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七篇.docx
《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七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一、压紧“信念之石”,风雨不动自自然。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二十大报告,是立足新起点、开启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奋斗纲领,也是每名党员干部的思想航向和行动指
2、南。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干部,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一是坚持分层分类学。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讨论和交流分享相结合,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学深悟透、提升素质、坚定信念。二是立足工作实际学。认真履行责任,通过制定学习计划、集中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认真深学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时跟进学习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精神动力。三是对照工作要求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要求,坚持把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将“具体而微”的学习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举措,转化为干事创业
3、的实绩,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二、高擎“觉醒之帆”,求知若渴壮筋骨。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无论从横向对比还是纵向梳理,我们在农村基础硬件、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脱贫攻坚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步。但是仍存在短板,距离总体要求和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因为有着短板差距,我们才要自觉以先进地区的样板村、模范村为学习标杆,结合我们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准问题差距,制定有效措施,精准对接,补齐短板。尤其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工作方面,我们既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外地的
4、优势产业,在优化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优势产业补链壮链延链、拓宽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等领域抢占先机下好先手棋。同时,围绕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提前规划、下足功夫、做好文章,进一步强思想、敢担当、转作风,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出谋划策,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三、加速“奋进之桨”,砥砺奋进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时代的发展浩浩荡荡,机遇只会垂青奋斗者。打造村美人富、环境清新、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是兴农富农旺农的必然要求,更是时
5、代赋予我们基层干部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认清发展形势,勇于实干担当。在思想认识上,要坚持党建引领,固本培元强基,在夯实党建基础中不断建强战斗堡垒,在履职尽责中不断锤炼干部队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贯彻落实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在作风转变上,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党的事业第一,群众的利益第一,培养担当负责、一心为民的情怀,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农业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扎根农村、奉献基层、奉献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实际行动上,要宣传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走访等形式
6、向农民进行政策宣传,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科学精准施策,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扶志扶智扶质扶制,全方位做好返贫风险控制;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田间地头,广泛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真心实意的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革命年代,先烈们用血与泪检验了对党的忠诚。如今身处和平年代,乡村振兴任务难、工作重,正是考验我们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以实干为笔,以“赶考人”心态,以实际行动全面推进落实乡村振兴,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力谱写时代新篇章。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交流体会之一:务必坚持新发展理念统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7、,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结合浙江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八八战略”,为浙江乡村振兴擘画蓝图指明方向。浙江省历届领导班子一以贯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的浙江乡村,别墅成群,鳞次栉比,风光如画,生机勃发,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跃然纸上。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我们才能取得乡村振兴新的更大的成就。体会之二:务必坚持小切口大文章,久久为功一抓到底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高瞻远瞩作出了
8、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二十年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由环境变革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90%以上的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比较良性的1.9:1,在之江大地上实现了乡村重塑、城乡重构、城乡各美其美的伟大梦想,并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逐步实现由“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华丽蝶变。实践证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小切口出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体会之三:务必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数字赋能联到底浙江农村充分发挥毗邻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大城市的消费需求,把城乡一体融合
9、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较好解决了“产业如何兴,设施怎样建,资金怎么筹”等瓶颈问题。突出农旅融合。全省建成了100OO个A级景区村庄,1000个3A级景区村庄,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真正实现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安吉鲁家村,一列小火车串起了18个特色农庄;西湖区外桐坞村与中国美院合作建成了户外写生基地,引得大批游客慕名而至。突出产业融合。围绕“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做优做强桑蚕丝绸、精品水果、稻鱼供养、毛竹等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构建
10、数字乡村。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架构,打造浙江“千万工程”2.0版,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引领农村现代化前进方向。实践证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体会之四:务必坚持党建引领强带弱,共富共享干到底浙江乡村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广大农民实现了和城里人一样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推行的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的模式正在成为全国农村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样板。浙江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注重培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委会
11、主任,推行干部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经验做法,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西湖区外桐坞村创新开展“美丽党建”工作,建成全国首个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标准体系,营造党员干部“个个提升,处处示范,时时比拼,人人先进”的良好氛围,实现共富共美。实践证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基层治理是基础,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是关键。结合学习体会,我要把这次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乡村建设为牵动,以改善民生为关键,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再登新台阶。一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围绕“两园两带一中心”,推广“三合”模
12、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做优做强凤凰峪、许家山苹果,西水头阳光玫瑰、羊肚菌,布张、下村、李曲桃,羊角寨、曙底蔬菜、下庄、东水头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持之以恒抓好农村人居环境。聚焦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六清”整治“六乱”,明确“三项机制”(责任机制、考评机制、督导机制),建立门前“三包”制,实行卫生管理费收缴制。开展“周通报、月考评”活动,将农户、村民小组、各村环境整治情况以“红黑榜”形式公示,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三是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土地驿
13、站”模式,推动小块零散土地“连片成方”,实现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订单种植、统一农机服务、统一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化“双绑”机制,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果蔬种植基地,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四是发动群众加快乡村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一人带动一片,一户带动一村,处处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大力推广”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模式,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五是毫不松懈推进“五星”
14、支部创建。强化创建工作专班机制,对创建牵头领导进行详细明确的责任划分,制定“五星”创建问题清单,细化规定、建立台账,有序对标整改提升,进一步创建责任,完善“周例会、月调度、季评比”制度,强化常态化督导问效,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研讨交流发言材料党的二十大是在我们党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奋斗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新的恢弘画卷的特殊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当前,我们正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关系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干部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
15、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强措施推进“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下面,结合学习内容,我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一、创新留才机制,让农业更强发展农业,关键是要让人留下来,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用产业聚人才。产业振兴能为乡村振兴“持久续航”,统筹优势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推动“一村一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做活乡村特色产业。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
16、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实际,不断探索新政策、新机制、新方法,着力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水平,牢牢把握壮大乡村产业“筋骨”、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一重点,要让农业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为乡村提供“重塑”与“再生”的机会,让人才留下来的机会。用人才领产业。要做到精准定位,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逐步将乡村中本土人才全部挖掘出来,并且要根据其意愿以及兴趣爱好,对其进行精准的培训和培养,形成兴趣产生动力、动力驱动发展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场中建功立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
17、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二、营造引才氛围,让农村更美落实人才政策,做实服务人才工作,营造“拴心留人”环境,让人才在农村留得下、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农村要发展好,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好班子和好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o要加强基层党建、发展集体经济,这些都需要靠人来干。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体现乡村独特韵味,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乡村,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大生
18、态。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在开展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上,外修“颜值”、内提“素质”、涵养“气质”,让农村环境“经得起细看、耐得住常看”,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大军”,全力打造形象良好、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三、落实人才保障,让农民更富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是带动产
19、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的关键。乡村的振兴发展对“城归”的吸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初心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成就辉煌。在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
20、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紧紧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这四匹马,“生活富裕”的这辆车上才会承载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果实,方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探索,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交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浙江学习期间,不论是老师课堂上关于乡村振兴的精彩案例,还是参观的5个乡村振兴典型,他
21、们的兴旺都是从人居环境的改善切入,进而兴旺了人才,才让乡村有了更强的活力。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的“深蓝计划”,在不少社交平台上被网友们评选为“长三角出游首选地”。而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废弃的矿坑,通过一群大学生的创意,开起了咖啡馆,再加上他们的营销和丰富的内涵,让生态文明的活力彻底迸发。在外桐坞村,他们村集体收益的绝大部分来自于村庄集体房屋的租赁,而租赁这些房屋的人都是来自中国美院、杭州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多达170多位,这些大学的老师学生在村庄开办了工作室,每年不但搞各种展览,还为村庄的建设提供各种艺术方案,让村庄有着无穷尽的艺术生命力。杜英森老师在授课中也讲到,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原乡人、归乡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振兴 践行 大报 精神 研讨 交流 发言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0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