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ppt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系统疾病.ppt(1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定义: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 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病变:弹力型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动脉壁变硬,特征: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中沉积,一、病因与发病机制,高脂血症 成人空腹1214小时 血甘油三酯(TG)160mg/dl(1.81mmol/L)总胆固醇(CE)260 mg/dl(6.76mmol/L),脂质的存在形式脂蛋白 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M
2、VLDLLDLHDL,apoB-48apoB-100,apoA-I,高危险性血脂蛋白综合征,LDL(sLDL)TGVLDLapoB HDL-CapoA-I(致AS性脂蛋白表型),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通透性增高,吸烟血内一氧化碳浓度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性损伤,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1)高血糖 HDL糖基化 高甘油三酯血症 sLDL 泡沫细胞产生(2)高胰岛素 动脉壁平滑肌细胞,遗传因素 家族性聚集现象约有200种基因可能对脂 质的摄取、代谢和排泄 产生影响LDL受体的基因突变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别 女性男性(绝经期前)女性=男性(绝经期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脂源性学说
3、 致突变学说 损伤应答学说 受体缺失学说,血脂异常 始动性生物化学变化高TC、TG、LDL、apo-B、低HDL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 最早病理变化“透胞作用”的增强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变化内皮细胞损伤、凋亡、坏死与脱落促进脂质的透过,脂蛋白修饰 oxLDL泡沫细胞形成 MPC-1、PDGF、TGF-scavengerRp、MC 内膜 CD36R、FcR MC源性泡沫细胞SMC 内膜 SMC源性泡沫细胞 脂质毒性作用泡沫细胞坏死、崩解脂质池、脂质产物、载脂蛋白粥样物质炎症反应纤维化,12HETE、SDF,增生、转化、分泌因子、吞噬脂质,迁入,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动脉分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
4、如腹主动脉),1.脂 纹,是AS的早期病变常见部位 血管后壁 分支开口处,肉眼表现黄色条纹长短不一针帽大小斑点状平坦或隆起,动脉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来源,血中的单核细胞内膜原有的平滑肌细胞增生中膜的平滑肌细胞穿过内弹力板窗孔迁移入内皮下,被吞噬的脂蛋白的结局,被溶酶体酶水解 磷脂和氨基酸 胆固醇 血液 沉积于内膜下胆固醇胶原弹力纤维蛋白多糖使病变演化为纤维斑块,2.纤维斑块,肉眼:隆起于内膜表面灰黄色 瓷白色,镜下表现表层是纤维帽大量胶原、弹力纤维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深层是脂质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3.粥样斑块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表层瓷白色 深层多量黄色粥样物
5、质,镜下特点浅层:纤维帽玻璃样变性深层:大量无定形坏死组织 富含脂质 并见胆固醇结晶、钙化底部和边缘: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动脉中膜: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粥样斑块的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 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受血流冲击而破裂出血 斑块破裂 斑块破裂使动脉内膜形成粥瘤性溃疡。粥样物质排入血流可造成胆固醇栓塞 好发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3.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处的内膜损伤使胶原暴露,易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4.钙化多发生于陈旧的斑块内,使得动脉壁变硬变脆,易于破裂,5.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引起
6、的缺血性心脏病,称为冠心病。,广义的冠心病 包括其他原因,如冠状动脉痉挛、硬化、炎症等导致的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病变特点:血管近侧端,分支开口处横切面上:斑块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 程度的狭窄。,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分四级:级:管腔狭窄25%;级:狭窄程度为25%50%;级:狭窄程度为5075%;级:狭窄程度75%。,一、心 绞 痛angina pectoris,心绞痛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性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劳累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特点缺血时间短暂,发作后心肌 的代谢和功能可恢复正常。多次发作后心肌可发生小灶 性
7、坏死,形成细小疤痕。,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绝对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伴有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原 因,最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并发血栓形成或斑块出血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过度劳累使心脏负荷过重,心肌 相对缺血,好发部位和范围,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正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根据梗死灶所占心室壁的厚度,将心肌梗死分为两型:1)心内膜下梗死 梗死累及心室壁内层的1/3,并波及乳头肌和肉柱,常为多发性小灶性梗死。,心内膜下梗死,2)透壁性梗死(又称区域性梗死)典型的类型累及心室壁全层梗死面积大小不等
8、,2.510cm2。比心内膜下梗死常见。,透 壁 性 梗 死,心 肌 梗 死,生化改变,肌酸磷酸激酶(CPK)*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并发症及后果,1)心律失常 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2)心功能不全及休克 范围达40 心源性休克,3)室壁瘤发病率约1038。常发生在愈合期。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4)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率约30多见于左心室。形成原因梗死区心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颤时出现涡流。,5)心脏破裂约10左右常发生于心肌梗死后的l2周内。原因是蛋白水解酶及自身溶酶体酶使坏死心肌溶解。后果是引起心包填塞而致急死。,第二节 高血压
9、病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正常成人血压 140(186kPa)/90mmHg(12kPa)2)成年人高血压 140(186kPa)/90 mmHg(12kPa)3)临界性高血压 140149(198kPa)/9094mmHg(12.6kPa),病因和发病机制,Page的镶嵌学说(mosaic theory)高血压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造成。,1.遗传因素约75%的患者具有遗传素质。高血压病是多基因遗传病。血管紧张素基因可能有15种缺陷。高血压病
10、患者该基因上的三个特定部位均有相同的变异。,2.饮食因素 摄钠过多可引起高血压。原因:1)钠的潴留可使血容量增加2)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3)血管紧张素产生增多4)血管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增加5)可使激肽、前列腺素等扩血管物质产生或释放减少,3.社会心理应激应激性生活事件不良情绪和长期精神过度紧张血管活动中枢处于收缩冲动占优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4肾源性因素 1)间质细胞分泌的抗高血压脂质分泌失调(如前列腺素和抗高血压中性肾髓质脂等)2)排钠功能障碍 钠、水潴留 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5.神经内分泌因素收缩血管的神经递质(神经肽Y和去甲肾上腺素)平衡失调舒张血管的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
11、肽及P物质)缩血管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功能失衡,肾素基因(Ren2基因)表达于血管壁血管的血管紧张素形成增加发生高血压,二、类型和病理变化,良性高血压病又称缓进型高血压病。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被偶然发现。呈慢性经过,病程长达1020以上。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约占高血压病例的95以上。病变发展过程分为三期。,机能改变期(一期)动脉系统病变期(二期)内脏病变期(三期),可持续多年,经适当休息和治疗,可完全治愈。偶有头昏、头痛等症状。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管尚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1)细动脉硬化是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发生于全身各器官的细动脉细动脉壁呈玻璃样变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失去弹性。,(2
12、)小动脉硬化小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脏的弓形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尤为明显。血压持续升高并相对恒定,舒张压多在146kPa以上。可有心、脑、肾等的轻度器质性改变。,此期为高血压病晚期。由于全身细、小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导致各器官病变。,(一)心脏的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早期,肥大的心脏心腔不扩张,甚至略微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重量增加,严重者可达9001000g。左心室壁明显肥厚。乳头肌和肉柱均明显增粗。,心肌细胞变粗、增长,可有较多分支。细胞核较长且粗大。左心室的这种代偿作用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心脏病变的结局心肌收缩力减弱 左心室代偿失调 心腔扩张(离心性肥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中晚期,心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血管 系统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