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治疗学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第一节 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预防为主,定义: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防重于治,(一)未病先防,定义: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养生保健(摄生)运动和饮食保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止
2、病邪侵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扶正,祛邪,(二)既病防变,定义: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诊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控制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治病求本,定义: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一)正治与反治,正治:“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从治”,是顺从
3、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用于真热假寒证热因热用: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证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用于真虚假实证脾虚便秘;血枯闭经通因通用: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食积腹痛,泻下不畅;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二)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 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先治其标,稳定后再治其本大出血;慢性病复感外邪而新感证又急缓则治其本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肺痨咳嗽;脾虚泄泻标本兼治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气虚外感;胃肠实热夹阴伤,三、调整阴阳
4、,损其有余对阴或阳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治疗法则实热证;实寒证补其不足对阴或阳一方偏衰、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治疗法则虚热证;虚寒证一方的偏盛偏衰,可导致另一方的相对有余或不足阳亢、阴盛、阳虚、阴虚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四、扶正祛邪,疾病的演变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适应症:正虚为主的病症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祛邪: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适应症:邪实为主的病症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等 正虚邪实者,“扶正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 如瘀血所致崩漏,先活血后补血先扶正后祛邪
5、如正虚虫积,先扶正后驱虫,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一病多方风寒、风热、暑热、气虚感冒异病同治多病一方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治则夏季不宜过用辛温;冬季慎用寒凉;暑季宜化湿、渗湿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确定治疗原则西北宜辛润,慎用寒凉;东南宜清化,慎用温热及助湿风寒表证:西北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多用羌活、防风、佩兰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来确定治疗原则老人宜偏补益,实证慎攻;小儿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妊娠期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防治 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