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明确教学思路 “实效”提升法治素养 论文.docx
《“细分”明确教学思路 “实效”提升法治素养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分”明确教学思路 “实效”提升法治素养 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细分”明确教学思路“实效”提升法治素养摘要: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量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细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思路,明晰培养路径,增强青少年法治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关键词:细分;法律条文;议题;实践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习法治知识,涵养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是拥有精彩人生的前提,也是助力法治社会建成的基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明晰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所适用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实
2、现法治育人的价值目标。一、细分教材内容呈现类别,明确教学思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教材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法治教学内容,法治知识分布在教材的每一册书上。笔者梳理了六册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将其分为两类,列表如下:拓展渗透式教学内容教材册次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在网上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行己有耻”要求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七年级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遵守规则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八年级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际竞争需要遵循国际规则九年级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七年级下册专
3、题探究式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单元人民当家做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九年级上册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实施的教学方法、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出相应的差异性。拓展渗透式的法治教育内容,要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引入法治内容,渗透式地进行法治教育。比如教学“友谊的澄清”这一栏目时,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走出对友谊的认识误区,把握友谊的真谛。青少年在与朋友交往时,往往会不加分辨地“帮助”朋友,以为这样才能获得友谊,对
4、此,教师则要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告诉学生真正的友谊是讲究原则的。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发学生思考:何谓友谊的原则,它指的是什么?同时创设教学情境:“帮助”朋友考试作弊、为帮朋友出气伤害他人,朋友间这样的帮助行为可取吗?通过理性分析,学生认识到以上“帮助”行为其实质是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教师适时出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文,进一步明确交友的原则:既不能逾越道德界限,更不能触犯法律底线。拓展渗透式的法治教育,还要遵循分量适中的原则,即教学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既满足法治教育的需要,又不造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比如在教学“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重点在于培
5、养学生孝亲敬长的道德品质,但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法治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到孝敬父母不仅是道德义务,还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义务,法律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能够起到“紧箍咒”的作用。渗透式的法治教育不是“掺沙子”,而是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最终实现法治素养、道德修养、国家认同的综合提升。专题探究式的法治教育多以教材自然单元为呈现形式,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教学主题更为明确,此类课程需要学科教师用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更系统的课堂构思,逐步引导学生更深层地掌握法治知识,更深刻地运用法治思维,更深入地投身法治实践。本文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就专题探究式法治教育内容进行具体
6、的法治素养培养路径的分析。二、明晰法治素养培养路径,提高教学实效性1 .借力法律条文,获得法治认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宪法的性质,不了解宪法的内容,难免会有出格的言行,所以从小根植宪法概念,感受宪法的尊严与权威,是建成法治国家基础中的基础,为此,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宪法。各级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形式丰富的宪法诵读活动,学生手持宪法红本,齐诵宪法条文:“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宪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
7、的权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宪法第51条)反复诵读中,宪法知识入耳、入心。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该法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课堂上适当引入民法典的相关条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自然产生了对我国法律本质的正确认识。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这一课时,笔者选择治理高空抛物这一热点作为教学线索,为让学生认识到治理高空抛物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设计的教学思路是先追问题源头:高空抛物治理难,难在何处?问题抛出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找到高空抛物难以治理的原因
8、之一在于国家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此时,教师再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索我国关于高空抛物治理的相关法律条文,多媒体展示法律条文:侵权责任法第87条“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民法典第1254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责任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通过对两条法律条文的分析对比,学生发现民法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分”明确教学思路 “实效”提升法治素养 论文 细分 明确 教学 思路 实效 提升 法治 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4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