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后记.docx
《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后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后记.docx(9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先锋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黄勋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第1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题意难点实验题的分析教学准备上期期末测试试卷。教学过程:1 .新学期的问候2 .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3 .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人,分为组,每组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4 .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5 .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2、:学习声音、消化与呼吸、影子的变化、地球月球、运动与力、我们的小车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黄勋课题1、各种各样的声音第1课时总第2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 .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3 .科学态度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重点初步建立
3、音量和音调的概念难点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先锋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过程:一、导入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1.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2 .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3 .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4 .听声活动: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N更高川雯弹奏电子琴、不同大小
4、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5 .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三、课后拓展1.提出问题:我们瞰口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解听了很多葡岫力不同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科学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注。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2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教学后记:学生听完各种各样的声音后对音量和音调把握
5、不准,易混淆,把二胡、笛声的音调高说成是音量大。我进一步解释和演示。同一面大鼓轻敲音量小,重敲音量大。小鼓比大鼓音调高,大鼓比小鼓音量大。琴键音阶与音调有关,不同物品发声音色不一样。学生爱玩各种乐器并懂得一些乐器的名称。6先锋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黄勋课题2、声音的产生第1课时总第3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 .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3 .科学态度、STSE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
6、实严谨。重点归纳提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演示: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2 .问题: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认识固体的发声1.表达: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3 .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4 .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
7、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学活动。5 .活动1观察发声的物体D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16-32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6 .活动2观察音叉的发声1)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2)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到音叉的
8、振动。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动的幅度。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泡沫粒均可。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也可以用手机的慢动作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3)动手实践: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7 .活动3观察鼓的发声问题: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7 .活动4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
9、,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8 .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博加)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1.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2 .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3 .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四、终止物体发声1.活动:利用不同乐器
10、,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迁移应用,2.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振动。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 .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发声感觉到了声带振动,但对锣的振动不了解,又通过鼓上放米粒,音叉上乒乓球振动,感受到了鼓面和音叉的振动。学生对吹试管发声的原因不了解,但看到口哨又误认为是珠子振动引起发声。有学生把振动写成了震动,我进行了纠正。先锋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黄勋课题3、声音的变化第1课时总第4课
11、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2、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4、能对实验显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5、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6、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重点通过观
12、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难点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学准备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铅笔、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声音的变化(板书课题)二、活动1: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流程:明确研究的问题一制订实验计划f观察比较,获取事实f获取更多的事实f分析总结概括共同规律f得出结论)1、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要研究声音强弱与什
13、么有关,实验至少考虑哪些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至少要让观察物体发出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由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应该要对比观察物体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振动有什么不同。2、演示实验:借助可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观察喇叭的振动幅度。3、分组实验:(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让鼓和音叉发出音量大小不同声音,比较观察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发现。(提醒学生从只关注物体发声会振动,到观察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观察要更细致,可以借助其它物体放大微小振动,更清晰的观察到微小振动和振幅。4、分析与交流:依据哪些现象,发现了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
14、。教师板书结论。三、活动2: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1、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要研究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实验至少考虑哪些因素?(选用橡皮筋作为实验材料,交代实验方法:自主实验,橡皮筋拉长量小(松驰些),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拉长量大(紧)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并观察振动的快慢)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3、教师可以用钢尺或锯条、玩具小电扇、疏密不同的梳子等器材实验,如下图下所示,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通过分别控制长度、转速、玻璃片拨动速度,让学生辨听声音,观察振动快慢,学习实验设计方法,获取更多关于音调大小与振动快慢关系的事实。)改变电风扇转速,辨听风扇叶击打纸片的声音改变留在桌边锯条的长度,辨听声
15、音,观察振动慢匀速拨刮梳子疏,辨听声音疏密处的声音,改变速度再听4、观察更多的乐器所发声音高低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吉他、编钟、古筝等,借助一定的方式或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现乐器振动发音部分因为大小、长短、厚薄、疏密、松紧的不同,导致振动的快慢不一样。)编钟视频百度搜索“24只编钟演奏笑傲江湖”5、分析与交流:在观察更多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你有哪些发现?引导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教师板书结论。四、布置作业:布置学生下节课需要设计制作小乐器,请学生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板书设计:声音的变化强振动幅度大高振动快弱一一振动幅度小低一一振动慢教学后记:通过演示,学生明显看出:用力敲击音叉,乒乓球
16、弹跳幅度大。皮筋实验我改成了尺子伸出桌边拨动听音,伸出长度大,音调低。再用八音琴敲击演示。长键音调低,短键音调高。学生对制作乐器有兴趣,但剪管用了较长时间,粘贴也费时较长。学生发现口和管口要有一定的距离,效果较好。我还用试管装水,8支水量递减,敲击和吹管口音调高低变化正好相反,学生不能进行正确解释,往往把高低说成大小。先锋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黄勋课题3、声音的变化第2课时总第5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2、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
17、声音就越弱。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4、能对实验显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5、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6、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难点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学准备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铅笔
18、、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上节课对影响声音的大小、高低等因素都有了科学的观察和研究,对一些乐器的发声方式与声音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和认识,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怎样控制音调、音量的方法。2、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小乐器。二、活动:设计制作小乐器(按创设需求一确定乐器f选择材料一设计制作一调式自评一展示互评流程进行)1、创设需求。老师演示水杯乐器制作并现场演奏,激发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兴趣。2、确定乐器。学生确定模仿制作相应的乐器(如书中的吸管乐器)或根据自己喜欢确定制作乐器类别。(打击乐器
19、、管乐器、弦乐器)3、选择材料。说说自己打算制作什么乐器,需要哪些乐器材料和制作工具。4、设计制作:对材料做什么样的加工制作,希望制作出来的小乐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演奏功能?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5、调式自评: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从结构中发现问题,从自己演奏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修改、调试,完善自制的小乐器;再在小组内演奏、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让其他组员提出修改建议,借鉴别人的好办法,进一步完善作品。6、展示互价:师生讨论确定好评价的要点。例如: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强弱不同声音,乐意优美,不同音调数量多,材料环保,成本低,易获取,外观美观,制作精致等。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
20、选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再由各小组分别合奏一小段简单的乐曲,其他同学评价正在演奏的小乐器。三、拓展。继续改进自己的乐器并给家人表演。板书设计:制作小乐器创设需求f确定乐器f选择材料f设计制作f调式自评f展示互评教学后记:先锋芋校教师教学设计科目I科学I年级I四I班级I70I授课人I黄勋课题K声音的传播第1课时总第6课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科学探究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猜想与假设。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向,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科学态度1、
2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2、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3、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重点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难点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教学准备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漏斗、胶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播放一段音乐。问题:这段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二、活动1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1.问题: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2、2 .猜想:将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3 .设计:让学生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并汇报、交流、完善。4 .学生进行实验。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一选定探究材料一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一小组合作实验一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XX物体中传播)一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一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一发放实验材料一实验一汇报交流一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闹钟和塑料袋一提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科版 四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后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