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路勘察工程细则手册.docx
《铁路线路勘察工程细则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线路勘察工程细则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铁路线路勘察工程细则手册1 一般规定1.0.1勘察工作开展前,勘察单位应成立勘测设计一体化项目组,编写勘测设计一体化项目策划书、项目技术任务书等。1.0.2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并认真执行部颁有关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5-2009/J963-2009)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lOIOI-2009)(以下简称测规)、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勘测设计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以本细则的有关规定为指导,精心勘测,优质高效地完成外业勘测及资料整理工作。1.0.3根据生产任务书或
2、项目策划书要求,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线路特征和技术标准,研究线路方案,向全队职工交底,详细制定勘测计划,落实技术、质量、组织、安全生产等措施,并征求有关部门对线路方案的意见。1.0.4记录本内每页的年、月、日,气候,每天起迄页次内的线、段、阶段名称,工作者签名等均应及时填写清楚,不得事后补记。1.0.5采用活页记录时,一般应顺线路里程编写页次,各种存入移动U盘的原始数据及成果资料,均应依次编码,最后按勘测阶段、线别(正线、绕行线、比较线等)分别整理成册,并编写目录,加注里程范围及上承下接册次。1.0.6既有线中线外移桩或用以代替外移桩的护桩均应固桩;绕行线控制桩应按新线规定进行固桩,并负责向施工
3、单位交桩。关于桩撅、水准点和标旗的设置按现行测规附录A的规定办理。1.0.7在既有线上勘测时,应特别注意安全,作业时必须设防护人员;在电气化区段测量时,还应遵守电气化铁路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的规定。勘测中用的指挥旗、标志旗,将红色部分改用兰色。1.0.8一般改建既有线及增建第二线的勘测,应按本细则执行。当不同线、段的改建内容不尽相同时,可根据有关规定,对不同阶段的勘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并在生产任务书或项目策划书中明确。1.0.9本细则未列入之勘测内容,应按有关规范、规程及规则执行。1.0.10勘测工作应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以提高勘测成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研究和探索勘测资料采集的自动化、电子化
4、。1.0.11软件程序的应用,应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审查批准后才能用于生产。在既有线勘测中宜采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铁路勘测数字化采集系统”进行内外业数据自动采集与处理软件。1.0.12电子记录应记录以下基本信息(1)测站标题信息:仪器型号、仪器号、观测者、记录者、测站点号、坐标、温度、气压、加常数、乘常数、仪器高;(2)测点测量信息:测点号(或里程桩号)、水平角、竖直角、距离、反射镜高等;(3)观测条件信息:日期、时间、天气、温度等;(4)成果信息:水平角、竖直角、距离等;(5)限差信息:重测数、2C较差、指标差较差、正倒镜较差、测回间角值较差、距离读数较差、往返测距离较差、往返测高差较差、仪器
5、高、反射镜高两次测量值较差。1.0.13电子记录软件要求(1)对于每项观测数据,能够提供按观测限差进行的检查。出现超限数据时,提示作业员及时进行补测重测,并对超限数据作出标记,但不能对它进行删除或修改。对于明显错误的输入应拒绝接受。(2)能在观测开始、结束和观测条件变化时,记录观测条件信息。(3)能自动判断重测补测及测站观测是否结束,并进行测站数据的处理计算。1.0.14电子记录勘测成果检查验收,应由数据管理软件或计算机后处理软件完成,减少人工干预。2调查踏勘2.1 准备工作2.1.1 在进行调查踏勘之前,应仔细研究勘察技术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勘察技术要求对既有线改造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工作任务
6、。2.1.2 收集熟悉已有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尽量使工作做到心中有数。2.1.3 制定调查踏勘提纲或工作计划,使调查踏勘工作做到有的放矢。2.2 调查踏勘2.2.1 收集有关既有线的资料(包括线路主要技术标准、线路平面和纵断面图、坐标、高程、工务台帐及定员情况、主要病害工点和秋检资料、历次改扩建情况、线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限制既有线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等)。2.2.2 收集了解相邻线路的有关情况(包括主要技术标准、机车交路、客货运及改建规划情况等)。2.2.3 征求有关路局意见,收集了解路局对该线技术改造的要求和建议。2.2.4 对沿线既有设备进行调查核对,对与既有资料不相符合的地段及改
7、扩建工点、病害工点和有较大线路方案的工点应仔细进行调查踏勘,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资料。2.2.5 编写调查踏勘报告,其内容包括:调查踏勘工作概况,调查踏勘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落实情况,收集资料情况,路局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意见,下一步应注意解决的问题等。3初测3.1 中线测量3.1.1 初测工作开展前,全线应贯通平面控制网。当平面控制网的密度不满足初测要求时,应在平面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平面控制点。在工期比较紧时,可以采用航测外控点或已有的其他点(三角点、CPl平面控制点、导线点)或不低于四等的大地点、GPS点。3.1.2 中线测量前,应根据项目技术任务书规定定出项目勘测设计起点,作为里程丈量起点,一
8、般应从既有车站运转室中心引出;支线、专用线、联络线等应从联轨道岔中心引出。里程方向一般沿下行方向连续推算,当原有方向与下行方向不一致时,则应按原有方向连续推算,并按要求设置外移桩(里程桩)。3.1.3 外移桩(里程桩)的设置原则,在设计起点(或附近位置)应设置一个外移桩,直线段外移桩应设置于线路前进方向左侧,曲线地段外移桩应设置于曲线外侧,在既有线两相邻曲线夹直线段同侧,外移桩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外移桩距曲线起终点4080m,困难情况下30m。(2)大于Ikm的夹直线一般宜设三个及以上外移桩。桩间距宜为600800m.(3)小于Ikm的夹直线至少设置两个外移桩。(4)小于100m的夹直
9、线,不符合最短距离的规定,可在夹直线中部整20m标上设置一个外移桩,利用全站仪进行分中定向,在切线方向相等外移距增设一个外移桩。(5)外移桩(里程桩)一般距线路中心为2.53.5,在一条线路上各桩的外移距离宜力求相等,如遇困难时亦在一个曲线范围内使其相等,以简化计算。双线地段直线部分的外移桩(里程桩)设在左右线外侧路肩上,曲线部分宜按左、右线分别设置。在大型车站的勘测中,车站范围两端两相邻曲线间的直线边,应作为车站设计的基线边。外移桩的埋设及标志参照附录A办理。3.1.4 中线测量,对所设置的外移桩(里程桩)用GPS按四等精度进行静态测量,也可以用全站仪按一级导线进行其坐标测量,根据外移桩(里
10、程桩)的坐标及工务台帐曲线要素进行既有线里程计算、曲线要素及交点坐标计算。采用GPS测量时,在没有设置外移桩(里程桩)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测量设计起点及既有线两相邻曲线的夹直线上至少两个点的坐标,并在钢轨上做好标记,进行既有线里程计算及曲线交点坐标计算,但在初测工作完成前应按本细则第五篇3.1.3的要求在路肩上设置外移桩(里程桩),并反算其坐标成果,以作为下阶段勘测及施工恢复里程的依据,长夹直线宜每600800m测量一个桩点O采用全站仪测量,必须线完成既有线外移桩的设置,直线和曲线段均应设置外移桩,一般桩间距离为400m左右为宜,在困难时不应短于50m,直线段外移距应等距,曲线段根据测量通视的
11、需要设置。坐标及里程计算宜采用集团公司开发的“铁路勘测数字化采集系统”进行计算。3.1.5 中线施测时可在外移桩上、两股道中心或外移桩同侧的钢轨中心处置镜观测,中线方向测量应连续贯通。3.1.6 中线测量应与平面控制网联测,采用GPS测量时的有关技术要求及测量精度按照本细则第四篇“测量”的有关要求执行。3.1.7 采用全站仪测量时,其限差应符合表3.1.7-1、表3.1.7-2规定;表3.1.7-1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等级经伟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第()一测回中两倍照准差(2c)较差()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四等及以上JD0.5464JDI1696JD23813
12、9一级及以下JD2121812JD61824表3.1.7-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6级仪器二等11/2500002.V?1/10000069-三等1.81/1500003.61/550004610-四等2.51/1000005Vn1/40000346一级41/50000811l200-22-二级7.51/2500015M1/10000-I3注:表中n为测站数。当边长短于50Om时,二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5mm,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3.5mm,四、等、一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二级边长中误
13、差应小于7.5mm。中线测量的外业电子记录设备,应具有数据采集,限差实测检查,自动存储功能。作业完成后,应将外业实测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心,并进行必要的备份,由计算机进行后续工作处理(如对原始数据解码,分离有关数据)并进行平差,自动生成座标、高程成果等数据文件。3.2 里程丈量3.2.1 里程丈量起点,根据项目技术任务书的要求,结合中线测量时设置的外移桩,投影到既有线上,进行其连续里程丈量。在主要技术标准及方案比较明确的既有线不利用不改建地段的里程,可不进行里程丈量,直接采用计算里程成果,但应注意接轨地段的衔接。3.2.2 里程丈量,直线地段可沿左轨面丈量,曲线地段(包括曲线起终点外4080m)应
14、沿线路中心线丈量。车站内沿正线股道丈量。当车站为鸳鸯股道布设时,应从车站中心转入另一股道连续丈量并推算里程;如车站中心在曲线上时,则应改在直线上换股。双线地段的里程可沿上行线(或原有里程方向的左轨轨面丈量)。并行的直线地段采用下行线向上行投影,使两线里程一致;曲线地段宜分别丈量里程,并在曲线测量终点以外的直线上取投影断链。当上行线为绕行线时,应单独丈量,外业断链宜设在绕行线中间适当部位的百米标处,困难时可设在以IOm为单位的桩上,一般不应设在车站、桥隧建筑物和曲线范围内。3.2.3 里程应使用经检定的(或与已检定的钢卷尺比长)钢卷尺丈量,并连续贯通,还应与既有桥梁、隧道、车站等建筑物里程核对,
15、在记录本上注明其差数。线路设有轨道电路时,里程丈量应采取绝缘措施。3.2.4 里程丈量时使用经过检定或与已检定的钢卷尺比长误差大于尺长的1/10000时,应在量距时改正,同时还应进行温差改正,温差改正值如表3.14-1。表3.1.4-1尺长温差改正值(cm)空气温度(,C)+40+30+20+100-1()-20-30-4050m钢卷尺改正值-1.5-1.00+0.6+1.2+1.8+2.4+3.0+3.530m钢卷尺改正值-1.()-0.50+0.5+0.7+1.()+1.4+1.7+2.0注:本表按钢卷尺检定时的气温归化为20C计算;如用作距离改正值,则正负号与表列相反。线路坡度大于12时
16、,量测时要注意量尺的水平。若沿钢轨面丈量时,应考虑斜坡改正值,斜坡改正值如表3.1.4-2如表3.1.4-2斜坡尺长改正值(mm)坡度01214161820222426283030m钢卷尺-2-3-4-5-6-7-9-10-12-1350m钢卷尺-4-5-6-8-10-12-14-17-20-22小半径曲线地段,还应考虑弧长与弦长差数改正值。弧长为20m的对应弦长由下式计算。OD572.9575(、1.三=2RSln(m)R3.2.5 里程丈量时应设公里标、半公里标、百米标和加标。直线地段一般设50m倍数的加标,曲线范围内应设每20m整倍数的加标。线路里程的位置用白色油漆标记,直线地段标注在左
17、轨外侧腹部,曲线范围内(包括曲线起终点外40m80m)均应在左、右轨外侧标注。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应写全里程,百米标和加标可不写公里数。加号的竖线表示里程位置,注意竖直,明显加长。划线写字前应用钢丝刷除去铁锈,并用油布搽净。在书写里程一侧的钢轨外侧腹部如有丈量的里程标记,应用白油漆将该里程标记划去,以免混乱。3.2.6 下列地点应增设加标,里程取位规定如下:(1)桥梁中心、大中桥的桥面挡砧墙前缘和台尾、隧道进出口及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进站信号机及远方信号机等,取位至厘米。(2)涵渠、道口、渡槽、跨线桥、坡度标、曲线控制标、跨越线路的电力线、通信线和地下管线中心、新型轨下基础、站台、路基防护
18、、支挡工程等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取位至10cm。(3)路堤和路堑边坡最高和最低处、路堤和路堑交界处、路基宽度变化处、路基病害地段,取位至米。加标时,一般宜携带特制方向架、花杆、皮尺、粉笔等工具,将拟增设的加标在里程丈量一侧钢轨头部外侧用粉笔划一条线,在枕木上注明:土方、涵心、坡标等字样。加标宜在里程丈量前做好,必要时由有关专业配合。3.2.7 里程丈量的误差取舍,在里程丈量时,根据外移桩(里程桩)上的里程数据作为既有线里程丈量的依据,可丈量一次,并在每个外移桩(里程桩)上丢链,消除误差积累。在桥、隧、车站、高路堤深路堑地段,禁止在外移桩丢链,其丈量误差应在下一段两外移桩间分配消除。丈量误差
19、=11L(m),其中:/1为丈量里程与外移桩里程之差;L为该里程丈量范围两外移桩间里程长度。对小范围内的既有线里程测量,可采用直接丈量,一般丈量两次,第二次作为检验,以第一次丈量为准。精度应满足1/2000,不能满足要查找原因及返工。3.3 既有线曲线要素整正测量3.3.1 既有线曲线要素整正测量的起终点应设在既有直缓和缓直点的外40m80m处,曲线范围各转向角之和应与总转向角(中线测量的曲线偏角)闭合,不符值在25而以内时,以总转向角为准,测角要求如表3.3.1示:表3.3.1曲线测量水平角角值限差(”)测回数仪器型号较差闭合差两半测回DJl型经纬仪15DJ2型经纬仪30两测回DJl型经纬仪
20、10DJ2型经纬仪20分转向角之和与总转向角闭合差25n注:n-置镜点总数;3.3.2 曲线测量方法可用偏角法、中线极坐标法及任意点极坐标法,每个曲线均应进行详细测量。在进行曲线小偏角测量时,当采用人工记录及读数时,置镜点间的每20m加标和桥隧控制点的偏角应正倒镜测量,其较差在30”以内时,取平均值;当采用全站仪自动读数记录时,可只测量一次。相邻两置镜点间距离不应大于下表的规定,但250m以下的小半径曲线地段的置镜点应尽量靠近曲线控制点。表332曲线小偏角测量相邻两置镜点间最大容许距离(m)曲线半径相邻两置镜点间距离有缓和曲线地段圆曲线地段250350140300351500180501800
21、240800以上3为了确保测量安全,宜优先采用任意点极坐标法测量。3.3.3 在进行既有线曲线要素测量时,一般宜沿既有线两股道间的中心线进行,也可沿既有线一股钢轨中心线进行;在行车繁忙的线路上,为安全起见,也可在外移桩上进行。既有双线的曲线测量,宜按左、右线分别进行测量。3.3.4 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与既有线中线的距离大于20m或虽小于、等于20m,但根据工程情况需要实地定线时,应按绕行线考虑。绕行线的测量方法和要求按新建铁路勘察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3.3.5 在主要技术标准及方案比较明确的既有线不利用不改建地段的里程,可不进行既有线曲线要素测量,直接采用中线测量成果,但应注意接轨地段的衔
22、接。3.3.6 既有线曲线要素,应采用既有曲线要素整正测量后的计算成果。3.4 高程测量3.4.1 改建铁路的水准测量,应根据设计铁路的行车速度,确定水准测量等级,要求如表3.3.1示:表3.3.1水准测量适用范围测量项目设计行车速度(公里.h)水准测量等级水准基点200三等I2O16O四等120五等3.4.2改建铁路与另一铁路连接时或者两个不同设计单位进行勘测时,应确定两铁路或两单位高程系统的关系,并且相互间应进行联测,明确两者间的系统差,共同填写接头关系表,作为勘测、设计的重要依据。3.4.3 在初测工作开展前,全线应贯通高程控制网。在工期比较紧时,可以采用航测外控高程点或已有其他水准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铁路 线路 勘察 工程 细则 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