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道穿孔所致复杂腹腔感染的ICU诊治研究进展.docx
《化道穿孔所致复杂腹腔感染的ICU诊治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道穿孔所致复杂腹腔感染的ICU诊治研究进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化道穿孔所致复杂腹腔感染的ICU诊治研究进展复杂腹腔内感染(ClAI)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2010年美国外科感染学会与美国感染病学会定义ClAI为原发感染灶突破空腔脏器,感染侵及无菌的腹腔,形成腹膜炎或腹腔脓肿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大多数腹腔感染属于ClAI,病死率较高,可达9.2%oClAI是导致ICU感染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引起ClAl原因多样,包括阑尾炎、胆囊炎、腹腔术后、消化道穿孔、盆腔炎和憩室炎等,其中消化道穿孔是较为常见原因,约占33.2%,病死率可达30%-50%o消化道穿孔若合并ClAI,则病情危重,可发展为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较差,应受到重症
2、医学科医生重视。消化道路径长,由近端到远端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等。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微环境决定了其定植微生物的程度和类型上的差异。从消化道近端到远端微生物数量增多,菌群组成变化很大。因此,ClAI多为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鉴于胃肠道菌群是其主要微生物来源,不同部位穿孔引起的ClAI的菌群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不同部位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所致ClAI菌群特征及ICU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优化ClAI治疗提供帮助。一、不同部位消化道穿孔临床特点与菌群特征1胃十二指肠穿孔消化性溃疡是胃十二指肠穿孔最常见原因,穿孔部位主要位于胃体部、胃窦部和十
3、二指肠球部。胃和十二指肠内含有酸性胃液或胆汁和胰液,会因快速的化学性腹膜炎而出现突发性剧烈上腹痛,可在几小时后减轻,需紧急手术。若手术时间延迟,则病死率增加。炎症状较轻或不存在(如内漏),发生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意识水平降低等患者)时,其临床病史和体征可呈非特异性,造成诊当腹膜断滞后。未经治疗或穿孔后期,细菌会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甚至进展为ClAI,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也很常见,所致CIAl的病死率为3%-28%o正常情况下,胃十二指肠细菌含量较低,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需氧和兼性革兰阴性杆菌和酵母菌定植,厌氧菌则较少。RUiter等行消化道穿孔患者腹水微生物培养分析发现,胃
4、十二指肠穿孔革兰阳性球菌占比38.5%,其次是革兰阴性菌(205%)和厌氧菌(15.4%)。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肠球菌和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厌氧菌中以拟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通过荚膜多糖、外毒素、胞外酶、黏附素等毒力因子发挥重要作用。革兰阴性菌则主要通过内毒素、黏附素和免疫调节分子等毒力因子,以外膜囊泡(OUtermembraneVeSiCleS,OMVs)传递并发挥作用。两者间还可通过群体感应机制,延迟产生组织破坏的毒力因子,促进感染。同时,研究表明,真菌感染发生率在胃十二指肠穿孔中最高,这与部分真菌(念珠菌属为主)能耐受胃液
5、低PH环境或此节段有氧环境利真菌生长更易定植有关。2小肠穿孔小肠穿孔发生率较低,可分为创伤性穿孔(如腹部外伤和食人异物)和非创伤性穿孔(如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肠梗阻和伤寒等)两大类;创伤性穿孔较非创伤性穿孔更为常见。小肠内容物进人腹腔内可引起突发性急性腹痛,随后小肠内细菌进入腹腔内进一步繁殖,形成细菌性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全腹痛并伴板状腹。小肠钝性创伤穿孔和非创伤性穿孔由于不具有特异性临床特征以及合并多种并发症等,是早期诊断延误的主要原因。消化道穿孔时,机体应激反应差,肠黏膜/免疫屏障被破坏,健康状态下致病率低的肠球菌会出现较大感染几率。细菌持续进入腹腔,会导致腹腔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补体聚
6、集等防御机制耗竭,炎症负荷延长,加重感染。小肠穿孔病死率较高,可达20%38%。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小肠内细菌数量较胃十二指肠多,从空肠到回肠末端,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和数量增加,厌氧菌也有所增加。回肠末端,革兰阴性杆菌已成为主要细菌。革兰阴性菌以肠杆菌为主(48.9%),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为主(44.7%)。RUiter等7研究结果证实,小肠穿孔腹膜培养革兰阴性菌占46.3%,革兰阳性菌占43.9%,厌氧菌占41.5%。而小肠穿孔真菌感染发生率较低,这与小肠内细菌与真菌的相互作用、弱碱性生物环境下真菌不易定植等有关。3阑尾穿孔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腹部外科急症,病死率较低。阑
7、尾穿孔常由梗阻引起粪便滞留于阑尾腔内,细菌增殖,产生毒素和气体,肠腔内压增高致肠壁损伤所致,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腹内感染、脓毒症、腹膜内脓肿和门静脉炎等,严重情况下仍会危及生命。儿童、孕妇或老年患者,由于对疼痛不敏感或描述不清晰,会导致诊断困难。研究表明,阑尾穿孔腹腔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其次是厌氧菌和革兰阳性球菌。Boueil等回顾性研究发现,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腹膜液培养中,大肠杆菌(81%)、米氏链球菌(12%)和铜绿假单胞菌(12%)居前三位。大肠杆菌可通过根瘤菌111型分泌系统(typesecretionSyStem,T3SS)对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抑制作用,感染机体
8、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然而,阑尾穿孔后的真菌检出频率却很低。一方面,阑尾的弱碱性环境不利于真菌定植,更重要的是,阑尾感染时细菌呈多样性,它们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真菌生长。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直接杀灭的物理作用;产生可溶性因子(大肠杆菌)、激活肠道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增加抗菌肽LL-37(肠拟杆菌)等代谢产物的化学作用;减少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等。4结直肠穿孔结直肠穿孔是危急生命的急腹症,经急诊手术治疗后仍有高达20%45%的病死率。结直肠穿孔以乙状结肠为最多(57.2%),升结肠(17.1%)次之,然后是降结肠(13.2%)和直肠(6.6%),横结肠穿孔最少(5.9%),最常见原因为憩室炎。患者可能
9、无立即穿孔所致疼痛,腹膜炎时已处于较晚期。也可因穿孔较小或部位隐蔽、原发病疼痛掩盖穿孔所致症状、老年对腹膜炎症状的敏感性较低等因素引起诊断治疗延迟。结直肠微生物数量最多,以厌氧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占主导地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偶见,但在ClAl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极常见致病菌。Jang等研究显示,结肠穿孔的腹膜微生物培养中,肠球菌占39.4%,大肠杆菌占19.1%,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8.5%和4.3%。而R3ter等研究发现,结直肠穿孔患者腹水培养物中,革(50.0%)和厌氧菌(49.0%)。由于结直肠细菌数量远超小肠和阑尾,与真菌相互作用更强,真菌定植更加困难。上述两项研究也一致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穿孔 所致 复杂 腹腔 感染 ICU 诊治 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8196.html