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结构部分设计说明.docx
《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结构部分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结构部分设计说明.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3、其它相关资料。1.2工程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1.2.1 工程范围本项目为IlOkV变电站配套IIO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根据电力部门的建设需求,本次设计通道规模为3X4排12孔4200排管,通道总长约4767m。1.2.2 主要设计内容本工程为电缆通道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为通道主体结构及配套附属设施,根据设计合同,本次初步设计内容包含电缆通道总体及工艺、结构、电气、通风、排水、临时交通组织设计等专业,设计成果共6分册。5米以上深基坑、施工降水等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由建设方另行委托设计。通道内高压电缆(含支架)、消防配套设施等,由供电部门自行设计、实施。2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2.1 地
2、理位置本段拟建电力通道工程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线路主要金河路、航林路一段-航林路三段、星空路一段、环港路一段敷设,沿线穿越较宽的道路有金河路、星空路一段、成双大道等,交通较为便利。2.2 气象特征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匚极端最低气温一IlOkV变电站配套IlO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结构部分设计说明1概述1.1主要设计依据1、本工程设计合同;2、建设方提供的本项目设计红线图;3、本工程1:500带状地形图:4、本工程地下管线探测资料:5、本工程地质勘察资料;6、建设方提供的本项目沿线区域控规、
3、专规资料;7、本项目可研报告及批复意见;8、建设方提供的双流区轨道交通相关设计及规划资料(电子版);9、建设方提供的双流区防洪规划资料(电子版);10、建设方提供的片区道路及用地竖向规划(电子版);11、建设方提供的变电站相关设计资料;12、本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批复文件;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场区内建筑、成都市区未造成破坏。场地距离周边构造及断层距离较远,对工程影响较小。2.6地层结构参考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资料,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场地内揭示的地表覆盖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D、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组成。现根据钻探揭示情况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上至下
4、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素填土:灰黄色,稍湿,结构松散,局部稍密,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粉土,局部含少量卵石土,表层为公园绿化用地、公园绿道及市政道路路面,经调查部分填土堆填时间不到1年,未完成自重固结,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0.7m.9m,岩芯采取率约85-90%o2杂填土:杂色,松散,梢湿,成分较杂,主要为建渣及少量卵石、碎石、粉土等回填而成,经调查部分填土堆填时间约半年,未完成自重固结,建渣、卵石及碎石含量约15-30%,岩芯采取率约85-95%。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1粉质粘土:灰褐色,稍湿,软塑,主要由粉粒物质及云母粉等组成,
5、含铁钵质氧化物,粘粒含量较重;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1.5m-1.7m,岩芯采取率约95-98%。2粉质粘土:棕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稍湿,可塑,含少量铁锌质氧.化物,切面梢有光泽,摇震反应为弱,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粉土,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1.2m-4.3m,岩芯采取率约90-98%。3粉质粘土:灰黄色、棕黄色、灰褐色,稍湿,硬塑,含少量铁锌质氧化物,切面稍有光泽,摇震反应为弱,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局部夹粉土,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L5m-4.3m,岩芯采取率约90-96%。5.9 ;多年平均降雨量947.
6、0Innb年降雨日104X,最大日降雨量195.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228.3h: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1961年6月21日),主导风向N-NE。5.10 流水文通过现场踏勘调查,沿拟建电力通道走向ZK50钻孔及ZK60ZK86钻孔西侧有沟渠流过,水流自北向南流动,沟渠宽约15-20m不等,沟渠深约4-5.5mo5.11 形地貌场地所处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11级阶地,为冲洪积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局部地段地表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多已被人工改造。勘探点孔
7、口标高为492.5498.8m,最大高差约6.3m。5.12 质构造成都平原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位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那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陷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市区一带至今尚无强震记录,仅受周边50-100km以外的远震影响,其影响烈度不过6度左右。1933年迭溪7.5级极震,1958年北川6.2级强震,1967年双流籍田5.5级中强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极震,1971年新都3.4级弱震以及2008年汶
8、川8.0级极震均未对市区造成破坏性地震灾害。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址从未变迁,地壳稳定性良好。成都市区距龙泉山褶皱带20km,距龙门山隆褶带50km。历史上于2008年5月12取率约90-95%o2.7 地下水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以及现场钻孔揭示,场地地下水很发育。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赋存于填土层的上层滞水,二是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水。其中对工程影响较大的为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潜水。1)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于地表填土层,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2)第四系孔隙水场地卵石层较厚,且成层状分布,局部夹薄层砂,
9、其间赋存有大量的孔隙潜水,其水量较大、水位较高,大气降水和区域地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卵石层中孔隙水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2.8 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表C.2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拟建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均为OJOg,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11类,对应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45s。2.9 场地抗震地段类别根据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10、)的有关规定,场地内填土分布广,属于软1粉:棕黄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粉粒物质及云母粉等组成,含铁钵质氧化物,粘粒含量较重: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0.8m-1.2m,岩芯采取率约94-96%。2细砂:青灰色,湿,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见少量云母碎屑,以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中,局部为粉细砂,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0.6m-2.1m,岩芯采取率约92-95%。1松散卵石:青灰色、灰黄色,湿-饱和,松散,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细砂、砾石和少量粉土,卵石含量约占50-55%o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粒
11、径一般2cm8cm,个别大于K)Cm,局部夹薄层细砂透镜体,场地内均有分布,钻孔揭露层厚l.lm-4.9m,岩芯采取率约82-92%o2稍密卵石:青灰色、灰黄色,湿-饱和,稍密,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细砂、砾石和少量粉土,卵石含量约占55-65%,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粒径一般3cm10cm,个别大于IOClTb局部夹薄层细砂透镜体,场地内均有分布,钻孔揭露层厚1.6m-6.3m,岩芯采取率约84-93%o3中密卵石:青灰色、灰黄色,湿饱和,中密,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细砂、砾石和少量粉土,卵石含量约占65-70%o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
12、好,粒径一般5cm10cm,个别大于IOCm,局部夹薄层细砂透镜体,场地局部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L6m-5m,岩芯采取率约85-95%o4密实卵石:青灰色、灰黄色,湿-饱和,密实,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细砂、砾石和少量粉土,卵石含量约占70-75%o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粒径一般5cm12cm,个别大于20Cm,局部夹薄层细砂透镜体,场地局部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层厚1.5m-5.8m,岩芯采2.10 .2隧道围岩综合分级隧道围岩综合分级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附录C的规定。根据隧道埋深、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以拱顶、边墙、隧底岩土层的稳
13、定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判定。隧道洞身以松散、稍密、中密卵石为主,隧道围岩分级以V级为主。地下水发育段修正降一级。隧道围岩综合分级如下表。隧道围岩综合分级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名称圉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Bl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国岩级别可塑粉质粘土可塑粉质粘土、粉土、细砂、松散卵石土国岩极易塌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起涌出,浅埋时易塌至地表Vl粉土细砂稍密卯石稍密及以上的卵石土困岩易坍塌,处理不当时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塌至地表V2.11主要结论1、本工程场地无对工程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地层较为稳定,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建设。2、拟建工程地基土稳
14、定性较好,基础所在岩土层在设计纵剖面上有一定变化,但总体分布较均匀。3、工程范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IO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o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为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4、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在对混凝土结构弱土,场地抗震地段划分为不利地段。2.10围岩分级2.10.1 隆道Sl岩基本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附录C,岩土体围岩级别主要取决于其结构形态及完整状态、开挖后的稳定状态来进行确定。IlOkV迎春变电
15、站配套IlO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隧道岩土层围岩基本分级如下表。各岩土层围岩基本分级一览表地层代号岩土名称圉岩结构形态及完整状态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隧道围岩分级1素填土潮湿松散围皆极易坍塌变形,自稳性差VI2杂填土潮湿松散围岩极易坍塌变形,自稳性差VI1粉质粘土(软塑)易蠕动的松软结构围岩易加塌,自稳性差VI2粉明粘土(可塑)易蜗动的松软结构用岩易坍塌,自稳性差VI3粉质粘土(硬塑)松软结构国岩易坍塌,自稳性差V1粉土易端动的松软结构围岩易坍塌,自检性差VI2细砂潮湿松散阳岩极易坍崩变形,扰动后易发生涌砂,自检性极差VI1松散卵石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稳
16、性差V2稍密卵石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城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稳性差V3中密卵石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得性差V4密实卵石松故结构用岩易坍埸,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恻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稳性差V1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OO21-2001)(2009版);1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1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20、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21、电
17、力电缆通道设计规程DL/T5484-2013;2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looo3-2016现行);2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2018);24、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25、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26、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X)2-2021:27、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2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29、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30、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3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
18、度规定,(2013年版);3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3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34、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35、关于印发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成都市建设委员会2002.11.27;36、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基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成都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站2011.3.24;3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5、线路局部分布有沟渠,沟渠位置为暗挖,需注意地下水对暗挖的影响。
19、6、其他注意事项见上述报告正文。以上内容摘自地勘报告,具体详见勘察报告。3设计采用的规程规范及技术指标3.1 设计采用规范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3、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4、工程结构可靠性统一设计标准GB50153-200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10)(2016年版):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9、室外
20、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1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l8-2(H2);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5)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混凝土构件抗震等级为二级。(6)明挖通道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假定设计:暗挖通道结构参数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结合计算分析进行复核。(7)通道防水等级:一级(I类防水使用环境下的乙类工程)。防水设计工作年限:隧道及附属构筑物
21、100年,排管及附属构筑物50年。(8)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设计采用“理正结构工具箱7.0PB1版”和“理正岩土计算6.5PBl版”进行计算。4施工方式本次拟建通道所在区域为城市建成区,整体建设条件较为复杂。综合考虑周边环境、施工条件、投资、施工安全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工程各段电缆通道的设计施工方式如下:通道名称尺寸规模明挖段落暗挖段落顶管段落IIOkY迎春变电站配套进线电缆通道工程BH=1.6m2.0m、dl200顶管(内套3X4排12孔小200持管)、进站通道双舱BH=1.4m1.8m进站通道K0-K)00K0+047.660K2+809.407K3+154,575,
22、K3+429.122vK3+563.540.K3+763.54*3+868.633,K3+941,392*4+052.267,K4+181.574K4+3O1.27,K4+501.272K4+763.61K0+047.660K2+809.407,K3+154.5753+429.122,K3+563.540*3+763.54,K3+868.633K3+941.392.K4+052.267K4+181.574,K4+301.2K4+501.272均为dl200圆管5建筑材料5.1混凝土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OO1O-2O1O(2015版)及地勘报告,本工程所处环境按二b类进行设计。隧道及工作
23、井二衬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电力排管采用C25,垫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38、其它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3.2 主要技术指标1、本工程通道输电等级为IlOKV。2、电力隧道及附属构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100年:排管及附属构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3、本工程按七度抗震设防,加速度为0.10g;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施工各节点及各构造措施均按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要求及11G329图集执行,对于地震区的可液化土地基,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4、覆土条件:本图中的通道覆土情况详见具体设计。5、地下水位:施工期间地下水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0 kV 变电站 配套 电缆 通道 工程 结构 部分 设计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9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