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docx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目录篁1章绪论31.1 1研究背景31.2研究理论根底31. 2.1胜任力理论32. 2.2培训理论41.3研究内容及方法51.3.1 研究内容51.3.2 研究方法6第2章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63. 1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概述61.2 1.1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内涵61.3 .2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特征72.1 .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流程82.2 胜任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分析82.3 胜任力培训需求评估112. 3.1胜任力培训需求评估根本流程113. 3.2胜任力培训需求评估手段114. 3.3胜任力培训需求评估步骤122.4 胜任力培训工程实施132. 4.1
2、胜任力培训工程方案制定133. 4.2胜任力培训教学设计144. 4.3胜任力培训实施162.5 胜任力培训效果评估172. 5.1胜任力培训效果评估原那么173. 5.2胜任力培训效果评估内容分析171.1 6培训后迁移控制18第3章石家庄卷烟厂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181.2 1企业根本概况181.3 培训需求评估191.4 培训方案制定233. 3.1培训层次分析234. 3.2培训方案确定241.5 培训教学设计263. 4.1培训内容分析261. 4.2受训者分析263. 4.3培训方法选择274. 5培训实施中及培训后迁移环境因素控制283.5.1 培训迁移环境因素调查283.5
3、.2 培训迁移环境因素控制建议283.6培训效果评估29第4章结束语29参考文献30附录32第1章绪论1. 1研究背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化,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发生从基于工作向基于胜任力的转变。企业希望每个员工的绩效都能够与最优秀员工的绩效等量齐观。如果能够识别构成最优秀员工胜任力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有针对性地对绩效平平者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具备与绩优者相同的胜任力,就会提高其绩效.基于胜任力分析设计的培训体系正成为许多企业开展培训的切实需要。从理论上看,目前国内外对胜任力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在国内,胜任力理论和员工培训方面的探讨虽多,但
4、是找出其间关系并将其相结合的研究极少。从实践角度看,我国少数组织在实践中开始尝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但往往仅局限于将分析得到的胜任力模型内容作为培训目标,却不涉及真正实现培训有效性所需要条件,无视胜任力特征不同层次内在要求,并非从积极提升个人素质的长期目标而是从防止现有过失的角度短期目标出发分析培训需求;并非从分层次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改良态度,而是从信息被灌输的角度选择培训方法技术;并非从能力迁移到工作中而是从培训活动被完成的角度进行培训实施活动;并非从稳固培训成果而是从流程性角度完成培训评估。另外,胜任力深层次能力的学习及迁移直接影响胜任力培训效果,而该层次胜任力的学习、迁移程度及其与部
5、门、组织战略吻合的要求与组织支持密切相关,需要组织诸多条件的协同配合,但国内组织培训活动中极少将培训迁移作为培训控制的重要因素,也不重视组织支持的力量。根据国内外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与我国企业实际相联系,研究建立系统、完整的胜任力培训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2 研究理论根底胜任力理论胜任力研究源于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在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和团体中,公众需要把合格的专业工作者与不合格的专业工作者区分开来,由此产生了职业的胜任资格测验,胜任力也应运而生.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CCleIIand在他发表的题为“测验胜任特征而不是测验智力的文章中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认为高绩效者运用了某些特定
6、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以取得出色业绩。McClelland(1973),Boyatizis(1982),Spencer(1993),Fletcher(1993),Jacobs,Sandberg(2000)等都对胜任力的内涵和识别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他们的研究,胜任力具有可通过行为表现衡量、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能够区分优秀业绩者与普通业绩者、与工作情景相关联、具有动态性等特点。MCCIelIand运用工作分析、关键事件访谈等方法,把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提出20多种胜任力特征,并建立了冰山模型来比喻能力。冰山模型包括表象和潜在的两局部,露出水面局部是外
7、显可见特质,水面下局部那么相当于内隐特质。我国的时勘和李超平(2000)将水上冰山局部(知识和技能)称为基准性胜任力,用来指对胜任者根底素质的要求;水下冰山局部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力,称为鉴别性胜任力,作为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培训理论在国内外研究中,专门针对胜任力培训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只做了概念介绍或浅层次分析。但胜任力培训尤其是深层次能力培训研究可用到的培训有效性理论及培训迁移理论较多O解冻、唐玉宁、李效云根据SPenCer(1993)的胜任力模型建立了用于培训的胜任力结构模型。他们认为:其第一层就执行任务或胜任某一职位来说,是可观察到的知识和技能,可经
8、职业性培训得到提高,并以文凭或证书的方式标记;第二层所指的技能同样被当作广泛运用的职业技能或初始资质,内容包括社交或沟通技能、一般的技术或职业见识、组织品质和工作的根本方法,但与灵活性等有关的局部难以学会并需要单独的管理和反响,这两层技能被看作专业和职业的胜任力;胜任力模型中的第三层包括价值、标准、道德等,通过专门的心智、世界观、文化价值和其它特殊观点表现出来。胜任力结构的上三层主要是个体的职业资质;第四层包括深层次的个体特质,如动机、热情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职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它们不可见,也不容易识别、开展或进行培训。但是,对于员工来说,知识和技能的获取相对容易,而努力、热
9、情、动机和内在的自我形象等把高绩效、成功的员工和低绩效、失败员工区分开来。而冯明和陶祁提出(2002),培训迁移情况是胜任力培训效果提高的关键,特别是胜任力中的内隐成分的迁移情况。2003年,WinfredArlhUr和WinStonBennettC总结了近30年关于有效的培训的研究文献,提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培训需求分析的改良;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匹配;培训效果评估要考评培训后行为在工作中的切实改变,以及这些行为改变是否带来了绩效的提高。王鹏、杨化冬、时勘(2002)认为:受训者对训练内容实用性的看法是影响迁移行为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时,受训者对训练内容实用性的看法又
10、会受到反响、自己的灵活性和自我效能的影响。何斌、孙笑飞(2004)提出过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特点,如培训与组织长期匹配,与组织经营目标与战略紧密联系;从较多关注绩效差距和缺口分析等消极因素,向关注积极因素转移等。陶祁、冯明(2002)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中介绍了基于胜任力的分类和成分进行的培训需求分析研究。常波、武存生(2003)在培训实施前的准备程序中提出,根据培训的目的和深度,可将培训目标划分成五个层次:知识更新、能力培养、思维变革、观念转化、心理调整,按层次分析培训目标,找出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培训种类之间的关系的需求分析思路。培训技术方法选择方面,研究说明以知识讲解方式进行的
11、培训很少能够对隐性能力起到作用(Goldstein&Sorcher,1974)传统的培训焦点集中于一般场合中的一般行为,而非具体场合中的具体行为,因此,被培训者重返工作时并不能有令人满意的反响。总体看来,需要被培训者学习、应用的培训内容里,只有20%真正能够被应用(KarenLMedskerJohnP.Fry,1997。在国内,陆惠文(2004)依据角色理论,提出基于角色的培训实现可以为受训者知识更新、能力培养、态度改变、行为塑造的理想转化效果。韩建立(2003)在实施基于胜任力的企业员工培训中提出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培训的互动性和实用性。陈丽芬(2002)也提出,培训过程中,
12、应将讲授法、行为模拟、角色扮演、实习、行动学习法等多种方法共同使用,发挥其综合优势,有助于培训后迁移速度加快和迁移效果提高。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差异比拟等等将是培训迁移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冯明,陶祁,2002)o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在理念与技术上不同于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在知识的培训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陈述性知识,还要加强结构性、程序性知识的培训(章凯,肖莹,2004)。培训环境也会极大影响到培训效果。根据同因素理论,培训工程设计出的环境应与实际工作环境保持物理上和心理上的逼真(即能够代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根本行为过程)。迈格黑(MCGehee)和泰耶(Thayer)(1961)三种
13、需求分析中分析强调了检查组织系统范围的各种要素,使组织的战略方案与培训活动连接,包括检查组织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组织的资源,检查为培训而设的迁移环境(即组织环境是否有一定的支持系统以使被培训者有时机使用其培训的结果)、分析组织的人员配置状况、团队精神、组织文化状况、组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内外压力等。王鹏、杨化冬、时勘(2002)认为,受训者对迁移气氛的知觉直接影响迁移行为发生的次数,领导反响、时间支持和同事支持等因素是区分培训迁移气氛类型的关键指标。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整理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具体组织做法,将胜任力理论、培训有效性理论融入培训体系框架。选取胜任力培训
14、区别于传统培训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在各环节内,根据胜任力特点选择相应支持理论,将待培训胜任力划分为不同层次培训需求,并按其特征制定培训方案、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培训评估,并将培训迁移关键要素控制作为实现胜任力培训有效性的方法贯穿其中。总体上说,文章将对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出整体构建思路,并借一个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进行具体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国内企业建立有效的胜任力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提高培训效果,增强其竞争力。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具体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关于胜任力、培训体系各具体环节、培训迁移方面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选
15、择构建胜任力培训体系可借鉴的理论、模型、方法;分析过程又采用了结构分析方法,针对胜任力内隐因素难以通过传统培训获得提高的特性,分析了培训体系主要环节应重点把握的关键:培训的针对性与可迁移性;并以培训体系流程为明线,培训迁移控制为暗线,对培训主要各环节建立了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实证研究主要通过石家庄烟厂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从实践上检验该培训体系的设计可行情况,具体使用了非实验研究中的统计调查研究。第2章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2.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概述2.1.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内涵研究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之前,首先要简要介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及培训体系。1.胜任力通常人们所接受
16、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McClelland,1993).根据现有胜任力研究,可以总结出,胜任力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可以通过行为表现来衡量;(2)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并且能够区分优秀业绩者与普通业绩者:(3)与工作情景相关联,不是独立于情境的,具有动态性。MCCIeIIand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20多种胜任力特征,如获取信息的技能、分析思考的技能、人际理解和判断的技能、帮助/效劳导向的技能、影响他人的技能等。这些胜任力表现出来的内涵是有层次的,这就涉及到胜任力模型。2.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是那些高绩效者与一般绩
17、效者之间重大差异的特征的集合,是某个岗位或职业的绩效优秀者为了成功而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所使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组合。总而言之,胜任力模型是指取得成功的工作绩效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一般来说,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结构有三个层次:胜任力类别、相应的定义和典型行为表现,在表现形式上,胜任力类别又往往分为几个层次,如图2.1所示。胜任力模型为组织的现) 使命、愿景和目标的能力 命的指导。胜任力模型 一的概念,因此,3.培训色/培训歹/前,呼拓展胜任力关键胜任力行业通用胜任力元胜任力胜任力模型例如了一条桥。首先,胜任力模型基于支持组织的 够作为员工达成组织和他们自身所在部门使 由于组织而言十分重要的一系
18、列能力的统 为组织培训中定义能力的根底。好运作:在决定开展培训活动 寸性的培训方案;设计教学 投入、处理过程、产出及反响四个局部,各个局部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以循环的模式联系在一起图2. 2培训管理系统结构图(改编自周文,谈毅,方浩帆编著,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特征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的内涵可以看出,该培训体系有以下特征: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表达出“量身订做的特点。着眼于组织、部门、岗位核心需求,建立高绩效员工的胜任力模型,结合受训员工个人自身胜任力欠缺情况、所在岗位性质来分析培训需求,能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有的放矢地突出关键内
19、容,增强受训者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开展潜能。-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评估及反响 V-: jl体苗需要按照胜住R系重叩EF式对序或分解到不同培训层次, Ml本组织的具q条高不同区次甚至不同层次中的具体待培训N素设计培训工程。J JiLmq区击视培训迁移的实现。B隐素质在胜作力模型素质中占决大局培训方案制定:3, L -培训教学设计刺,:因小匕Fy I 疗少IIAL 可7上比翁书这些深层次胜任力培实施培训仲培训的一大重点,培训迁移是其关键途径。m而水,不隼加应计内容、形式5,工作实际结合紧密的培训工程并法甯受训者态度、培训环境的控制,;培训后迁移2.1.3基于胜任力的J迁移影响因素如图它丁 7中所列环节
20、并不覆盖常规培训体系所有有针XL竺竺胜任力培训特性的局部进行分析。其中:;基于胜任力产*半程g*节,如进行培ULm店是釜线为培嘲咻系圭伟环节f%彳痴庙丁飞训迁移因素在这些流程中的影响情况。图2.3胜任力培训实施流程在本文论述结构上,基于培训迁移的全过程性,迁移影响因素分析在首先集中说明,并将其理论点分散应用到相应环节:之后对培训体系各个环节按操作流程进行设计要点分析。限于篇幅,对胜任力培训区别于传统培训的两个主要环节:培训需求确定和培训教学设计作较详细分析,而培训方案制定、培训实施等组织实务环节作简单介绍。2. 2胜任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分析培训迁移是指受训者将从在岗或脱岗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有
21、效并持续地应用到他们的工作中去(Broad&Newstrom,1996,p.6)0培训迁移的目标是将受训者新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迁移到其工作中,形成高水平的行为表现、绩效,并改良组织效劳质量。培训迁移情况是胜任力培训效果提高的关键,特别是胜任力中的内隐成分的迁移(冯明,陶祁,2002)。良好的培训迁移可以使胜任力培训卓有成效,这需要在进行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设计前先准确识别相关迁移变量。综合大量迁移方面的文献,可以总结出三大类影响培训迁移效果的因素,其作用过程如图2.4所示。培训输入1.受训者特质卜箫普蜜制奉用图2. 4迁移过程翰帆殳(BaldWin&For新娥况杰度、性格特征、自尊程度、自然
22、特征、工作经验等。但是性格特征与自尊程度等个人特鞋很难通过讣界影响改变,而工作职能己经确定。可以看出,在培f吗僦可冲行控制改善的局组织环境记忆我又血脏大体上分为四类,见 维持表2.1。表2.1受训者态度因素工程内容自我评价举例受训准备个人参与或者参加培训的准备程度。在培训之前,我对这次培训能怎样促进我的职业开展有充分的了解培训预期满意度对培训内容、培训有效性的预期满意程度。我认为这次培训对于提高我的工作水平有很大帮助。自我效应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绩效的态度。我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到的内容将工作完成地更出色。迁移动机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努力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以及以此改善工作绩效的期望。
23、当我想到可以把新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冲动。控制方法及环节:(1)要充分注意受训者参与性,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技术方法设计、培训方案安排环节广泛征求受训者意见建议,并合理采纳他们的意见,甚至可在设计整体培训活动之外,针对个人个别需求设计相应培训活动,提高其对培训活动的整体满意度,从而提高培训迁移程度:(2)在培训实施环节提高培训宣传程度。如果个人由于对培训的重要性及培训内容、形式不了解,很可能得出培训内容设计不合理的结论,不利于其学习和迁移积极性;(3)注重培训各环节的制度鼓励、组织支持和人际交流,并可采用培训中评估、反响的方式。通过制度、环境改良以及积极反响使受训者相信他们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胜任 培训 体系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