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的市场盈利分析.docx
《预制菜行业的市场盈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制菜行业的市场盈利分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账务处理预制菜行业的市场盈利分析预制菜产业报告,力求深度还原产业真实面貌。其中我们报告针对以下三个核心问题重点分析:1)生意本质:预制菜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与普通冻品比有何差异?2)赛道潜力:美日预制菜发展情况如何,与中国市场的差异和启ZF?3)投资机会:不同企业竞争关键要素,能否出现大机会?进而提出我们的投资建议。#1生意本质:还原正餐,提升效率(一)概念界定:属调理食品,核心为菜肴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顾名思义,预制菜即经提前预制而成的菜品,与现做菜相比,预制菜需要提前进行过加工处理,其中根据
2、加工复杂程度又可进一步分类,而与普通加工食品相比,预制菜的加工对象为人的一日三餐,本质仍为菜,即保质期较短、食材新鲜、以饱食为目的等。止匕外,根据山东绿沃在17年亚洲调理食品大会的定义,预制菜即以十大类食材的两两结合、三三叠加,特征是不改变物理特性、工业化、方便快捷,通常已经过调味过程。(二)商业属性:类餐饮业态,规模性是关键食品VS餐饮:与消费者距离不同,映射生意难易程度。食品工业本质是卖产品,餐饮更多则是卖服务,因此两者离消费者远近不同,从而人的因素在生意中扮演角色不同,而通常情况人的因素会放大商业系统的不稳定性、多元性。具体而言,食品标准化程度更高、运输距离更长、保质期更久,导致生意的可
3、规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稳定性更高,而不稳定风险则传递给渠道,因此食品公司可依托标准化的渠道运作、品牌投入等撬动规模性扩张。而餐饮则恰好相反,但关于人的需求满足层次却更高、美味还原度更强。随技术和需求升级,餐饮和食品相向而行,预制菜应运而生。一方面保鲜、运输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助推下更多食品追求品质提升。而预制菜作为食品和餐饮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保证口味条件下,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化和扩张性,某种程度实现效率最优。1、价值点:B端节约成本,C端节约时间B端降低成本,但存在渗透率门槛。预制菜具备方便快捷属性。随着B端租金和人力成本持续提升,倒逼企业通过自建中央厨房、预制食材等方式,降低后厨面积、后
4、厨员工、采购代理成本等,根据我们测算大约能提高毛利率约7.5pct,若考虑集采优势、开票概率、代理成本、损耗降低等则可提高毛利率IOpct以上。但中间存在门槛,即预制菜品占比需达30-40%以上,否则后厨面积和人员较难节约,但可提供时间节约的便利。C端节约时间,定位与其他方案错开。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发展,消费者愿意花在做饭时间变短,据团餐谋消费者调查显示,有67.1%的人认为烹饪麻烦,90.1%可接受速冻主食。而目前关于C端的速食解决方案众多,根据价格和时间划分,预制菜主要解决备餐15-30分钟、定价20-45元的需求。2、差异化:去厨师更御底,渠道壁垒凸显预制菜去厨师更彻底。做饭可
5、简单抽象为食材物理处理、食材调味、开火烹饪三个过程,若完全手工烹饪用时较长,若使用复合调味品后,可简化食材调味过程,但仍需食材处理和烹饪,时间方面可缩短至30分钟内。而使用预制菜可简化其余环节,做到厨师更彻底去化,后续或演变成复合调味品成为预制菜的上游。上游研发效率、下游渠道规模、客户服务响应力是核心壁垒。研发:厨师转移至研发环节,配方重要但难排他,持续性爆款研发更关键。预制菜研发首先需还原菜品,并拆解成可工业化生产的配方,后续的生产过程则相对原始简单,选品上多从现有菜品切入。从工业化配方到规模量产难度不大,一旦掌握微解冻除膜、真空滚揉相关工艺,可以迅速复制到其他菜品上,目前最精简的预制菜研发
6、部门一般配备餐厅大厨、研发大师傅和操作工一名即可。但菜品到工业化配方过程常存在较大差异,优秀厨师作用仍可以放大。生产:机械化主要集中在包装,前端人工化程度仍较高。预制菜生产过程效率提高集中在后端环节,一方面给袋式包装机、全自动化拉伸膜包装机、封口机在食品工业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中式复合调味料的普及使得口味标准化,后端只需解决菜品颜色、包装和保存。但在前端预处理环节,仍需要人工修型、机械化切割,烹饪环节则常为大锅人工炒制。渠道:核心竞争环节,一比渠道规模,二比服务响应。预制菜同质化较高,菜品配方难以绝对排他,最终竞争关键仍将回归直接的渠道能力,且在渠道构成复杂的预制菜行业尤甚。具体而言,渠
7、道网络搭建是时间和人力的积累,大型的规模保证了产品触及力,止匕外,高效的服务响应和研发效率增强了客户粘性,对手难以复制。3、规模性:大单品稀缺,可变成本较高中餐物料管理复杂、可变成本较高,规模优势相对受限。相比于其他餐饮业态,中餐拥有八大菜系和数以千计的菜品,从单一餐饮店来看,中餐店SKU通常在100或200以上,远高于日料、西餐等品类,背后对应的物料至少是上千,如此复杂的物料很难在供应链端展示出较大协同优势,且根据前文分析,生产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综合以上因素,预制菜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规模优势会好于餐饮企业,但整体仍受到一定限制。(三)预制菜VS基础冻品:B端管理复杂,C端更需营销由定
8、义来看,预制菜加工更复杂,保质期更短,口味决定性更强。预制菜是由2种以上类型农产品经多种物理加工过程,在加入调味料处理后预制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简单处理后即可食用。相比于一般冻品(如汤圆、水饺、丸子等),预制菜加工程度更复杂,且对口味决定性更强,因此整体价格方面也高于一般冻品,渠道利润通常也高于一般冻品。止匕外,预制菜也包含常温、冷藏等品类,保质期相对更短,新鲜度要求更高。B端:预制菜主要为2B品类,加工程度提高之下,渠道操作更趋复杂。从渠道占比来看,预制菜BC比为8比2,而基础冻品为3比7,预制菜更多为2B场景应用。从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最终呈现口味决定性大,在实际餐厅采购中,餐厅老板、产品部
9、门、采购部门(行政部门)等多方均会参与决策,而一般冻品则作为普通食材由采购部分根据成本情况采购。除此之外,由于产品复杂性提高,因此终端上更需要业务员指导和服务,部分情况下还存在定制化产品需求,且不同渠道间诉求不同,带动整体诉求多元化,除性价比之外,服务能力、品质稳定和品类迭代能力亦十分重要。C端:预制菜教育成本高,营销投入需求更多。初级冻品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早,已完成基础消费者教育。而预制菜发展时间较晚,消费者仍对预制菜的品质存在不信任,且实际使用步骤相对复杂,因此需要更高品牌营销投入,来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在消费者画像方面,预制菜目前多以年轻群体为主,购买动机一方面为解决做饭困难、耗时较久的问
10、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猎奇心理。此外,从消费场景来看,C端预制菜多应用于节日等庆祝活动,不仅解决做饭难题,还能满足社交场景、家庭聚餐及节日仪式感需要。#2路径推演:预制风起,红利共荣(一)空间展望:发展初期渗透快,未来CAGR约15%1、规模初探:规模2000亿,当下增速约20%我国于2000s正式起步,14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70年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90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
11、成熟,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2014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B端步入放量期,至2020年,又因疫情阻断B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C端消费加速。预制菜市场2200亿左右其中B端1800亿zC端400亿,过去10年CAGR保持在20%o基于上文关于预制菜的定义,我们从多角度测算了行业当前空间,整体来看,预制菜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根据团参谋调研数据显示,10-20年复合增速在20%左右,其中14-19年CAGR在30%o分结构来看,以餐饮业收入为对象,按照40%原材料成本占比,参考实际行业反馈信息,预制菜渗透比率约10-15%左右,可得
12、B端市场规模约1800亿,C端以欧睿数据为基准,结合其他口径,预计C端市场规模在400亿左右,BC比为8比2o我们将预制菜划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和C端四类。关于预制菜的分类方法较多,且产品间界限模糊,我们根据产品形态并结合渠道特点,将2千多亿市场大致划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和C端四类,分别对应空间100O亿、250亿、500亿、400亿,一般而言调理肉制品的空间最大,而酒店菜门槛高于料理包,也主要以半成品菜为主。分产业链来看:上游以基础农产品为主,农业企业具备先天优势。上游为基础的生鲜、农副作物,整体分布分散,有实力的中游厂商会介入上游环节,采取与农户合作、自建农场、参控股农
13、业子公司等形式,保证原材料品质和供应。此外,农业企业依托原材料优势和渠道积累,也常布局预制菜业务,如圣农、正大、新希望(小酥肉6-7亿)等。中游生产环节玩家多样,盈利能力有所分化。生产环节有专业预制菜厂商(含速冻食品商)、餐饮企业自建央厨、上游农业企业、部分零售型企业等。一般情况下自建工厂、代工厂、料理包厂等毛利率在15-25%区间,上规模性企业净利率可达5%o酒店菜因为具备较高门槛和品质要求,毛利率可达35%左右。而2C型企业毛利率常在30%以上。酒店菜和2C品具备一定门槛和品牌溢价,净利率10-15%较为常见。下游渠道复杂,餐饮端占比80%o预制菜下游较为复杂,餐饮端包括中小餐饮店、乡厨、
14、团餐、酒店、外卖等场景,C端包括农贸市场、商超、生鲜电商等渠道,餐饮仍为最广泛应用的场景。实际渠道利润层面,批发商利润在10-15%(二批商略高),商超渠道利润在20-25%(以盒马为例),餐饮终端利润率在50-80%左右。2.空间预判:预制菜10年7千亿,其中速冻菜可近千亿海外菜VS国内菜:中餐加工艺术化,海外更公式化。预制菜海外研究首先需解决国内外饮食习惯、菜系区分问题,从微观例子直接来看,国外菜表达方式更公式化,即单一菜食材组成和加工方式更简单,通过外观容易辨认原始食材,而中餐加工则艺术化,食材使用较多且难以直观辨认烹饪过程。此外海外菜内部亦有不同,我国与日本更类似:西餐加工更简易,侧重
15、保留食材味道。西餐追求科学营养,整体加工相对简单,侧重保留食材鲜嫩味道,且一定程度保留生吃习惯,如蔬菜沙拉、半生牛排等。预制菜不存在较多发挥空间,多数情况下生鲜净菜+复合调味料即可。日料食用精致化,小菜拼盘式居多。日料饮食复杂程度高于西餐,且实际消费更趋精致,即小菜、配菜居多、份量少等,此外日本极为偏好炸物、烤制等烹饪工艺,遂出现万物皆可天妇罗现象,预制菜产业化做的较好。海外吃饭结构:预制食品空间广阔,BC端渗透率高。B端:美日预制食材渗透率较高,通常在60%以上,但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美国多以简单加工的净菜为主(属农产品范围),而日本相对更接近国内标准,整体BC比为6比4左右。C端:海外与国内
16、预制食品对标概念为HMR(家庭替代餐食)或中食,即通过便利店和超市、餐厅外带等方式购买的C端预制食品,目前美国市场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日本中食2020年约为9.8万亿日元。我国行至何处:时代因素共振,发展风口将起。复盘美日速冻调理食品发展历史,当前我国与美国60-80年代、日本70-90年代发展相似,从行业演进规律看,调理食品存在20年高速发展黄金期。一方面餐饮业、连锁化率、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续抬升,驱动B端需求提升,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女性参劳率和城镇化率等指标提高,推升C端消费需求崛起。对比看国内发展仅处于发展初期,未来仍有10年的快速发展期。黄金时期之后亦有增长,不过受制于饮食习惯
17、问题,美国调理食品占比提升有限,而日本则陷于经济低迷和小规模经济体的困境,考虑到我国兼具二者优势,预计未来发展前景更好。未来空间:预制菜10年7千亿,速冻菜肴近千亿。当前我国人均餐饮消费3500元,此外我国饮食外部化率35%,而美国和日本均在45%左右,在生活节奏加快和经济发展推动下,我国餐饮发展潜力充分。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预计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破10万亿,假设保守按照8万亿测算,预制菜渗透率提至15-20%(当前10-15%)提IJB端规模5000亿,加上C端预计7000亿,复合增速13%o其中参考美日速冻的渗透率,假设我国在10-15%1z则速冻预制菜规
18、模预计可在千亿左右。假设考虑:假设未来美国(23%)中国(略大于10%)日本(10%),其中美国大于日本的原因,一方面在地理因素上,美国运输距离长、人口分布分散,而日本人口多聚集都市圈、国土面积小,导致在日本鲜配供给更为普及;另一方面在渠道层面上,美国多大型超市(计划性大批量采购),而日本便利店等小型商超发达,使得直营鲜配条件更成熟。考虑我国上述条件不同,预计未来渗透率高于日本。(二)格局复盘:效率比拼,赢家通吃1、海外格局:预制菜大赛道分散,玩家主含零售和冻品商格局现状:整体格局分散,细分可诞生大企业,美国集中度高于日本。预制菜相比速冻食品复杂程度较高,因此不应以预制菜整体视角看格局,即使在
19、美国和日本也很难有一家企业做到份额独大,更多体现为细分赛道差异竞争,比如在美国,雀巢、卡夫亨式和康尼格拉以主食性为主,泰森、荷美氏等以肉食类为主,而在日本除传统的速冻龙头外,也存在富礼纳斯等便当盒饭龙头,此外速冻食品生产商、零售型企业和农业公司亦广泛参加。同时可发现美国龙头集中度相对更高,推测与其擅于并购、饮食简单等因素有关。2、终局假想:速冻菜更可集中,洗牌后高效率者胜出预制菜品类纷繁,单一企业发展存边界。行业能集中需满足:一是变化小,降低龙头被颠覆概率,二是行业具备规模化可能,且能诞生强竞争力(成本优势、差异化)的企业。其他分散型赛道,无外于在产品、渠道和需求上存在扩张边界。比如零食、彩妆
20、等下游存在多品牌偏好和多变需求,饮料在需求多变外,还存在终端货架的开环竞争问题,预制菜则在产品上具备边界,即产品多元、物料构成复杂,供应链协同难度大。制造型龙头SKU数百,零售企业上干,考虑企业管理存在边界,有限SKU需聚焦于爆款品相。单品约束海外如何?大单品同样稀缺,主食性消费占主导,我国品类还有提升空间。海外预制菜同样有大单品问题,美国由于种族多元,相应菜系也较为丰富,目前主流菜系根据地理分类,而日本因国土面积较小,菜系分为关西和关东料理,整体看美日品类仍较为复杂。若以速冻食品的品类看,美日均突破3000,从龙头企业的冻品类别看亦较为纷繁。相比下我国的菜品种类更多,而当下主要品类尚不及美日
21、,未来品类数目理应有更多挖掘空间,另外我国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或为部分潜力单品做大提供了可能。核心判断:速冻技术可提高标品率,进一步推动集中度优化,未来格局我们预计为速冻菜肴集中度更高,其他预制菜区域竞争”的局面。梳理海外预制菜龙头企业,核心玩家主要以速冻食品商和门店零售商为主。于冻品商而言,速冻技术较好解决了预制菜保质期短、标品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渠道规模化操作可能。而冷藏和常温型预制菜,由于运输距离有限、保质期较短,未来更多由门店型承担(可直配满足保质期要求),不过由于我国下游渠道相对分散,零售型品牌难以摆脱渠道边界,更多呈现区域竞争状态。集中路径:参考日本速冻食品行业,企业依托效率持续竞争
22、,经历残酷洗牌后方集中。当前我国预制菜在渗透率快速提升下红利共荣,未来随着参与者增多,且行业渗透率逐步降速,某一时间点后将进入洗牌阶段。复盘日本速冻食品行业,90年代黄金期结束后,速冻食品工厂数在2000年到顶,随后步入残酷洗牌阶段,18年降为高峰值一半,龙头依托高效率经营抵抗价格战压力,最终赢者通吃、剩者为王,至18年行业CR3约60%海外龙头后期决策:美国善于横向并购,依托多品牌运营,以利润导向为准则。日本惯于纵向延伸,产品及上下游配套做到极致。美企常以并购方式实现快速扩张,且保留多品牌策略,经营方面聚焦程度较高,企业盈利性较好。而日企在发展过程中,常以局部优势点切入,比如味之素饺子、日冷
23、的炒饭等大单品,此后反复追求产品、渠道力的极致化,并向上游原材料、中游冷链或生产环节延伸布局,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三)趋势演绎:景气赛道,变中求进1、品类演化:从难手工、强口味到高附加值选品逻辑:需做好工业化和消费端的平衡。餐饮逻辑与工业生产逻辑相悖,如何平衡至关重要,梳理预制品类发展,在供给端方面,需保证销售能上量,因此早期品类多主食性为主,此外渠道上需做到BC兼顾,或者口味重的单品,如酸菜鱼、小龙虾等,在上瘾下易诞生爆品;而在需求侧角度,一方面需照顾消费者关于品相、品质的要求,因此主要以蒸菜、肉菜为主,另一方面手工制作难的品类更佳,如佛跳墙、梅菜扣肉等。品类周期:细分生命周期各异,重食
24、材类和难手工类菜品发展更快。品类间存在分化,一方面基础冻品多以易工业化标品为主,已逐步发展成熟并进入拼品牌和存量博弈期,另一方面菜肴类产品则基本在导入期状态,表现为增量竞争快速渗透,选品思路上倾向于难手工的产品(与易工业化相反),且为了抵抗复合调味料冲击,更多集中于佛跳墙、梅菜扣肉等侧重食材类的菜品,而食材包容性强、备菜难度低的产品更多是由复调解决。2、渠道模式:绑定B端易上量,成熟后向C端外渗不同渠道特征各异,预制菜渠道管理门槛高。预制菜保质期低于速冻食品,运输和渠道运营过程中存在损耗,整体价盘管理难度高,此外2B端管理难、非标准化。具体来看:B端和C端:做B端是点到线,做C端是线到面。B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制 行业 市场 盈利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8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