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docx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201备案号JXX-20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迤插隹CodeIStandardforgreendesignofcivilbuildings(2023版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2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2221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进行局部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L与全文强制国家工程规范
2、的有关要求相协调;2.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技术内容对标;3.补充绿色建筑中的低碳设计相关内容;4.扩充与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新方向、新技术。本标准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本次局部修订的主要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要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民用及建筑绿色设计标准J6J/T229-2010修订对照表(方框部分为删除内容,下划线部分为增加内容)序号现行标准条文局部修订征求意
3、见稿1总则1总则1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制定本规范。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绿色设计,制定本I规范周,规范民用建筑的标准。2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1.0.2本标遛幽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31.0.3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
4、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3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统筹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生活便利、资源节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41.0.4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1.0.4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超规范I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术语52.O.1民用建筑绿色设计greendesignofcivilbuildings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2.0.1民用建筑绿色设计greendesignofcivilbuildings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园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综合性能的设计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6、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C62.0.2被动措施passivetechniques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2.0.2被动措施passivetechr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Q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f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3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iques湿度、地亡化建筑设力的方式,荷,提高左光、自然阳、蓄热。
7、雨水入渗等措施。72.0.3主动措施activetechniques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2.0.3主动措施activetechniques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提高I实现I室内网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82.0.5建筑全寿命周期buildinglifecycle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2.0.5建筑全寿命圆期buiIdinglifecycle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构配
8、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2.0.6建筑电力交互grid-interactionOfbuiIding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使建筑与电网进行用电信息交互,实现供电与用电双向调节的建筑用能管理技术,一般由产能装置、储能设施、调节装置以及用电设备构成。3基本规定3基本规定93.0.1绿色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3.0.1绿色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画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
9、、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103.0.3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3.0.3绿色设计应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113.0.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设计策划。3.0.4区用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设计策划。.123.0.5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3.0.5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强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设计专篇Q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留注则对绿色建筑施
10、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133.0.7绿色设计应明确建筑全寿命期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并应明确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技术措施。4绿色设计策划4绿色设计策划4.2策划内容4.2策划内容144.2.1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前期调研;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3绿色设计方案;4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4.2.1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前期调研及诊断;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3绿色设计方案;4建设运营方案与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154.2.2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
11、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4.2.2前期调研及诊断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In4前期诊断:基于调研信息,结合现场观察、资料查询、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手段对项目进行诊断评估。164.2.3项目定
12、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2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3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4.2.3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2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3确定适宜的主要绿色性能指标I实施I国,包括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标、节能与能源利
13、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174.2.5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技术可行性分析;2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3风险评估。4.2.5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技术可行性分析;2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其中环境效益分析应包括碳排放分析;3风险评估。5场地与室外环境5场地与室外环境5.1一般规定5.1一般规定185.1.5场地应进行安全防护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设计。5.2场地要求5.2场地要求195.2.1建筑场地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5.2.1建筑场地阚宜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
14、。205.2.4场地应安全可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2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4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5.2.4场地应安全可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2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4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
15、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5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5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6应远离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7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5.3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5.3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15.3.1规划设计时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16、。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2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并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3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4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5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应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5.3.1规划设计时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符合下列要求:1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2应保护
17、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并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3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4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5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应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In6应保护场地内原有植被,中龄期以上乔木应保留或移植。225.3.4场地规划设计时应进行场地5.3.4场地规划设计时应进行雨水控制利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2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
18、免水土流失的措施;3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计;4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5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用专项设计,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J,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有渗滞蓄功能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避免或减少采用人工雨水调蓄池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2应结合场地竖向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保障汇水分区的地面雨水能自流汇入I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圃;3应根据接入的
19、断接雨水汇水量计算确定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位置和规模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卜;4应结合场地保留的现状水系、地形,或者景观设计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5具有滞蓄功能的绿色雨水设施应采取防止水质恶化的措施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O235.3.6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施。5.3.6生活垃圾容器和收集点设置应与周围景观协调,垃圾收集点等应设置在下风向、且应便于运输,有害垃圾应单独设置收集容器和临时贮存场所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施245.4
20、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5.4.4场地设计时,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1种植高大乔木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提供遮阳;2建筑物表面宜为浅色,地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5,屋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6;3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设置渗水地面,优化水景设计;4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5.4.5场地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地出入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交通设施便捷连通的人行通道、自行车道,方便人员出行;2场地内应设置安全、舒适的人行道路、自行车道,并应设便捷的自行车停车设施;5.4场地规划包室外环境5.4.
21、4场地设计时,应囿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1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宜种植高大乔木刚植高大乔木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西提供遮阳;2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宜种植树冠大小合适的行道树;二3除功能构件和绿化之外,建筑物表面和场地地面宜为浅色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5,屋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6;口4宜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宜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宜设置渗水地面,宜优化水景设计;口5_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5.4.5场地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地步行出入口应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就近设置,且应为无障
22、碍出入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交通设施便捷连通的人行通道、自行车道心前人员出行|;2室外场地的人行道路与停车场、建筑出入口及建筑内部有无障碍需求的空间、场地出入口和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之间应无障碍衔接,形成连贯的步行系统;2_J设置连续场地内宜采取人与的、照明充足的安全二分流措施,应、舒适的人行置合理、方便道路、自行车道,并应设置位出入I鲤4E无障碍机的自行车停车设施J把置充电桩的停车场和乍库应设置动车停车位并安装有充电桩。265.4.6场地景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地水景的设计应结合雨洪控制设计,并宜进行生态化设计;2场地绿化宜保持连续性;3当场地栽植土壤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时,应进行土壤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用建筑 绿色 设计 标准 局部 修订 征求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9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