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校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课程纲要.docx
《中学学校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学校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课程纲要.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适用年级初一总课64课程类综合实践时型课程简介(200字内)通过课程实施、主题教育、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校外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多种途径,重点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够参与适合的生产劳动、承担校园和社区的部分劳动任务,具有服务集体、服务社区的劳动意愿和责任意识,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和劳动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背景分析(500字内)包括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已有的基础和所需的条件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
2、能水平。近年来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府前劳动教育课程编写纲要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破简单的学习劳动技术本身,不简单地把劳动教育定位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补充。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功能是全面育人,要通过劳动教
3、育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劳增智;通过参加劳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以劳强体;通过设计、完成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寻求美、感悟美、发现美的能力,体会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实现以劳育美;通过劳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以劳创新。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目标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总体目标:1、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
4、趋势,结合学校学科特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全面修订校本课程方案。3、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把创新性劳动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教育,将服务性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实践课教育。4、围绕一个“培养方案”,实施“生活技能培育、社会实践体验、公益志愿服务、创新技能拓展、劳动文化建设”五大行动,形成1+5劳动教育体系。5、推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服务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实践。6、创建我校特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三者整体协同、深度融合。7、学生完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亲历居家劳动,参与社会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5、、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8、以家庭、学校、社会为评价主体,体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性劳动为评价内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效为评价指标,将过程和结果、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我校劳动教育个体提升目标:树观念,养习惯,强素养,育品格,立三观。我校劳动教育个体提升目标就是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劳动与学习过程中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逐步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明确劳动动机、端正劳动态度,进而加强
6、劳动意识。塑造学生敢于奋斗、乐观向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品性,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让他们相信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让他们自觉将日常生活与理想追求紧密结合,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远大理想和个人目标,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劳动获取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思想观念。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学习主题: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爱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会劳动: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7、,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懂劳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活动安排: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学校对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专项劳动教育活动,以紧贴生活和动手实践为基本着眼点,通过加强家校协作,精心规划切合实际的活动项目,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为其更加全面地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一、基础性劳动(一)建立劳动思维组织人:教导处、班主任、学科教师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9.19.25)活动目标: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氛围;利用课堂阵地提升学生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内涵的理解。
8、活动内容:1、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1)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黑板报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
9、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2)创设学校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宣讲,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算是热爱劳动。学校举行名人爱劳动的小故事演讲比赛,也可以举办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朗诵大赛。开展“每天十分钟家务”,“整理我的房间”,“今天我当家”等活动,评选校级“劳动之星”。班级刊板、专栏等都可以围绕劳动教育的内容,班里可同时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开展“学习身边人,劳动最光荣”的演讲,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3)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
10、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实施要求:教导处于每学期不定期通过校内推送系统、网站、校刊、展板等媒介向全体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劳动教育宣传;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二)教室清洁与规范化评比组织人:班主任时间: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10.12一一11.6)活动目标:熟练使用清洁用具高质量完成教室清洁维护,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室规范化各项要求,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活
11、动内容:包干区是现成的劳动教育基地。每学期初,由学校为各班划分包干区域,学生每天按值日表进行打扫。学校在每一区域都制定了具体的劳动实践目标和评价指标。在清扫中,学生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树立劳动责任意识,体会劳动艰辛,真实感受劳动使校园整洁,并由此学会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此外,劳动工具整理也是包干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推行教室不设卫生角制度,全部劳动器材放置在每个楼层的工具箱内,轮到值日的学生自行选取工具,清扫完成后再整理摆放,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服务习惯。实施要求:班主任组织本班同学做好教室日常清洁与保洁工作,由学生会每日进行两次检查工作,作为班级量化考评的基础数据之一;每学年开展一次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学校 劳动 技术 校本 课程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