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读片.ppt
《头颅CT读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颅CT读片.ppt(10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头颅CT读片,CT的发展史CT是英国的电气工程师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应用于临床。CT的诞生开创了数字化影像的先河,是放射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为CT的发明,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要贡献,Hounsfield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CT成像的基本原理CT是根据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对x光线吸收能力的不同,利用旋转发射的x线对人体的各部位进行一定厚度的断层扫描,由探测器接受穿过该层面衰减的x线。x线可见光电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可供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像素)数字化图像。,CT的组成CT主要三部分组成1.扫描部分(x线球管 探测器 扫描机架)
2、该部分用于完成对检查部位的扫描。2.计算机系统 将扫描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存储、运算。3.图像显示、打印和存储系统。,常规检查,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对软组织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检查。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因为轻微活动会造成伪影,使图像难以诊断,除取得患者合作外,对难于合作的患者或儿童需给予镇静剂或麻醉。,CT 临床应用,CT扫描基线,扫描基线 1.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 2.听眦线:外眼眦到外耳道中心 3.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层距:1
3、0 mm,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外耳道,眶上缘,眶下缘,听眦线,1.冠状面2.矢状面3.横断面,CT扫描层面,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
4、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为使病灶显示清晰,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碘克沙醇、优维显等),成人每千克体重23.5kg,儿童酌情减量。给药方法可分为一次性静脉滴注法,静脉注射法和两次法,注射完毕即进行扫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碘剂的过敏反应。,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d scan),CT窗口技术脑组织窗、骨窗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
5、0。,CT值测量:测量CT值可了解病变性质,在增强扫描时更要测CT值,以便与平扫对比。病变范围测量:测大小、直径来间接了解病变体积。图像重建:矢状面、冠状面和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拍摄:在多幅或激光照相机上输出图像。,CT测量,一般显示脑组织的窗宽与窗位分别是:W70 100 和 C3550,但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变进需要采用相应的窗口设置,以适应诊断的需要。调节窗口方法:当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适当调窄窗宽;如观察的局部需要层次多一些,可调节窗位并调宽窗宽。,CT头颅显示技术,CT读片原则,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 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异常影像的观察 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
6、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分析与判断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CT 局限性,头颅CT的经典断层影像解剖,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
7、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颅后窝 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眼球,筛窦,蝶窦,颞极,延髓,内枕骨粗隆,外耳道,颧弓,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鼓室,乳突气房,岩骨,桥小脑角池,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颈内动脉(破裂孔),蝶窦层面,眼球,晶状体,颞叶极部,颈内动脉,桥小脑角池,桥前池,第四脑室,小脑半球,桥脑,内直肌,四脑室层面,筛窦,桥脑,小脑中脚,小脑蚓,小脑半球,第四脑室,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池,蝶窦
8、,乙状窦,基底动脉,视神经,枕大池,脑垂体层面,直回,鸡冠,桥前池,侧脑室下角,视神经管,前床突,海绵窦,鞍背,第四脑室,乳突气房,小脑半球,枕骨内嵴,桥脑,垂体窝,小脑蚓部,二、鞍上池层面,颅前窝:颞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鞍上池层面,额叶直回,纵裂池,四叠体池,中脑,基底动脉,侧脑室下角,外侧裂池,大脑中动脉,枕叶,颞叶,海马,环池,鞍上池,大脑脚层面,中脑大脑脚,外侧裂
9、池,额叶直回,四叠体池,海马,环池,枕叶,脚间池,颞叶,侧脑室下角,小脑蚓,下丘,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第三脑室下部层面,额叶,纵隔裂,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上丘,四叠体池,松果体(钙 化),外侧裂池,枕叶,丘脑,岛叶,侧脑室后角,尾状核头,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基底核、丘脑。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
10、脑之间。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脑岛)。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基本概念,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底节,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核,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古纹状体,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 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 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 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头颅 C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3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