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ppt
《黄斑裂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斑裂孔.ppt(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定义、历史和流行病学,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它分为特发性和非特发性(近视和外伤),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玻璃体牵拉、囊样视网膜变性、全身血管疾病、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内分泌改变以及全身雌激素治疗等 非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关因素,如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黄斑前膜和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三、临床表现和Gass分期(特发性黄斑裂孔),症状 Gass分期:期 期 期 期,四、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发展史,8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巩膜外手术:相应裂孔处的巩膜黄斑外电凝、冷凝、巩膜
2、扣带术、黄斑兜带术、巩膜缩短术或这些方法的不同组合 手术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多、黄斑区电凝或冷凝导致中心视力下降,Gonvers和Machemer(1982年)首先报道采用玻璃体切割,气-液交换,术后俯卧位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手术简单化,并且更多保存中心视力 Miyake(1984,1986年)首次提出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 操作简单、安全、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可多次重复等特点,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人开始报道使用生物因子封闭黄斑裂孔,包括自体浓缩血小板、自体血清、TGF-2等,称之为生物胶,五、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适应证,手术指征:1、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其脱离范围超过颞下方的均为手术治
3、疗指征,局限于黄斑周围的浅脱离可不急于手术治疗,因为视网膜脱离长期无变化,可保持有用的阅读视力,且视网膜脱离有可能通过药物或其他保守治疗可自行回退,2、有无玻璃体后脱离(PVD)及明确的黄斑区玻璃体牵拉 3、发病时间长短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严重程度 4、有无高度近视及后巩膜葡萄肿 5、患者全身情况等,(一)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适应证:发病时间短,存在玻璃体后脱离,无明确玻璃体-黄斑牵拉,无严重PVR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优点:手术简单易行,短时间即可完成,不造成黄斑视网膜损伤,其视网膜解剖复位达80%,视力提高两行达45%。,膨胀气体:SF6、C2F6、C3F8 也可选用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斑 裂孔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2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