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必下第四单元14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二)-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部编版选必下第四单元14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二)-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选必下第四单元14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二)-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部编版选必下第四单元14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二)-一等奖创新教案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浑盖之争的基本信息,体会科学论著“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特点。2.分析文章的征引材料,体会中国古人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前置作业依照示例,梳理浑盖之争的争议点和争议结果,填写表格。时间参与人物争论点作用汉武帝时司马迁落下闵邓平浑天说胜出,汉武帝采纳邓平的太初历西汉末年扬雄桓谭东汉王充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晋朝葛洪南北朝何承天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2,反对盖天说【学习过程】活动一:梳理争议点和结果,归纳争论特点和意义(一)借助表格,梳理争
2、议点和结果时间参与人物争论点作用汉武帝时司马迁落下闵邓平浑天说胜出,汉武帝采纳邓平的太初历西汉末年扬雄桓谭东汉王充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晋朝葛洪南北朝何承天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2,反对盖天说明确时间参与人物争论点作用汉武帝时司马迁落下闵邓平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浑天说胜出,汉武帝采纳邓平的太初历西汉末年扬雄桓谭从观测角度到数理结构等八方面对盖天说做了批驳撰写难盖天八事,浑天说胜出东汉王充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击中浑天说的软肋晋朝葛洪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横破镜”的事实依
3、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南北朝何承天从观测角度修补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对浑天说未起太大的作用南宋朱熹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朱子语类卷第2,反对盖天说(2)观察表格,梳理争论特点和意义学生讨论:结合表格内容,谈谈浑盖之争的特点和意义。【明确】1 .特点:(1)延续时间长;(2)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3)成果丰富,影响深远;(4)讨论内容丰富,重视实际校验;(5)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2 .意义:(1)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2)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3)小结:科学研
4、究往往是以某个特定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由本文可知,科学研究的“问题”有三个基本特点:(1)首先,这些问题,不是凭空玄想的,而是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具有坚实的实证基础的;(2)其次,在科学论著中,“问题”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科学论著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的分析、组织,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线索展开的,这也就构成我们阅读把握科学论著时,应该格外注意的一个基本点;(3)最后,“问题”标明了某项特定的研究某部专门的论著在科学研究整体中的位置,它说明相关研究填补了怎样的知识空白,回答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如本文,若作者只是列举各种历史上的天文学说,文章依然很有趣味,故事性很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
5、讲就有所不足了。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紧紧围绕“为什么浑盖之争会成为旷世之争”这一问题,选择主要人物,聚焦争议焦点,择要呈现材料的,而不是对所有材料进行考据式梳理和呈现;而且通过探究这一问题作者最终是为了回答了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透过这场论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从而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活动二:梳理征引材料,体会科学思维与态度(一)借助表格,梳理征引材料材料出处相关学说作用“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J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圆地方说”明确材料出处相关学说“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圆地方说“宣夜之书亡”晋书天文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选必 下第 单元 14 天文学 旷世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0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