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综合征.ppt
《小儿肾病综合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肾病综合征.ppt(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儿肾病综合征,1.概念2.临床特点3.临床分类4.发病机制5.临床表现6.辅助检查7.治疗要点8.护理诊断9.护理措施,概念:,小儿肾病综合征(NS)是一种常见的儿科肾脏疾病,是由于多种病因造成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三高一低,大量的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临床分类:,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由肾脏以外的疾病引起,如: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相关性肾炎等;,单纯性肾病,肾炎性肾病,5岁以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多为微小病变型,而年长儿的病理类型以非微小病变型(包括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等)居多。,发病机制: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性炎症所致的肾损害。,发病机制:大量蛋白尿,是本病生理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当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特别是电荷屏障受损时,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对以白蛋白为主)的通透性增加,致尿中蛋白含量增多,当超过远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发病机制:低蛋白血症,是病理生理改变中的关键环节。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是造成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蛋白质分解增加是次要原因,同时当肝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时,则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此外,因胃肠道粘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也是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发病
3、机制: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促进肝合成蛋白增加,以及其中大分子脂蛋白难以从肾排出导致高胆固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中LDL、VLDL增高,形成高脂血症,持续的高脂血症促进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水肿:,白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是水肿的主要原因。当血浆白蛋白25g/L时,液体主要在间质区潴留,当血浆白蛋白15g/L时,可同时形成胸水和腹水。此外由于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造成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临床表现:,1单纯性肾病 多发于2到7岁,发病 男性女性。开始于眼睑、面部,渐至四肢全身,男
4、孩常有阴囊水肿;严重时出现腹水、胸水、心包积液,水肿呈凹陷性;病初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继之出现面色苍白、疲倦、厌食,水肿严重着可有少尿,一般无高血压及血尿。,2肾炎性肾病 发病年龄多在学龄期,水肿一般不严重。临床特点:除了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水肿特征外,尚有明显的高血压、血尿、血清补体降低和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3、并发症,(1)感染:本病最常见的合并症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腹膜炎等。(2)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钠、低钾、低钙血症。(3)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原因有: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呈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尿中丢失抗凝血酶III,血浆抗凝物质减少。
5、高脂血症时,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4)急性肾功能衰竭(5)生长延迟,辅助检查:,1、尿液检查:蛋白定性多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0.050.1g/kg,可见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2、血液检查: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减少,白、球比例(A/G)倒置,胆固醇明显增多,血沉明显增快,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1)休息 无需严格限制,严重水肿、高血压、低血容量的患儿需卧床休息,但应经常变换体位。(2)饮食 水肿者限制盐的摄入(2g/d),严重水肿、高血压者要无盐饮食,适量优质蛋白质2g/(kgd)。(3)防治感染 避免到公共场所,抗生素不作为预防用药。(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肾病综合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5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