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操作细则.docx
《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操作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操作细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操作细则江苏省林业局二。一四年七月第一章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条编制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条目的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条技术路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条变更时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条调查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技术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条地类划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条地类变化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条遥感判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条林地数据库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条林地变化数据库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条变化图斑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条其他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变更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条资料收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四
2、条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五条遥感影像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六条遥感影像判读区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七条核实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八条属性因子记载第十九条本期林地数据库变更第二十条本期林地变化数据库生成.第二十一条数据汇总第四章质量检查第二十二条组织方式第二十三条检查内容第二十四条检查数量第二十五条质量评定第五章统计汇总第二十六条统计汇总要求第二十七条成果统计表第六章成果要求第二十八条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第二十九条林地变更调查成果统计表第三十条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告.附件一林地变更调查统计表表1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表2公益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表3商品林地面积变化统计
3、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表4林地与非林地转移统计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表5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
4、表6林地保护等级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附件二表1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属性结构表.表2林地变化图斑属性因子填写要求.表3遥感判读区划图斑数据库属性结构.表4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表5林地变化数据库增加的属性字段结构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三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地形因子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2森林(林地)类别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3公益林事权等级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4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5林地质量等级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6土地权属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7起源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8林种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9优势树种(组)代
5、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0龄组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1土地退化类型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2森林灾害类型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3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4工程类别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5交通区位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6是否为补充林地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7林地保护等级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18主体功能区代码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为规范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工作,统一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主要技术方法,确保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质量,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林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4)10号)要求,结合
6、江苏实际,特制定本细则。第一条编制依据一、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LY/T1954-2011);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三、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LY/T1956-2011);四、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4);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DB32/T2168-2012);六、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GB/T26424-2010);七、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八、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国家林业局,2013);九、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
7、收检查办法(国家林业局,2012);十、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十一、江苏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苏林政200510号)。第二条目的任务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是在江苏省林地“一张图”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的林地范围、林地保护利用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国家与江苏、江苏与各县级单位之间上下联动、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机制。开展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是提升江苏省林地动态监测水平,提高林地监管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利用,深化全省和地方政府宏观决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任务是收集和综合利用当年植树造林、森林采伐
8、、规划调整、占用征收林地、毁林开垦和森林灾害等致林地变化的林业经营管理资料,通过遥感判读区划,现地调查核实等技术手段,掌握林地变化的空间分布与管理属性变化信息,产出林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林地变化信息更新,实现林地“一张图”数据库更新。第三条技术路线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的技术路线是以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为基础,开展对规划林地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当年为变更调查期,各县级单位收集掌握本年度内、该县级单位内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更资料,应用前后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判读区划变化图斑,通过调查核实后,确定林地变化情况,产出各县级单位本期林地
9、“一张图”数据库成果,并提取林地变化数据库(数据包),经逐级汇总,形成全省本期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成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处理、核实调查和成果生成3个主要技术环节。工序流程见图1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工序流程第四条变更时点变更时点截止2014年8月底。第五条调查内容江苏省林地变更调查重点是对林地范围、林地利用状况(地类)以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内容的变更调查。(一)林地范围变化调查1 .新增林地(按程序批准纳入林地管理的地块)。包括:(1)因林业工程建设增加的林地。(2)因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植树造林增加的林地。(3)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新增加的林地
10、。2 .减少林地。包括:因占用征收减少的林地。依照有关土地(林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办理占用征收林地手续,建设项目实施后变为非林地而减少的林地。对于没经过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照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出备注说明。(二)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调查1 .新增森林地块。由非森林的地类转为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新增的森林地块。2 .减少森林地块。由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转为非森林减少的森林地块。3 .其他林地地类变化的地块。包括疏林地、一般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之间地类变化的林地地块
11、。临时占用的林地地块,尽管暂时(2年内)改变了林地用途,但仍属林地范围。毁林开垦种植农作物,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改变了林地用途,但仍属于林地范围。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林业生产条件完全丧失的林地地块,在规划调整前也属林地范围。这3种情况在林地变更调查中地类因子按其他无立木林地记载。(三)管理属性变更调查1 .林地权属。国有和集体所有林地之间的变更,以及集体所有林地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有关权属证明核实确认。2 .森林类别。国家级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核实确认。3 .林种。按防护林、特用林、用材
12、林、经济林和薪炭林进行变更调查,核实确认记载到亚林种。4 .工程类别。根据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核实确认。上述地类或管理属性发生变化的林地图斑,除了核实调查记载地类、管理属性及其变化原因外,还应核实基础因子等其他相关因子是否有变化,并做相应变更。第二章技术要求第六条地类划分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划分为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3个三级地类。具体见表1。表1地类划分表一级二级三级代码林地有林地乔木林地Olll竹林地0113疏林地0120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0131其他灌木林地0132未成林地未成林造林地0141未成林封育地0142苗圃地0150无立
13、木林地采伐迹地0161火烧迹地0162其他无立木林地0163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0171宜林沙荒地0172其他宜林地0173林业辅助生产用地0180非林地耕地0210牧草地0220水域0230未利用地0240建设用地0250临时占用、毁林开垦以及地震、塌方、泥石流造成的林地变化,按“其他无立木林地记载,为了区别于原范围的“其他无立木林地”,代码分别记为临时占用(1632),毁林开垦(1633),地震、塌方、泥石流(1634)。原范围的“其他无立木林地代码记为1631o对于没经过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照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出备注说明。林地变更调查时,林地地类记载到三级地
14、类;非林地地类记载详细程度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和管理需要记载到一级或者二级地类。第七条地类变化原因林地变化原因包括造林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调整、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8个一级变化原因10个二级变化原因,具体见表2。表2林地变化原因划分标准及代码一级变化原因二级变化原因代码说明造林更新10前期地类为疏林地、宜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等,山于人工造林、人工更新、飞播造林等原因,地类变为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森林采伐20前期地类为有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疏林地或采伐迹地:前期地类为疏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采伐迹地。规划调整30包括退耕还林、经县级
15、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引起的地类变化,以及未规划为发展林业的土地上农民自主经营引起的农林种植结构引起的地类变化。占用征收经审批41依法办理审核审批手续,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林地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使林地变为非林地。包括临时占用林地。未审批42未办理审核审批手续,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已使林地变为非林地。包括未经审核审批临时占用林地。毁林开垦50非法侵占各类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使林地转为农地。灾害因素火灾71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地类发生变化。地质灾害72其他灾害因素73自然因素封山育林81由于封山育林使林地中非
16、有林地地类变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或未成林封育地。其他自然因素82以上自然因素不能包括的自然因素。调查因素漏划91因人为调查原因导致的地类发生变化。错划92其他调查因素93注:变化原因记载到二级代码。多个变化原因,按引起原地类发生变化的变化原因填写,变化年度填写发生变化原因的年度。因行政界限改变而引起图斑发生变化,在变化原因属性字段标注代码96;地类未发生变化,管理因子发生变化的在变化原因属性字段填写代码99。第八条遥感判读根据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地类属性以及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判读区划林地地类变化图斑,按有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其他林地及非林地5种判读地类记载。第九条林地数据库结构林地“
17、一张图”数据库结构增加了“变化原因”、“变化年度”和“林地管理类型,3个字段,共44个字段。数据库结构见附件二表1。第十条林地变化数据库结构林地变化数据库是在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属性字段基础上,增加“前期地类”、前期土地权属”、前期林种“前期森林类别“前期事权等级”、“前期保护等级”和“前期工程类别”7个字段,共51个字段,用于林地变化的统计分析。林地变化数据库增加属性字段结构见附件二表5。第十一条变化图斑类型在林地变更调查中,根据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及遥感判读情况等,将初步判定有变化的图斑分为4类:与有关资料对应的判读变化图斑、与有关资料不对应的判读变化图斑、遥感影像未反映的变化图斑,以及没有遥感影
18、像覆盖地区的变化图斑。(一)与有关资料对应的判读变化图斑。通过对判读变化图斑的位置、形状或大小的判断,在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矢量图中有相对应的图斑。(二)与有关资料不对应的判读变化图斑。通过对判读变化图斑的位置、形状或大小的判断,在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矢量图中没有相对应的图斑。(三)遥感影像未反映的变化图斑。通过遥感影像未判读出来,而在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图中体现出变化的图斑。(四)没有遥感影像覆盖地区的变化图斑。没有遥感影像覆盖,而在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图中体现出变化的图斑。第十二条其他要求(一)最小变更图斑面积最小变更图斑面积为0.07公顷(1亩)。对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
19、标准的各种竹丛、林木,包括平原农区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农田林网树,不进行变更。(二)变更图斑区划要求1.在相应遥感底图的比例尺上,变更图斑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偏移不得大于图上0.5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2 .前期区划图斑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偏移大于图上0.5mm,不明显界线大于图上LOmm,应修改前期区划界线。3 .当两次区划图斑面积误差大于5%时,需调整面积,并对涉及图斑面积进行平差处理。(三)面积控制要求1 .图斑发生合并、分割等变更时,新图斑面积(面积之和)应保持与原图斑面积(面积之和)相等。2 .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原则上不变。3 .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和土地总面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林地 变更 调查 技术 操作 细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