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ppt.ppt
《人畜共患病.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畜共患病.ppt.ppt(2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人畜共患病概论,来自媒体的报道,2005年8月,我国共发现炭疽病例40例,死亡4例。皮肤型37例。2006年8月,由于吃凉拌富寿螺北京有100余人患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脑炎。2006年9月20日新闻台报道:北京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有26人痊愈出院,仍有69人住院未愈。2006年10月10日报道:卫生部9月份法定传染病疫情 登革热发生502例,无死亡病例。9月份狂犬病连续5个月发病率居于首位,9月份狂犬病发病仍具首位。,来自媒体的报道,2006年10月21日新闻台报道:据卫生部统计,2006年 19月,全国共发现狂犬病病例2254例,比去年同期(1738例)增加了29.6%.2006年上半年北京
2、有近7万人被犬咬伤。2006年10月20日新闻台“决策者说”栏目采访卫生部副部长时指出:我国现有1.2亿人为乙性肝炎病毒携带者占总人口的9%(1992年时为9.7%),其中有 两千万为乙型肝炎患者.2006年10月21日新闻台报道:在我国有15.8%的从业者中患有职业病.2006年12月2日新闻台报道:全球有130万尘肺患者,中国有61万患者,其中14万患者已死亡。全世界将在2010年控制尘肺。,来自媒体的报道,2006年11月22日卫生部公布,截止到2006年10月31日,我国艾兹病感染人数已达183733,其中艾兹病患者40667人;死亡12462人。2006年1月至10月新感染病例295
3、14例,其中艾兹病患者6986例。,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一节人兽互传病的概念和定义,人兽互传病一词是自英文ZOONOSiS(复数是Zoonoses)翻译而来。ZOONOSS一词由希腊文ZOON(意为动物)和NOSiS(意为疾病)构成。因此,在我国有将ZOONOSS译成“动物病”“动物源病、“人兽共患疾病等的译名。按此词构成的原意来讲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动物(主要指家畜)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可以传染给人的一类疾病。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Ruldolf irchow(1821一1902)在其名著Handbook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一书中记载了传播给人的动物病。,第四章 人兽
4、互传病概论第一节人兽互传病的概念和定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委员会(The Expert.*Committee on Zoonoses)的讨论研究,对Zoonoses一词所下的定义是:“Those.disease and infections that are:naturally transmitted between vertebrate animals and man”(那些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互传病约25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是公
5、共卫生上重要的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畜的健康。一.人兽互传病的病原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是生物界的一些有致病性的有机体(病原体),按它们在生物界的属性来分有:1.病毒 2.立克次氏体 3.衣原体、4.螺旋体 5.细菌 6.霉菌 7.和寄生虫,前六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人兽互传传染病 由寄生虫引起的称为 人兽互传寄生虫病,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一)按病原不同可分为:1.由病毒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口蹄疫.流行性感冒、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约50种。2.由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引起的人兽互传病:已 知有北亚蜱媒、斑疹热、鹦鹉热、Q热等10种左右。3.由霉
6、菌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已知有放线菌病.曲霉菌病.隐球菌病等约10余种.4.由细菌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有炭疽.布鲁士病、鼻疽、结核病、丹毒等约20余种。,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5、由寄生虫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病原种类比较多,按寄生虫 的生物属性来分类,尚可分为:(1)由吸虫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如裂体吸虫病,枝睾吸虫.并殖吸虫病.姜片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等约10余钟.(2)由绦虫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如棘球蚴病、裂头绦虫膜 壳绦虫病等约10余种.(3)由线虫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如蛔虫病、钩虫病、旋毛虫病、幼虫移行症等约20种。(4)由节肢动物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7、已知有蝇蛆病、五口虫病(即舌形虫病)、螨病等数种。(5)由原生动物引起的人兽互传病 有利什曼病、锥虫病、弓形虫病等约10种。,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二)按照流行病学特征分类 如:1.依照病原体的储存宿主种类(人或脊椎动物)来分类有:(l)人传兽互传病(anthropozoonoses)亦有译成“人源性互传病”,指通常在人间传播,偶尔使动物感染的人兽互传病,如人型结核病、阿米巴病(2)兽传人互传病,(zooanthroponoses)指一类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偶尔传染给人,如狂犬病、旋毛虫病、鼠疫、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棘球蚴病等。(3)
8、互传人兽互传病(amphixenoses)指病原体保存在人和动物二者之中,可以从任何一方传播给另一方的互传病,如日本裂体吸虫病.大肠扦菌病等。,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4)真人兽互传病(euzoonoses)指病原体的生活史需在人和动物体内完成的互传病,如 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2.依传播方式和病原体的生活史类型分类(l)直接人兽互传病(rthozoonoses,direct zoonoses),指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包括媒介昆虫机械地传播)的互传病,在传播过程中,病原体本身不进行增殖和无重要的发育变化,如狂犬病、口蹄疫、流行性感冒、结核
9、病、布氏杆菌病等。,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 2.依传播方式和病原体的生活史类型分类(2)循环人兽互传病(cyclozoonoses),指在传播过程中,病原体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不是无脊椎动物)来完成其生活史,又可分:真性循环人兽互传病,与前述真人兽互传病是相同的,指病原体的生活史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能完成,如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非真性循环人兽互传病,指病原体完成其生活史不一定要人的参与,如棘球蚴病。,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2.依传播方式和病原体的生活史类型分类(3)媒介人兽互传病(met
10、azoonoses),指由无脊椎动物传播的互传病,病原体在传播者体内进行发育繁殖,如黄热病、病毒性脑炎、登革热、鼠疫、裂体吸虫病、枝睾吸虫病。(4)污染人兽互传病(腐生人兽互传病)(saprozoonoses),指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性的发育场所或存集场所(有机物(包括食物)、植物、土壤都是非动物性的),如钩虫病、蛔虫病及其幼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和许多霉菌病属之。,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二节 人兽互传病的病原和分类,一、人兽互传病的分类3.依对人类危害的大小分类 毛守白(1985)将我国人兽互传寄生虫病分为三类。第一类:对人兽危害大或分布面广的寄生虫病有利 什曼病
11、带绦虫病及囊尾蚴病.裂体吸虫病等.第二类:对人兽危害或分布面较小的寄生虫病有弓 形虫病双槽蚴病、膜壳绦虫病等。第三类:人极偶然感染的寄生虫病,有孢子虫病、球虫病、肺孢子虫病等。,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 从生物进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方面来讲,可以说人兽互传病很早就存在了,诸如鼠疫、结核病、狂犬病、旋毛虫病等,古书都有记载,而且都起源于低等动物,后来才适应(感染)于高等动物和人,,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 Theobald Smit
12、h(1868-1930)曾经指出“疟原虫的宿主最先是昆虫(蚊虫),因为在它的体内发生了最重要的孢子增殖”。后来,Bruce-Chatt在其“灵长动物的疟疾发展史”一书中发展了这个观点。灵长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万年前,人类的历史约有200万年,昆虫的起源约二万万年。Bruce-Chatt认为疟原虫最早可能是在蚊虫肠道中发育,以后适应于灵长动物,而且在新宿主体内成为一种病原体。用这种进化的观点可以说明很多类似的人兽互传病的起源。,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 但是,在18世纪以前,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来龙去脉是不
13、清楚的,直到显微镜发明之后和对病原体的整个发育史了解之后才有所认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世纪后期发现了软体动物-螺蛳是很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发现了节肢动物作为虫媒传播丝虫病、疟疾、黄热病、伤寒等,这两个发现大大地促进了人类对许多人兽互传病的研究和认识,使人兽互传病成为医学、兽医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虽然发现了一些动物的疫病可以传染给人,可是并未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同时普遍认为人兽互传病主要发生在文化、经济落后的国家,发生在穷乡僻壤的地区和森林地带。50年代以后,由于科
14、学文化的发展迅速,交通工具不断改善,国际间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接触动物 的机会增多,在大城市和发达的国家都发现了人兽互传病,不但病例增多,而且种类也逐渐增多,,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 在50年代初在联合国下属的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人兽互传病专家委员会”,协助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相应的机构,对一些重耍的人兽互传病迸行调查研究。我国也成立了“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专业委员会”70年代以来由于对弓形虫病、肉抱子虫病、幼虫移行症以及一些原虫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引起了医学卫生界、兽医界、生物生态
15、学界的广泛注意和兴趣,对人兽互传病也因之更加重视起来.,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人兽互传病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衰均有直接关系。从历史上看,世界上曾发生过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542594年间,从埃及蔓延到整个欧洲,大批人口死亡,并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覆灭;第二次发生在13461349年间,使欧洲死亡人数达万,相当于当时欧洲总人口的,给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以严重的打击;第三次发生于1894年 从我国和印度传至世界许多地方,造成大批人口死亡。目前,鼠疫已被控制,但局部地区,甚至象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还有少
16、数散发病例,因此,决不能放松警惕。,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 解放前在我国长江流域流行的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病曾使大批人畜遭受死亡,很多乡村呈现十室九空的凄惨景象,人们记忆犹新。解放以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日本裂体吸虫病的防制,在国务院下设立了专门的“血防委员会”,经过医卫界、兽医界及其他各界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此病基本上已被控制,但现在有的地区仍出现阳性病人和病畜,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一、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人兽互传病对国民经济的损失和畜牧
17、业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以家畜为主的人兽互传病,不仅影响到畜力、能源、畜产品的利用减少,同时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畜的生命与健康。以猪囊虫来讲,根据不少屠宰场的统计,大约有1030%的屠宰猪是囊虫猪,若全国精确统计,其数目是庞大的,每年直接的经济损失可达亿万元以上。此外如棘球蚴病、旋毛虫病等在牧区和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时有发生,对人畜造成严重的危害。,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二、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在于防制人和动物间的互相传染,重点是预防人从动物感染。在目前人兽互传病种类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应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防
18、治机构,首先要进行普查,查明各个地区病原体的种类和流行病学特点。由于很多种人兽互传病呈现隐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因此在进行调查时能发现隐性宿主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拥有较精确的检测手段和方法。,第三节 人类对人兽互传病的认识和 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二、研究人兽互传病的目的意义,又由于人兽互传病病原体的宿主种类很多,范围很广,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禽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中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这些动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很复杂,因此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须要组织有医学、兽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诸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综合调查组才能完成任务。,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
19、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病原体 人 易感动物是流行的三个主要环节,缺一不可,但这三个环节中以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如从事生产建设、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娱乐等都与流行有关,现举其主要因素论述之。,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一、人类从事生产建设的影响 由于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人类正在而且将继续利用迄今尚未开发的地区和自然资源。人们在新的地区修山筑路,开垦土地,兴办水电,这样人们就不断地进入未适应的新的生态环境中,建立起新的居民点,而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往往潜在着人兽互传病的病原体,形成
20、某种互传病的自然疫源,当人们进入疫源地就会爆发某种互传病的流行。近年来发现的梨形虫病(piroplamosis)、猴疟原虫和动物锥虫的人体感染可以认为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一、人类从事生产建设的影响 再如,为大规模水利资源开发而修建大型水坝、水库和灌溉区划,通常可增加与水有关的人兽互传寄生虫病(如裂体吸虫病、并殖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麦地拉龙线虫病等)的危险性。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坝别起了尼罗河沿岸埃及裂体吸史病蔓延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在制订任何一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当征求流行病学家、生态学家、环境保护学家的意见,以便
21、将某些有损于人类健康的人兽互传病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二、人与动物之间接触的影响 与人接触的动物种类很多,有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实验动物和与人共处的动物(syanthropic animals)等,这些动物的动态变化(群体结构、群体密度、摄食方式、与人接触等)对人兽互传病的流行都有影响。,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三.人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习俗等的影响 在人兽互传寄生虫病的传播过程中,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给人的情况很多,而有些进食习惯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和危险性。例如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喜食半生的鱼片
22、,因此感染华枝睾吸虫病的机会较多。此病在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也有流行,其原因也是由于当地居民有生食鱼肉的习惯。又如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喜食半生的猪肉、野猪肉、犬肉而感染旋毛虫,急性发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三.人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习俗等的影响 人兽互传病的流行与宗教习俗也有关,例如肯尼亚西北部的图加纳牧民是世界上感染细粒棘球蚴最严重的一组人群,他们与狗的关系很密切,按照他们的宗教习俗,死人要让狗吃掉,这样,棘球蚴的感染和传播就得以循环下去。又如黎巴嫩的阿拉伯穆斯林感染棘球蚴的危险性低于阿拉伯基督教徒,因为穆斯林认为狗是不清净的动物,因而养狗者不多,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显然比
23、基督教徒少。,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四节 影响人兽互传病流行的因素,四、环境污染的影响影响人兽互传寄生虫病流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源.土壤和植物.因为很多病原体散布在这些环境之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饲养动物的饲养场、屠宰场、动物尸体处理工厂所排出的大量动物废弃物(血.粪.尿.毛.皮等)是污染环境、散布病原的主要因素。对人兽互传寄生虫病来说,粪便污染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五节 常见人兽互传病简介,一、炭疽 二、狂犬病 三、结核病 四、口蹄疫 五、旋毛虫病 六、囊虫病,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五节 常见人兽互传病简
24、介,一、炭疽(Anthrax)(一)疾病简介 1.性质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急性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人畜共患病。其病理变化特点是败血症变化、脾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历史上该病曾给人畜造成过巨大的危害。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年发生炭疽人仍达210万,发生家畜炭疽病例数更多。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五节 常见人兽互传病简介,一、炭疽(Anthrax)(一)疾病简介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人兽共患病。它是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其危害严重,古人把此病
25、看作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天灾”。后来,由于发现了抗菌素,研制出了抗炭疽血清,使这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既可预防,又可治疗,结束了炭疽危害不可抗拒的历史。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物为主要传染源。炭疽杆菌在体外遇到空气可变成芽胞,炭疽芽胞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状态下可存活12年以上,于冰冻情况下可存活4年,干热140,3小时方可杀死。即使已死亡多年的朽尸,也可成为传染源。几乎所有家畜和野兽都可感染此病。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都可感染炭疽。,第四章 人兽互传病概论第五节 常见人兽互传病简介,一、炭疽(Anthrax)(一)疾病简介 2.病原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的一种,长5-10um,宽1-3um,有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畜 患病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7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