy(200rad)照射,23周一次,总量810Gy(8001000rad)。手术切除:并配合X线5Gy(500rag)局部照射,每5天一次,共4次。禁忌单纯切除。,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又称老年疣(senile wart),系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良性表皮内肿瘤。常见于老年人,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临床表现皮损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在1cm左右,界线清楚,随年龄而增
9、大变厚,数目增多,颜色变深,表面附有油腻性厚痂,揭去痂皮,表面呈乳头瘤样,可见毛囊角栓为特征。好发头面、颈项、胸背;除掌跖外也见于四肢。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无自愈倾向,极少恶变。,老年疣,老年疣,诊断治疗,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与组织病理相结合。组织病理: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特点:肿瘤病变基底与两侧正常表皮相连且位于同一水平上,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分型:角化型、棘层肥厚型、巢状型、腺样型、刺激型、黑素棘皮瘤型。治疗:一般不需治疗。液氮冷冻、激光、外涂三氯醋酸、微波或手术。,博温病(Bowen disease,BD),Bowen病又称原位鳞癌,为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
10、表皮内鳞状细胞癌。临床以孤立性、界限清楚的暗红斑片,表面结痂和渗出为特征。病因:日光、砷剂、病毒、遗传、外伤等。临床表现:皮损为发展缓慢的非浸润性红斑或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表面可见鳞屑、结痂,去除鳞、痂呈暗红颗粒状湿润面。形成溃疡,易发展成鳞癌。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疼痛、瘙痒。好发头面颈、躯干、四肢,外阴、阴道、鼻粘膜、结合膜和咽部等粘膜易受累。阴茎龟头和包皮的BD称为增殖性红斑。,Bowen病,Bowen病,Bowen病,Bowens Disease(200X),诊断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典型皮损结合组织病理诊断。应与浅表性基底细胞上皮瘤、光线性角化病、Paget病、砷角化
11、病、萎缩性扁平苔藓等鉴别。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增宽;表皮细胞排列紊乱,不典型细胞和个别角化不良细胞可见于表皮全层,真表皮分界清楚,基底膜完整,真皮上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其他如冷冻、微波、激光、电灼、浅X线或60钴照射。,Paget病(Paget disease),又称为湿疹样癌,是一种起源于乳腺导管或顶泌汗腺异常开口部特殊类型的癌。多发生于女性乳房,也可见于男性乳房,发生于乳房外,如顶泌汗腺区域的湿疹样癌又称乳房外Paget病。,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呈湿疹样外观,为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斑片,表面常糜烂、渗出、结痂、皲裂、脱屑。向周围发展形成浸润红斑或
12、溃疡。常伴乳腺癌。好发4060岁的女性单侧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偶可见于男性乳房。乳房外损害多好发于顶泌汗腺丰富部位,如阴囊、阴茎、大小阴唇、阴道、肛周、会阴、腋窝等。病程慢性,容易复发,可转移,一般预后较好。,Paget disease,Paget disease,Paget disease,Paget disease,组织病理,特点:表皮内,特别是棘层下部有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Paget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间桥,核大深染,胞浆丰富淡染或呈空泡状,该细胞PAS反应阳性、阿新蓝染色阳性。大量Paget细胞可将周围表皮细胞挤成网状,特别是表皮基底细胞被挤成细带状。真皮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皮肤 肿瘤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7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