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O一一年六月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发展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总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主要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取向.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持续扩大投资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发挥项目引领带动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能源基础
2、设施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水利设施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做大做强循环工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打造五大百亿元优势产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培育壮大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大力建设循环生态工业园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发展壮大中心城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加强中小城镇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3、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推动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优先发展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加快普及高中阶
4、段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支持发展高等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建立健全公务雇员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优化人才工作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不断满足全市人民文化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积极扩大就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5、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提高人口服务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四章深化体制改革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五章全面深化开放合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六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完善社会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统筹推进国防和经济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七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加强政策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实施项目带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7、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
8、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2L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
9、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o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10、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
11、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3.3%.6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3.82万吨和3.19万吨,控制在“十一五”目标范围内,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有企业体制、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等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大对粤港澳、闽苏浙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合作交流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中
12、小企业持续发展,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2.3%,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3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成功实现贺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新提高,基本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事业实现较快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13、能力、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区先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2元、4298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8286元、1951元,年均分别增长15.4%、12.8%。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政府法制建设日益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不断进步。普法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民主逐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平安贺州”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矛盾纠纷
14、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政策法律大宣讲”活动,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有效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社会应急平台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2005年规划目标实现情况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4129412%296.71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746014000141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36.3:34.4:29.322.8:52:25.221.7:47.6:30.7城镇化率%29.3381.5351财政总收入亿元11.2222.314.70%22.0
15、4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费亿元82.9625325%363.373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4.560.712%78.718.3%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万美元629.8年均7%以上51.3%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9299年均8%22.3%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26.76.6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7.38城镇登记失业率%3.84以内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5161212010%1580215.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35136156%429812.8%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1.91.692.3%1.677-2.38%森林覆盖率%66.17070.4主要污
16、染COD万吨-一3.19一物排放总量SO2万吨-3.82-人口自然增长率%o7.888总人口万人213225以内22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65.6470以上91.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一6.26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当前,贺州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区的后列,欠发达的欠发达地区、后发展的后发展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体有利,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工业化
17、、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加快转型,绿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全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直接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跨越先粗放后细致阶段。东部沿海地区要素供给趋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领域不断拓展,档次不断提升,为贺州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优经济总量开辟了广阔前景。从区内看,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落实,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继续完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
18、入实施,“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快构建,各地正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新局面,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新时期。特别是自治区明确提出加快向东部先进生产力靠拢,将贺州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桂台客属旅游文化示范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部署,使我市在全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区内环境。从自身看,贺州的发展条件已发生可喜改变,发展的基础大大增强,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委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得到自治区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成为推动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干部群众齐
19、心协力谋发展抓建设的干劲很足,为我市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市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频次增多,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增强,地区间竞争加剧,我市面临经济总量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和众多“两难”选择。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估计到,作为后发展的后发展地区、欠发达的欠发达地区,我市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给我市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风险在增加。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超前谋划、积极应对。总的来看,“十二五
20、”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抓住大势,抓住机遇,正视问题和矛盾,以改革创新、克难奋进的精神和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去推动发展,有效破解发展过程遇到的难题和有效化解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抢占先机,提速进位,不失时机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贺州发展阶段、发展特色的路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第二章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第一节发展定位立足广西,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和合作平台作用,借力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
21、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贺”发展战略,全力培育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生态优势和闽粤港澳台客家文化亲缘等综合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东部产业向贺州加速转移,快速度、零距离向广东发达地区靠拢,快速度、零距离向广东先进生产力对接,走出一条具有贺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就是要举全市之力攻破交通瓶颈,加快构建形成“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的大交通格局,以交通大发展促进经济大提速,实现市域1小时交通圈、2小时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3小时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目标,成为区域
22、性重要的交通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建设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就是要凸显贺州优越的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着力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打响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生态特色品牌,把贺州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养身休闲、历史考古、民俗考察、人文考究、文化交流、艺术采风于一体的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就是要以建设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并分步实现企业小循环、园区和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科学发展的典范、后发崛起的典范。第二节总体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贺州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6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