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党员干部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主题党课讲稿3篇.docx
《2023-2024年党员干部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主题党课讲稿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年党员干部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主题党课讲稿3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讲稿: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党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员干部政德修养党课: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述的意义讲稿: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教学目的是:理解现代国家认同的属性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的学习理解。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二、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与挑战;三、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两个结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
2、思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任何一种结合,它都一定意味着改变,意味着一个东西加入新的要素、获得了新的内容,这一前一后的“两个结合”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结合的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结合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系,不断根据现实的反馈适应现实需要的过程,但第二个结合不是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也是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所以相结合的两者它们是样的,都是理论,它们结合的深度与第一个结合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就好比第一个结合是拿锤子打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铁,中国具体实际是锤子。一顿敲打后,铁的形状确实是改变了,但锤子依然是锤
3、子铁依然是铁。第二个结合不是这样,它是拿着两块烧红的铁放在一起熔铸,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的根基更加牢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进一步提升,在更大的空间发扬光大,使全国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感更加牢固。要知道100年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消灭吃人的礼教”,传统文化是被彻底批判的对象。后来毛泽东同志针对传统文化,提出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被概括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这话里面积极弘扬的意味其实并不浓,主要还是说,传统文化咱不能给一棍子打死了,而且在实践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也确实是批判的比较多,继承的比较少,改革开放后8
4、0年代兴起了文化热,它的主题依然是“批判传统文化,拥抱现代文明”。到我上大学那会,我学的是政治学专业,当时我们的课表,从周一到周五,清一色的西方理论,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内容。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像今天这样热切地拥抱传统文化,是最近十年才有的深刻转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为什么如此鲜明的转向会在今天发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一)国家认同的概念所谓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的政权、制度和行为的自愿认可及服从,它是国家政权正当性的根基。用最简单的话讲,国家认同就是得人心,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国
5、家要持续地存在需要两大支柱,分别是有效治理和国家认同,有效治理它负责力量,国家认同负责人心。力量的重要性好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但对于人心,我们的理解很容易感情化,似乎不残暴、受人爱戴就是得人心,历史故事经常这么写,但真实的国家认同要远比这复杂。去年年初,俄乌军事冲突突然爆发,虽然冲突在发生之前已有征兆、但其规模、烈度和持续时间还是超出预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无视俄罗斯的火警红线,坚持在乌克兰入约问题上危险玩火;在引燃大火之后,又置身隔离带外火上浇油,牺牲乌克兰作为烧灼俄罗斯的火场。冲突使得乌克兰民众成为了最大受害者,并将殃及全世界。俄乌冲突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乌克兰这个国家在国家认同
6、上出了问题。乌克兰独立之后,共产党被取缔,国内失去了强有力的执政党,各党派忙于权力争夺,总统和议会之间权力划分不明,对于国家民主建设道路缺少规划,再加上国内经济危机严重,错过了实现国家体制平稳过渡的战略时机。失去了国家认同,国家必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顿巴斯地区,亲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以至于通过全民公投进行独立。由于缺乏国家认同,给俄乌之间的冲突埋下了巨大隐患。现在我们要问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乌克兰没能构建起国家认同呢?他们具体做错了什么?这就要讲到:(二)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共识系统。其实我们只需稍加反思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客观的物理世界中,并没有一个作为实体存在的国家,真实
7、存在的只有一个一个的散落在大地上的具体的个人,而国家呢,它只是以概念、符号、叙事的形式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通过共有的想象构筑起国家认同,而这些共有的想象就是共识系统。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了国家的这种虚幻性质,他们把国家称作“虚幻的共同体”。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此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阐释,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民族国家都是想象的共同体,不是先有国家然后有对国家的认同,而是恰恰相反,是先有共识系统构建起来的国家认同,然后才有国家。所以我们去看乌克兰,当执政的共产党被取缔、马克思主义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后,他们旧的共识被彻底撕毁,新的共识却迟迟无法建立,人们脑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
8、的共同想象。虽然乌克兰政府也积极采取了措施,如增加公共开支、移植西方民主,但这些举措都不具备国家认同的核心特质一一超越性。(三)国家认同的核心特质所谓超越性,就是超越了当下具体的、实用性的应用场景,获得一般性的意义。通俗的讲啊,就是不能是眼前的苟且,得是诗和远方。看几组例子。“迎闯王、不纳粮”是李自成起义的口号,不需要解释,非常直白,很实用,但不具备超越性,所以很不稳定,打天下的时候不纳粮可以,坐天下的时候还这样能行吗?政权靠什么养活自己?我们再看朱元璋北伐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恢复中原华夏族的政权,确立正统的纲纪伦常。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大的、抽象的概念,比如
9、说中华、纲、纪,它的超越性就强了很多,稳定性也强了很多。再看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下就变得高度抽象,都是哲学的大词,什么叫自由?从柏拉图到密尔到哈耶克,哲学家们争了几千年也没个定论,解放巴士底狱叫自由,罗伯斯比尔的断头台也可以叫自由,用卢梭的话叫强迫你自由。所以“自由、平等、博爱”它的阐释空间很大、超越性很强,适应力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直到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法国国家精神的内核。事实上,只有具备了超越性,共识系统才可能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大规模地、持续地凝聚在一起。总之,有了超越性才有共识系统,有了共识系统才有国家认同。讲完国家认同,下面我们将视线拉回
10、到中国,看看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与挑战。二、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与挑战什么又是现代国家认同呢?它与前现代的国家认同有什么区别?关键词就三个字,全民性,但是在近代,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进程是严重滞后的。(一)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滞后转眼来到近代,法国、德国率先在欧洲构建起基于民族的现代性的国家认同,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共识系统一一民族主义,通过它完成了全民性的国家整合。这也是法、德能够先后横扫欧洲的底层原因。相较之下,近代中国就没有获得这个全民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依然被有意地隔绝在国家认同体系之外,治国者恨不得老百姓就像长在地上的庄稼,你不需要认同国家,也不需要关心政治,甚
11、至也不需要识字,你就老老实实地长在地里,每年等我过去割两茬。这样子的好处,是社会高度稳定。但是当世界进入到全球化的现代,国家间的竞争与对抗成为常态,这种前现代国家认同的劣势马上就显露出来。国家始终无法动员起真正的社会力量,所以和西方列强相比,当时的中国那真是弱不禁风、天天挨打。1894年的甲午战争就充分暴露出了中日之间的这种代际差异、已经率先获得现代性的日本,为了这场战争那是举国上下纳税、捐钱、捐物,而中国这边呢,李鸿章还得靠自己的私交通过老乡关系去给北洋舰队筹款、搞补给。老百姓那是更没他们什么事了,日本军队在辽宁旅顺花园口登陆后,很多当地的乡绅和百姓还去给他们送粮食。所以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北
12、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但如果从国家总体看,日本打赢甲午战争几乎是必然,因为他们有全民性的国家认同,是现代打前现代,是降维打击。所以近代中国要救亡图存,它的当务之急其实是整合,也就是建构起全民性的共识系统,完成全民性的国家认同,把所有人都纳入到国家的行动之中。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二)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运动、阶级斗争、理想社会的一整套叙事,为我们党发动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提供了正当性。我们剥夺一小撮人,让绝大多数人获益,再叠加一套对革命理想、对完美社会
13、的浪漫描画。这一套动作打下来效果确实是奇好,全民性的共识系统很快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形成,全民性的国家认同也在我们党的主导下迅速建立,我们党也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员深度和广度,其他任何一种主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都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始终只能触及到一小部分人。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别看国民党他兵多装备好,我们打他们也是降维打击,是现代打前现代。就这样,马克思主义成了我们凝聚全民性国家认同的共识系统。而且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负责指导具体的实践,也就是说,它将有效治理和国家认同两大功能集于一身进入新世纪,它也遇到了挑战。(三)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挑战一个挑战来自网络。智能手
14、机在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给国家认同带来了很多挑战,网络安全硝烟四起,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护的形势严峻复杂,需引起重视,绝不能麻痹大意。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将互联网视为对我西化、分化的主要渠道,以互联网为平台不断加紧意识形态领域渗透,频繁实施舆论煽动和政治渗透。这些反动论调欺骗性、蛊惑性、煽动性很强,如果思想不敏锐、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受到侵蚀影响,网络安全已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不良信息时时销蚀意志斗志。网络各种观点良莠并存,黑色反动、灰色消极、黄色血腥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都是影响健康成长、威胁安全稳定的“毒瘤”。如果不注重培养健康情趣,不能加以判别、明辨真伪,就很容易一步
15、步滑入思想堕落、道德滑坡、行为放纵的深渊。习近平总书记说:“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从个人到民族,都需要坚实的国家认同,都必须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三、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早在2014年,人民网就曾专门发文一年内三次亲近儒家,习近平为何如此强调重拾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三次“亲近”,分别都有专门的报道。第一次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第二次亲近,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探望中国哲
16、学研究者汤一介,了解儒藏编撰情况。第三次亲近,是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该学术会议第一次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动作所释放出的信号可以说相当强烈。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的超越性非常的强。著名汉学家列文森为此专门使用了一个后来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一一博物馆化,用来描述儒家,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就像这个瓷碗,已经脱离原本被使用的生活空间,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纯粹被观赏的对象。但也恰恰是这种纯粹被观赏的特性
17、,使它成为了某种像旗帜一样的东西,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拿来看的,这不就是天然的共识系统吗,为什么不拿来为我所用呢?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了解朱熹的理学研究情况,在新华社发的新闻照片里,习近平总书记身后不远处就是这块高悬的黑色大匾,从照片里可以清晰看到匾上的四个金色大字“理学正宗”。要知道,程朱理学是儒家哲学化的高峰,在我国传统政治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留下了很多金句,比如:“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他还说:“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18、合的命题,就是在朱熹园,就在“理学正宗”的牌匾之下。课程讲到这,对于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大家心中应该已经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两千年历史检验的、具有超越性的共识系统,将其引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更卓越的超越性和稳定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的共识与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毕竟,要让人们长久的追随一个政党、一条道路、一个国家,不能仅仅是因为它有力量
19、,更得是因为我们热爱它。党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员干部政德修养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J“德”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治国理念,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政德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在千年历史长河中,诸多官吏在儒家思想的导引下,养成终日孜孜、忠诚仁义、节俭清廉等品质。他们的精神品质逐渐内化为一种优秀官德文化。我们应当从传统政德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代治理智慧与现代政德建设的
20、有机结合,以此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领导干部正心修身,坚守为政之本。这里,我讲三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以深明大德为根本遵循资治通鉴载:“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官员之“大德”,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襟怀,兼“先难而后获”之气度。其中包含以身报国的政治决心,又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担当。“大德”作为政德的首要内涵也是其中层次最高的,在新时代包括四层含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领导干部须将“明大德、行大道”作为政德之魂,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筑牢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灵魂,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更是为政以德的精
21、神支柱。左传中载:“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J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官吏毕其一生主动担当作为,造福一方百姓,无论是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还是公正断案、赈济灾民,他们都认真履行职责,兴利除弊,保证社会稳定和百姓富足,所治之处眷属乂安、公私和泰。这种政德彰显着一种强烈的政治理想、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该如何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锤炼坚强党性,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
22、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政治灵魂,赤子之心”的准则立身处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砥砺前行。厚植天下为公、公忠体国的家国情怀。家国同构的情怀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忠孝一体、经世济民的共识基础之上,以家族伦理情感为出发点,辐射至国家和整个社会,把对家庭的小爱推及到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唐太宗曾说:“为政莫若至公。”隋唐以后的官员大多科举出身,深受儒家思想教化,他们将家国之忠孝化为以天下为己任之大德。着眼今日,领导干部应将自我融入家国之中,心怀修身律己的自我约束、家齐邦宁的社会理想、我将无我的治国使命、天下大同的世界愿景,恪尽兴国之责,书写时代精魂。秉持爱民恤物、推己及人的厚德仁心
23、。中国古代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传统官德文化的精华所在。儒家学说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等治世之言,成为当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文化养料。南宋陈傅良一贯推行民本主义,他剖析宋王朝统治危机之成因,指出“民心离则天心不享,则其祸必及于此”。由是在为官施政的实践中格外重视民众利益,主张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教授百姓农业生产技术,多措并举扶助农民脱贫。汉代刘向曾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也就是说,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关心百姓疾苦,体察社会民情,顺应人民心意。新时代领导干部应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2024 党员干部 关于 学习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专题 主题 党课 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0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